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刑事和解作為一項解決矛盾的方式,有其自身的優點。當前社會形勢下,其優點越發凸顯;基層檢察室作為縣區檢察院的派出機構,主要是解決基層矛盾,強化法律監督職能。這樣便催生了基層檢察室刑事和解的問題探究,本文將從刑事和解的含義、價值、現狀以及發展前景方面進行探究。
關鍵詞 基層 檢察室 刑事和解
作者簡介:蘇麗萍,浙江省嘉善縣人民檢察院,姚莊檢察室副主任,主要從事檢察實務工作。
中圖分類號:D926.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3.355
基層檢察室是檢察機關法律監督職能向基層延伸的載體,承載基層檢察監督的職能,堅持化解矛盾。刑事和解作為化解矛盾的方式與基層檢察室的主體職責相契合,因此而產生基層檢察室刑事和解程序,并在探索中產生了檢調對接機制。 本文將從基層檢察室刑事和解的概念開始,著力探討其優勢及檢調對接機制的相關問題,從而統一作出對基層檢察室刑事和解工作的不足分析并提出解決之法。
一、基層檢察室刑事和解初探
(一) 基層檢察室刑事和解的概念
基層檢察室刑事和解制度是指公訴案件中,被追訴人誠心認罪悔錯,而且積極向被害方做出賠償,賠禮等行為,希望得到被害人理解,寬恕,從而得以從輕、減輕或是免除處罰的訴訟程序。
(二) 刑事和解的起源
刑事和解制度在國外產生并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我國2013年在《刑事訴訟法》中加入了此程序。主要規定在《刑事訴訟法》第277-279條。
二、基層檢察室刑事和解的優勢
刑事和解制度不同于一般的訴訟程序,其以和諧為宗旨,能更好的協調矛盾,改造犯罪嫌疑人,以達到預防犯罪,節約司法資源的效果。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優勢:
(一) 預防犯罪,利于社會矛盾化解和社會和諧穩定
刑罰的目的包括預防犯罪,刑事和解因為體現我國自古以來的“和合”文化,強調人與人之間平等友愛、和睦共處,以溫和折中的方式化解矛盾,在輕微刑事案件中刑事和解制度旨在使加害人自我反省,真誠懺悔,被害人釋懷原諒,由此打破不和,化解矛盾,重建社區安全感,使加害人回歸社會,降低再犯罪率。
(二) 尊重訴訟當事人,維護被害人利益
傳統的刑訴程序更傾向于保護犯罪人的人權,往往會忽略被害人的權益保護,而刑事和解能讓被害人充分主動地參與到刑事糾紛的協商中來,表達自己的對訴訟結果的期望,在此過程中體現自己的主體地位,得到符合自己理想的合理的賠償與安慰,從而能盡快的恢復正常生活。
(三)彌補公訴部門開展刑事和解的資源不足
一是和解程序較一般輕刑事案件的辦案程序復雜,公訴部門案多人少,辦案人員容易產生畏難情緒;二是成功促成刑事和解需要調動基層力量,基層檢察室有貼近群眾的優勢;三是基層檢察室和基層派出所、調解組織的聯系更為密切。基層檢察室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將刑事和解工作落到實處。
三、基層檢察室刑事和解面臨的現實之困
(一) 人員專業化不足
人員專業化不足是基層檢察室面臨的困境之一,基層堅檢察室目前人員配備有限,條件艱苦以至難有專業優秀人員,但是作為專業法律崗位必須要有專業人員配備。
(二)傳統價值觀念約束
傳統刑事司法理念提倡國家動用強制手段懲治犯罪,且人們反感“以錢贖刑”,關注“因果報應”,而基層檢察室的刑事和解程序著重諒解,從而可以減輕或免除加害人的處罰。傳統價值觀念與其相違背,所以對其發展造成一定的阻礙。
(三)缺乏強有力的法律監督
檢察機關負有協調監督職能,在實踐過程中由于法律監督力度達不到,導致和解過程不到位,執行程序混亂等現象,部分執法人員甚至介入和解過程 ,難以充分體現和解雙方的意志。
(四)缺乏多途徑的履行方式,后續矯正缺位
首先,實務中加害方采取的履行方式太過單調,缺乏多途徑履行方式,主要就是金錢賠償或賠禮道歉,由于這些方式有其固有弊端且方式過窄,所以履行結果常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其次、社區糾正可以作為加害人履行方式之一,其對加害人認真悔過,表現自己、回歸社會提供了途徑,由于缺乏相應的規定,所以這一制度的作用并沒有得到較好發揮。
