向春
【摘 要】在幼兒接受教育和個體成長的過程中,如何選擇有效的活動方式,幫助廣大幼兒活動的自主性、積極性以及學習趣味性的提升,是所有教師思考的問題。而在一系列的活動過程中,玩具的選擇與投放又是其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小小科學區,玩出大智慧”——只有秉承一定的原則和策略,才能保障科學育兒的實現。
【關鍵詞】幼兒園教學 科學區域 玩具選擇 玩具投放
玩具對幼兒的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啟蒙作用,很多幼兒因為玩具的存在不僅生成了基本的活動技能,同是還會伴隨著玩具的使用,逐漸感知到最為基本的人與人之間交流對話時所必要的情感和態度元素。因此,幼兒教育工作者有效地使用玩具、合理地布置活動區域,將有助于為幼兒的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幼兒園科學區域活動的概念與意義
所謂幼兒園科學區域活動指幼兒對周邊生活以及自然現象等展開具有探究性、創造性的主觀性學習活動。同時在此類活動生成的過程中,玩具扮演著被使用、被操作,甚至是交流媒介的作用,當教師能夠深入幼兒當中,對其展開科學的指導或教育,或與幼兒共同游戲和活動時,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會在科學引導下得到最大化的激發,他們會從活動中感知到探究的樂趣、在探究中感受到渴求真相、探索未知的緊迫感和期待心理,他們會在無形之中渴望用更多充分的新鮮有趣的內容(或知識)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二、幼兒園科學區域玩具選擇與投放的原則
玩具是構建科學區域活動的重要元素,合理的選擇和投放,將會使其為幼兒成長增加更多的助力,反之則會事與愿違。
(一)真實自然原則
鑒于幼兒本身在年齡上所呈現出的特點,科學活動當中所滲透的一些思想與知識也不應該太復雜和超前,仍要以貼近自然、貼近生活為主。同時,教師在準備玩具時,也可以廣泛地發動幼兒參與準備和收集玩具的環節。這樣不僅可以使玩具的來源更加多元化,同時還能讓幼兒親自感受到玩具的產生過程,親身感知玩具從普通的現實社會、真實生活和自然當中走進課堂、走進幼兒園的過程,讓幼兒充滿親切感,消除陌生心理,從而激發其對接下來活動的興趣,更愿意積極地投入其中,不斷收獲新的知識和經驗,促進個體成長。
(二)合理思維原則
所謂的合理思維是指教師在對玩具進行選擇和投放時,一定要注重玩具本身對學生成長所具有的積極引導性,以及玩具和玩具之間所要具備的承接性和邏輯關聯性。沒有引導性的玩具,任幼兒徑自玩耍、擺弄,也不會受到啟發和感染,對其實際成長并無實質性的幫助,而玩具本身所蘊涵的引導意義,并非教師的引導和主觀性語言參與就可以替代,玩具的啟示性應由幼兒在玩耍的過程中自己去領悟和感受,教師只做適當的引導就是了。
筆者認為幼兒教師在進行玩具的選擇時要慎重考慮,如不同玩具本身所蘊涵的科學概念,能夠與哪些自然現象或科學現象產生一定的關聯性,不同玩具之間的潛在聯系,前一種玩具的使用對接下來的后一種玩具的玩耍又有何指導和啟發意義等。教師在投放玩具時,一定要從科學的角度出發,讓幼兒能夠從個體成長的習慣性主動去接觸玩具、應用玩具,感知科學與生活經驗。
(三)差異性原則
由于孩子出生在不同的家庭環境之中,其接受的啟蒙教育有所不同,已經形成的性格特點和思考習慣也會有差異,所以教師在進行玩具投放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到個體間的差異性特征。即便同一種游戲,不同的幼兒也會存在著操作接受難度上的差異,有的孩子可以獨立積極地去參與游戲和完成游戲,而有的幼兒則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幫助,需要能夠幫助其使用玩具的“智囊”,而需要教師參與其中進行引導,幼兒對玩具的選擇要更加具有合理性和互動性,能夠幫助孩子展開更深層次的探索,幼兒在用玩具做游戲的過程中能夠得到啟發或者受到教育。
三、基于發展現狀的幼兒園科學區域玩具選擇與投放的思考
審視現階段幼兒園科學區域玩具的選擇與投放,不難發現其間還存在一些問題與弊端,例如與幼兒的年齡以及成長階段缺乏嚴密的契合性;投放玩具缺乏邏輯貫穿和系統序列性。再比如很多時候教師對整個幼兒成長階段的教育并沒有形成系統的完整的規劃。在這種缺乏嚴密規劃的教學流程下,玩具何時選擇、選擇什么,也充滿了隨機性,從長遠來看這并不利于幼兒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各種思維能力的發展。
因此,筆者認為玩具選擇與投放應該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征和個性愛好,有利于他們的成長,有利于他們受到教育,有利于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的品質和良好的習慣,有利于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增長他們的智慧。但這并不是一蹴而就或在短期內就能實現的,需要在不斷指導和教育幼兒的過程中,逐漸形成、養成。
總而言之,在幼兒教學活動過程中,在科學區域選擇和進行玩具投放時,既要注重玩具本身的屬性和適用范圍,也要考慮到其對于幼兒成長本性所能產生的積極意義,要秉承真實自然、合理思維以及差異性的原則,實現其功能的最大化發揮,讓幼兒在活動中表現得更為積極、思想和行為上更加積極和投入。
【參考文獻】
[1]張云.淺析幼兒園區域活動中玩具的投放[J].都市家教月刊,2012(10):217-218.
[2]陳中蘭.幼兒園區域活動環境創設的策略[J].亞太教育,2015(2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