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眾所周知,我國網絡經濟之發展如火如荼,網購成為人們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網絡有風險,網購需謹慎。消費者總難免碰到諸多權益保護難題,而網絡則加重了網購維權之困境。本文首先對網購后悔權之概念和理論基礎作了簡述,然后就網購后悔權進行了外國法比較,最后就暴露出的問題,提出來健全保障之建議。
關鍵詞 網購 后悔權 保障建議
作者簡介:周紅格,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內蒙古農業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經濟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3.417
一、網購后悔權概述
(一)網購后悔權之含義
后悔權,更確切地說應該是反悔權,就是干完某件事之后感到后悔,并能夠反悔之權利。在網絡銷售之領域,倘若允許消費者任意后悔和反悔(如女性買到某件衣服用了一年后后悔要求退貨),則不利于經營者合法權益之保護。因此,后悔權之行使大都有時間之限制。實際上,很多國家立法中之后悔權實謂“消費者冷靜期制度”,這一稱謂顯然更為貼切,即道出了消費者反悔之權利,又明確了其期間限制。綜上所述,網購后悔權是指依照消保法之規定,在非現場環境中購物后,消費者可在一定期限內冷靜考慮,確定貨物非所需或非己欲時,可在一定之期間內無條件退貨之權利。
(二)網購后悔權之理論基礎
1.消費者主權理論:
該理論由經濟學家哈耶克提出。他認為,消費者選購貨品,體現的是其自身之愛好、意愿,通過購買將其需求傳達給生產經營者,然后經營生產者就可根據消費者之意愿生產銷售相應之貨品。也就是,市場是以消費者之意愿為主導的,貨品應由消費者意愿來決定而非由經營者自主提供。該理論肯定了消費者意愿之于市場和經濟發展之重要性,之于生產者和經營者利益拓展之根本性意義。網購后悔權不僅不會損害經營者之權益,相反還會促進經營者特別是誠信優質經營者之合法權益,促進市場和經濟的健康良性發展。
2.契約自由理論:
契約自由是民法之根本精神,亦為合同法之靈魂。我國現行的民事法律制度包括合同法都處處體現著契約自由之精神與價值,要求買賣雙方不得強加意志給對方,須自由自愿達成交易。契約自由要求當事人對契約之內容有正確的認識,因為只有如此,當事人才能做出真實自愿之意思表示,契約方得“自由”。但是,在網購之環境中,經營者往往采取層出不窮之方式美化產品,很多商品展示可謂“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對網購者造成極大誤導,并基于誤導做出錯誤之購買決定。作為契約自由之前提,網購者對產品之正確認知得不到保障,網購也就變得不自由,契約自由也就無從實現。因此,契約自由是網購后悔權之理論基礎之一。
3.誠信與公平正義之原則:
正如上文所述,網購中的很多經營者缺乏誠信,通過虛假展示欺騙消費者,對網購者造成誤導,導致錯誤購買。網購后悔權顯然是對不誠信行為的抑制和打擊,而不會對誠信經營者造成太大影響,還能促進網購的發展。同時,網購者基于錯誤認識而購買貨品,顯然對消費者不利,滿足了無良經營者之丑惡私欲,有違公平正義之原則。而網購后悔權則能夠讓不良經營者得到其應用的退貨報應,有利于維護公平正義,促進市場和諧健康發展。
二、網購后悔權之國外法比較
(一)美國之網購后悔權制度
美國立法將網購后悔權稱作“冷卻期制度”,最早見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聯邦消費信用標志法案》,其中規定,在一定條件下,購房者有權利單方面撤銷信貸合同。美國還專門制定了《冷卻期規定》,給予購買者三天冷卻期。當買賣發生在非固定地點且買賣金額達到25美元,則購買者可退貨,但須在購貨之日起3日內通知經營者。此后美國各州的立法大多參考《冷卻期規定》,變化不大。當前,美國得立冷靜期制度者凡四十余州。不過美國之冷靜期制度僅限于貨品,消費者購買之服務不在適用范圍之內。美國之后悔權立法多以列舉類作為立法模式。