(五)沒有具體統一的法律規定,尤其是賠償金額的標準缺失
我國《刑事訴訟法》對此程序有一定的規定,但僅限于理論層面,沒有具體落地的法條規定,尤其是賠償金額的標準缺失,所以在實務操作中難免會增加困難,沒有明確的方向和標準,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六)和解過程易滋生權利濫用現象
和解過程無疑是雙方相互討論,相互妥協的產物,在這一過程中,極易發生一方脅迫或者利誘另一方的情形,使此程序之積極價值被扭曲而產生二次傷害。
四、基層檢察室刑事和解的相關建議
(一)刑事和解人員專業化
基層檢察室與基層聯系密切,有其特定職能,要設立專門的辦公室來負責和解工作,即成立刑事和解辦公室,辦公室要配備足夠人員,人員需要具備專業知識,熟悉整個程序流程,這樣檢察院公訴科可以輪流有專業人員下基層管理指導,做好對接工作,另外公檢法部門都有維護社會穩定的責任,可以聯合起來,定時組織會議學習強化程序流程,選派人員到基層。為了使基層檢察室工作人員更好更專業的適用刑事和解制度,使其發揮出更大的價值,工作人員專業化是必然選擇,在實踐中,要強化案件承辦人的業務能力,定時進行專業培訓,考核,不斷提升人員的專業知識。
(二)加強基層法治宣傳,倡導刑事和解理念
辦案人員應樹立“和諧司法”、“綠色司法”的理念,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加強和解過程中的釋法說理,讓當事人之外更多的普通民眾受到法治教育,獲得司法認同。
(三)健全相關法律規定
為了在實踐中基層檢察室能夠有充足的法律依據,就要在制定或修改法律時著重完善刑訴中有關此制度的規定。
(四)理順各方關系,建立多位一體的聯動模式——檢調對接機制
1. 理順與公訴部門的內部協調與職能區分:
基層檢察室作為檢察院的派出機構,直接與基層人民群眾聯系,在實踐過程中要分清公訴科與檢察室的不同之處,各自都有什么職責,從而能有條不絮且有效地開展工作。回訪機制的事后反饋作用很明顯,可以及時評估和解后續效果,及時吸收好的經驗,改正不足。
2. 加強對派出所的合作與監督:
派出所作為基層單位直接與人們溝通,檢察室要加強與其合作,派出所對案件進行偵查要接受基層檢察室的法律監督,相應基層檢察室要合法進行監督。
3.充分發揮人民調解員、基層民間組織和律師的作用:
基層檢察室扎根基層,可以充分利用當地民間力量,鼓勵律師、人民調解員、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及當事人的工作單位或同事一同促成和解。
4. 探索建立對加害人的矯正制度:
社區矯正制度是促進罪犯順利回歸社會的非監禁刑罰執行活動。探索建立對加害人的矯正制度,以降低加害人的社會危害性,促進加害人回歸社會。
五、結語
在現代社會和諧的大背景下,基層檢察室刑事和解制度體現了其實際的價值,并在實務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基層檢察室刑事和解的探索是必然選擇,盡管我國的此制度并不完善,但只要我們立足于司法實踐,互相學習,不斷創新,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基層檢察室刑事和解制度指日可待。
注釋:
孫志義.延伸法律監督觸角的幾點體會.中國檢察官.2012.
宋唐吟.淺析刑事和解制度.大連海事大學.2012.
張照芳.完善我國刑事和解制度的構想.山東大學.2010.
趙萬江.論社區糾正制度.法律適用國際高層論壇.2005.
參考文獻:
[1]陳云龍.基層檢察室建設的法理基礎和制度構建.人民檢察.2010(22).
[2]謝晉寶.刑事和解在我國的雙重現狀分析.法制與社會.2011(3).
[3]陳興良.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4]宋英輝.檢察機關適用刑事和解調研報告.當代法學.2009.
[5]劉方權、陳曉云.西方刑事和解理論基礎介評.云南大學學報.2003(1).
[6]劉凌梅.西方國家刑事和解理論與實踐介評.現代法學.2001.
[7]馬靜華.刑事和解制度論綱.政治與法律.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