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番茄,別名西紅柿、番柿、狼桃、洋柿子、金蘋果、愛情果等,為雙子葉植物綱茄科番茄屬一年生草本植物。番茄適應性強,易栽培,產量高,目前已成為我國主要蔬菜品種之一。其種類很多,按果形可分為圓球形、梨形、扁圓球形、橢圓形等;按果皮的顏色可分為紅色、粉紅色和黃色3種。我國栽培的品種主要有北京早紅、青島早紅、武昌大紅等。品質以形狀周正、成熟適度、酸甜可口、果肉肥厚、無裂口、無擠壓、無蟲咬者為佳。
番茄原產于南美洲的秘魯、厄瓜多爾等國的熱帶雨林,大約于明朝時通過絲綢之路從西方傳入中國,因色紅形似柿子,故稱西紅柿,距今大約有600年的栽培歷史,不過在當時只是作為一種觀賞植物來種植。明人所著的《廣群芳譜》中稱它為“番柿”,書中介紹:“番柿一名六月柿,莖似蒿,高四、五尺,花似榴,一枝結四、五實或三、四實,一樹二、三十實,堪作觀,大傘火珠,未足喻,草本也,來自西番,故名。”并且說它“生食之刺人喉”。直到19世紀末,番茄才作為蔬菜被大眾接受,我國人民普遍食用番茄,也不過百余年的歷史。
“菜中之果”吃法多
番茄的營養成分非常豐富,具有很高的食用價值。其中,維生素C的含量是蘋果的3倍,硫胺素、煙酸的含量更堪稱是蔬果之冠。番茄形美色艷,果肉細嫩,酸甜可口。它既是蔬菜,又具備水果的特征,素有“菜中之果”和“平民水果之王”的美譽。
番茄食用方法很多,炒、腌、做湯、涼拌、制鹵、做番茄醬等,葷素皆宜。成品菜肴色澤鮮艷,味美可口,常見的菜肴有番茄炒雞蛋、番茄豆腐羹等。通過深加工,番茄還可以制果脯、釀酒和制醋等。蔬菜在加熱烹調時,往往會使維生素C損失嚴重,而番茄卻損失很少。這是因為番茄含有蘋果酸、檸檬酸等有機酸和抗壞血酸酶的緣故,在這種環境中,能使維生素C得到有力保護,即使在酸、堿及高溫條件下都不易被破壞,故其吸收利用率很高。
胃熱口干食番茄
除了食用,番茄還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中醫學認為,番茄味甘、酸,性微寒,入肝、脾、胃三經,具有生津止渴,健胃消食,清熱解毒,涼血平肝之功效。對熱病煩渴、胃熱口干、肝陰不足、陰虛血熱、目赤腫痛、牙齦出血等癥均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番茄還具有以下多種功效:
促進骨骼發育 番茄中含有較為豐富的維生素,可促進骨骼鈣化,對防治夜盲癥、眼睛干澀、視覺疲勞、小兒佝僂病等有一定作用。
防治心血管疾病 番茄中所含的蘆丁能明顯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有保護血管,防止毛細血管破裂的作用,對治療動脈粥樣硬化效果顯著;所含B族維生素可以維持心血管、神經和消化系統的正常功能,促進碳水化合物在體內的代謝。
抗菌消炎 番茄所含的番茄紅素能抑制細菌的繁殖,可治療口腔炎、咽喉紅腫等癥;所含的尼克酸可以保護皮膚健康,預防唇炎、口角炎以及皮膚粗糙癥等。
防癌抗癌 番茄具有防癌抗癌的作用。番茄所含的番茄紅素,是胡蘿卜素的一種,具有抗氧化的特性,能夠清除過氧化自由基,降低癌癥的發病率。
美容養顏 番茄中所含的尼克酸可以提高人體皮膚的生理機能,可用于治療皮膚粗糙、癩皮病等癥。將鮮熟的番茄搗爛取汁加少許白糖,每天用其涂面,能使皮膚細膩光滑,有彈性。另外,番茄所含的谷胱甘肽能夠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使人體皮膚色素沉著淡化,有助于祛除雀斑等。但皮膚過敏者應慎用。
食用番茄3注意
在食用番茄時需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不要吃未成熟的青色番茄。未成熟的青番茄中含有大量的生物堿,可被胃酸水解成番茄次堿,食后輕者會出現頭昏、惡心、嘔吐、流涎等中毒癥狀,重者會出現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二是市場上有的番茄是用催熟劑催熟的,生吃后會引起嘔吐、腹瀉等癥狀。一般來講,催熟的番茄整個都為紅色,而自然成熟的番茄在柿蒂周圍有些綠色;催熟的番茄較硬,自然成熟的番茄較軟;催熟的番多為多面體,自然成熟的較為圓潤。
三是最好不要空腹吃番茄。其原因是番茄中所含的膠質、果質、棉膠酚等成分會與胃酸發生化學反應,凝結成不易溶解的塊狀物質,引起胃脹、胃痛。
此外,番茄中的番茄紅素是脂溶性的,只有與脂肪混合才能被腸道充分吸收。進食用植物油炒過的番茄,可使血清番茄紅素水平顯著提高,大約要比生吃番茄的攝入量高2.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