(二)德國之網購后悔權制度
德國也是網絡經濟發展的先行者,其反悔權制度稱為撤回權制度。德國之撤回權立法最早見于1969年的《外國公司股票銷售法》。該法規定,消費者固定買賣場所之外,被賣方口頭誘導而做出買賣行為時,可對買賣承諾反悔。此后的三十年內,德國先后制定出臺了《分期付款買賣法》(1974年)、《遠程課程保護法》(1976年)、《上門交易撤回法》(1986年)、《保險法》(1990年)、《消費信貸法》(1991年)、《部分時間居住權法》(1996年)、《遠程交易法》(2000年)等法律制度,并在其中對后悔權制度作了規定。不過,這些法律中的后悔權制度沒有統一標準,有時還彼此沖突。為此,德國于2002年將散落于各單行法中的后悔權制度納入民法典,對上門銷售、遠程交易的后悔權作了分類規定,內容細致且操作性強。至此,德國實現了網購后悔權之法典化。
三、我國網購后悔權制度存在的困擾和問題
(一)網購服務可否適用后悔權問題
眾所周知,我國網絡經濟日益發達,除了網購商品外,網購服務也日漸增多,如網訂酒店、網定旅行社、網購汽車票等等已逐漸成為人們的主要生活出行方式。那么,網購服務是否適用后悔權呢?我國現行法未予明確規定。國內學術界也爭論頗多。很多學者認為,我國消保法十分重視消費者知情權、自主選擇權之保護,且這兩項權利之客體均包括商品和服務,由是觀之,網購服務應當適用后悔權。但筆者認為,消費者在網購環境中進行選購商品,不如意可退貨,并不會對經營者造成明顯損失,但,若服務項目允許無理由退貨,就會對經營者造成實際而顯著的損失,如消費者網訂酒店后又退貨,就會影響酒店的安排,造成實際的損失。因此,網購后悔權制度是客體對象不宜擴大化,服務不應適用后悔權。
(二)如何判斷所退貨品之“保存完好”
正如我國現行法治規定,消費者行使后悔權的前提條件就是“商品保存完好”,但何為“完好”?如何判斷和認定?是不是要去保持和發貨時狀體一致?筆者認為,若要求商品完整無缺,未免過于苛刻。所謂“完好”,應為“完整,無殘缺及損壞”,即消費者只需保持目標商品沒有破損即可行使后悔權。從商業慣例來看,“完好”應是從商品自身角度考量,購買者若要知道貨品想起,只能拆開外包裝。對于普通商品而言,拆開外包裝并不會影響到該商品的“完好”,除非是個人衛生用品或食品、藥品、化妝品等商品。由此可見,商品的種類不同,適用的“完好”標準也應有所區分,應根據具體情況來判斷。
(三)后悔權中的網購者惡意退貨問題
權利若不加限制,就容易造成權利之濫用。任何權利皆為雙刃之劍,后悔權也不例外,如果消費者濫用后悔權,進行惡意退換貨,必然會損害經營者的合法利益,違反誠實信用原則。我國現行法在防范消費者濫用后悔權方面,還缺少相應的約束機制。某些頭腦靈活的消費者容易利用這樣的漏洞獲取利益,如,某人要舉辦聚會,需短期租用錄像機、禮服、宴會道具,其從網上交易平臺購買了相關物品后,在舉行宴會結束后,向經營者提出無理由退貨,這就是典型的惡意退貨。惡意退貨嚴重影響了市場誠信,不僅特定商品的銷售會受到影響,并且還會給網購經營者帶來某些經濟損失。
四、健全我國網購后悔權制度的建議
(一)應強化消費者協會之職能作用
在我國,消費者協會是對商品和服務進行社會監督的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全國性社會組織。在網購經濟環境下,消費者協會的作用也不容忽視,在指導消費者理性消費、解決因消費引起的糾紛矛盾、規范經營者不良經營行為等內容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在立法過程中,注重消費者協會的重要地位,賦予了消費者協會更多的公益性職能與責任。《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雖則不斷在完善消費者協會的職能與責任,但我們應看到,消費者協會的職責不應僅僅局限于法律條款規定的內容,還需積極洞悉我國市場經濟的動態,如當下如火如荼的網購市場經濟秩序;主動發揮好保護消費者權益的作用,對經營者的經營行為做好監督管理,為抵制損害消費者后悔權的行為筑起一面銅墻鐵壁,更好的維護好消費者行使后悔權的能力,最終,為穩定和繁榮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做好守衛工作。
