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亮
也談亂象
蘇亮
最近我一直在思索一個問題,為什么曾經出現過的歷史問題,在其他行業身上、在其他時間段仍然會出現?這其中是否有什么規律?
我所說的歷史問題,就是在行業發展初期,所必然會出現的行業亂象。
比如上世紀末到前幾年,一直存在的洗衣機、冰箱容量虛標問題;比如在上一個十年,普遍出現的虛假宣傳、噱頭宣傳;比如在近五年,空氣凈化器、凈水器普遍存在的技術蒙蔽、偷工減料。
就拿最火熱的空氣凈化器來說,企業如何蒙蔽消費者的呢?消費者使用空氣凈化器,都有這么一種心理:想用空氣凈化器的時候,都是空氣質量不好的時候;空氣凈化器啟動之后,空氣質量必須有好轉。
正是因為這種心理被企業抓住了,所以企業就開始在產品上做文章。霧霾不好的時候消費者才打開吧?所以企業就把傳感器設置成一開機一定顯示的是紅色(污染指數高);那運轉之后空氣質量不是必須得好轉嗎?所以就把產品設計成五分鐘以后變成黃色或者綠色(空氣質量變好)。而消費者看到這樣的變化,自然而然就覺得,這臺產品還是不錯的。瞧,空氣凈化器就是這樣蒙蔽住了消費者。這樣的事情,我不光聽行業專家說,企業也親口對我說過。不過稍微有點良心的,還是會設定成五分鐘以后按照實際測量指數顯示,至于更沒良心的企業,就不知道是不是還要玩更多的花樣。
這兩年,我們都在提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什么?專業?專注?專長?我覺得有良心是第一位的。中國家電,不能一方面提倡工匠,一方面還要尋找良心。如果連基礎都打不好,如何變成制造強國?
回到開頭的問題,為什么在行業發展初期,總會出現同樣的問題?這是必然的嗎?
我認為這是必然的。因為行業發展初期,新產品、新理念、新技術對于監管層、消費者來說都是新鮮事物,大多數非企業人士并不了解里面的詳細情況,所以漏洞百出。這時候,就需要監管層補窟窿、媒體圈常曝光、消費者來抵制。三管齊下把行業亂象根除。要讓良幣驅除劣幣,不能讓劣幣驅除良幣。就好像目前的空氣凈化器行業,一年產能是600萬臺,品牌卻達到600個,平均一個品牌占據10萬臺的市場份額。這樣的企業只能算作小企業,為數眾多的小企業能夠代表中國家電走向國際舞臺嗎?能夠推動行業整體健康有序發展嗎?甚至于,這些小企業還擠占了好產品的市場,讓消費者不再信任中國家電企業生產的產品。所以,行業亂象一旦出現,就必須及時制止,否則一旦成規模那就后悔莫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