(二)構建好個人信用記錄體系
在我國網購交易環境中,消費者后悔權的行使過程,難免出現經營者利用后悔權與對手商家進行惡意競爭,或是不良消費者投機取巧利用后悔權的無理由性使用商品后,進行惡意退換貨。而我國的消費者后悔權制度在約束制衡方面明顯欠缺約束力,引入個人信用記錄,可以有效的抑制以上行為。若經營者為了規避自己的義務,不按照消費者后悔權制度的要求履行義務,即可在個人信息系統的黑名單中進行登記,通過公用的信息發布平臺進行公布,使得公眾知曉。這樣,消費者進行網絡購物時就可以挑選信用度高的經營者進行交易,工商監管部門也可把那些信用不良的經營者列為重點監控對象。同樣,消費者濫用后悔權進行惡意退貨,也會被記錄在個人信用信息系統當中,一旦被記錄的次數達到某個標準,就會被限制行使一定的權利,這樣,這些不良消費者也會在濫用后悔權時,考慮到個人信用的顧忌。
(三)后悔權制度加入經營者告知義務
在后悔權的適用方面,如果僅停留在表面抽象的法律概念層面,其應有的作用就無從落實了。最有效直接的助力,就是消費者在與經營者交易過程中,經營者主動告知消費者可以享有哪些權利,而不是隱藏于諸多的格式條款中。由于消費者在網購市場環境中,所處的地位較經營者而言,弱勢地位十分明顯,我國在進行立法中,也是把消費者視為弱勢群體,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第28條中提到:“經營者有向消費者提供售后服務的義務”。我國的消費者后悔權制度在經營者的告知義務的履行方式上,尚無需把書面形式作為強制條件,也不具備實踐操作性。因此,在實踐中,考慮可提倡經營者采用口頭或書面的方式履行消費者后悔權的法律義務,一旦經營者與消費者發生糾紛,應由經營者來舉證其是否已經履行了告知義務。
(四)加大網絡交易平臺的責任
盡管我國現行法規定了網絡交易平臺須的有限責任,但作為替代責任之規定,只有當網絡交易平臺無法提供其平臺上駐扎的經營者的真實情況、地址、和聯系方式時,具備相關法律作用。但在實踐中,網絡購物環境中的多數案件卻是“賣家不賠,平臺不管”這樣的現象。有鑒于此,筆者認為,是否可以在新消法中充分發揮網絡管理力度對消費者賦予特別的保護機制,而不是由弱勢的消費者去面對網絡交易平臺中的各類商品經營者。把網絡交易平臺所負擔的責任加大,即消費者在網絡平臺進行交易,合法權益若受到損害,可向網絡交易平臺提出請求賠償,亦可向相關的網絡經營者提出賠償要求,連帶的一方在處理好消費者的問題后,可以向責任方追償。在此種形式的法律條款下,消費者避免了直接面向不良經營者進行索償,從而,有利于更好的規范網絡交易平臺的運作秩序,促使網絡交易平臺加強對進駐商戶的管理力度,更好的保障消費者權益。
參考文獻:
[1]姜旭.消費者反悔權研究.西南政法大學2010年碩士論文.
[2]趙秋雁.B2C電子商務中冷卻期制度的國際借鑒.國際經濟合作.2008(3).
[3]李國華.消費者反悔權探析.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
[4]田毅、崔彬.美國網上零售中消費者退貨制度保護的經驗與借鑒.消費經濟.2008,24(5).
[5]遲穎.論德國法上以保護消費者為目的之撤回權.政治與法律.2008(6).
[6]董新凱、夏瑜.冷卻期制度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河北法學.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