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


摘要 為確定稻田套播麥的最佳套播期,進行了留高茬稻田套播麥播種期試驗。結果表明:留高茬稻田套播麥在水稻收割前6~13 d套播均可獲得較高產量,結合調查和生產實踐,確定沭陽縣留高茬稻田套播麥最適播期為水稻收割騰茬前7~10 d。
關鍵詞 高茬;稻套麥;播期;產量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4-0014-02
沭陽縣常年種植中粳稻逾53 333.33 hm2,成熟收割期在10月27日左右,騰茬較遲,稻茬麥播種期一般在10月底至11月上旬,播種量平均在300 kg/hm2以上,由于播種推遲,小麥冬前分蘗普遍不足,多數小麥單株獨苗越冬,影響后期產量和農民增收,為緩解這種矛盾,近年來,稻套麥在沭陽縣示范推廣并迅速擴大;目前又開始面臨新的問題,沭陽縣要求收割機在機收時一般留茬高在15 cm以下,如果再高就會影響農戶種植小麥,而留茬高度低則意味著農戶收上去的秸稈就多,目前秸稈沒有很好的利用途徑,會給農戶處理秸稈增加壓力,而留高茬稻套麥則不存在這樣的問題,收割時可以留到25 cm的高茬,收割時也可以減少機收費用,同時增加秸稈還田量,可增加900 kg/hm2以上的秸稈還田量,因此為了摸索出適合本地區的留高茬稻麥共生期,確定最佳套播期[1-2],特進行該項試驗。通過試驗找出適合沭陽縣的留高茬稻套麥最佳套播期,為全縣大面積推廣提供試驗數據和參考,最終達到延長稻茬麥生長時間的目的。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設在沭陽縣官墩鄉友誼村一組4個農戶稻田中,水稻品種為連粳7號,10月26日收獲騰茬,產量9 201 kg/hm2,留茬高度25 cm,土質為底黑淤土,土壤肥力中等。試驗地塊為地黑於土,pH值7.7,有機質含量16.8 g/kg,全氮含量1.29 g/kg,堿解氮含量183 mg/kg,有效磷含量17 mg/kg,速效鉀含量166 mg/kg。
1.2 試驗設計
試驗設10月4日、8日、12日、16日、19日、21日6個播期處理,3次重復,隨機排列[3-4],試驗田長44 m,寬40 m,試驗小區面積60 m2(10 m×6 m)。
1.3 試驗實施
試驗田選用小麥品種為煙農19,播種量為262.5 kg/hm2。10月4日灌1次跑馬水,使田間濕潤。水稻收獲后第2天(10月27日)施45%三元素復合肥(15-15-15)450 kg/hm2、尿素150 kg/hm2、家雜肥18 t/hm2,29日機開溝覆土(以處理小區界為溝),2月5日頂雨撒施尿素67.5 kg/hm2(主要以捉黃塘為主),3月28日頂雨撒施尿素225 kg/hm2、45%三元素復合肥(15-15-15)300 kg/hm2、氯化鉀75 kg/hm2,4月26日噴施葉面肥30袋/hm2。在病蟲草害防治上,用粉銹寧拌種;11月3日用50%異丙隆可濕性粉劑750 g/hm2兌水450 kg/hm2和翌年3月5日用6.9%驃馬1 050 mL/hm2兌水450 kg/hm2化除田間雜草[5-6];3月5日用井岡霉素防治紋枯病[7-8],4月26日和5月1日用咪酰胺防治赤霉病[9-10],5月5日用三唑酮、多菌靈、井岡霉素、吡蟲啉綜合防治中后期病蟲害[11]。
2 結果與分析
從表1、2、3可知,播種期為10月4日的小麥出苗齊,小麥與水稻共存期21 d,共生期約18 d,水稻收割時小麥葉齡近4葉,麥苗細長、軟弱、無分蘗,水稻收獲后植傷最重,苗情轉化慢,雖然越冬前有分蘗,均為高位分蘗,后期有早衰現象,穗粒數偏少,產量較低。播期為10月8日的小麥出苗齊,小麥與水稻共存期17 d,共生期約14 d,收割時麥苗植傷較重,小麥葉齡約3葉,麥苗細弱、無分蘗,收獲后苗轉化較慢,越冬前單株雖有1.56個分蘗,但分蘗位較高,成穗略顯不足,后期早衰明顯,粒數減少明顯。播期為10月12日的小麥出苗齊,與水稻共存期13 d,共生期約10 d,收割時葉齡約2.2葉,麥苗素質略弱,植傷較輕,有少數低位分蘗,冬前莖蘗苗較足,產量中等。播期為10月16日的小麥出苗齊,與水稻共存期9 d,共生期約4 d,收稻時葉齡約1.3葉,苗基本正常,植傷輕,低位分蘗多,冬前形成壯苗,后期無早衰現象,成穗數較多,產量最高。播期為10月19日的小麥出苗齊,與水稻共存期6 d,共生期3 d,收稻時葉齡約0.7葉,苗正常,植傷很輕,低位分蘗多,冬前形成壯苗,后期未發生早衰現象,產量較高。播期為10月21日,由于臨近收割,雖然播前灌1次跑馬水,但由于田間濕度銳減,小麥出苗不齊,與水稻共存期4 d,共生期1 d,水稻收割時剛出芽,冬前低位分蘗多,冬前形成壯苗,后期未發生早衰現象,成穗略顯不足,產量不高。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留高茬稻田套播麥在水稻收割前6~13 d套播均可獲得較高產量。結合生產調查和實踐,沭陽縣留高茬稻田套播麥最適播期為水稻收割騰茬前7~10 d,全縣小麥大面積實施的話,相當于每年增施有機肥900 kg/hm2以上,對全縣土壤改良可以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4 參考文獻
[1] 郭偉,于立河,薛盈文,等.播種期對強筋小麥生長的影響[J].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學報,2006,18(3):21-24.
[2] 簡大為,祁軍,張燕,等.播種期和密度對冬小麥新冬29號產量形成的影響[J].西北農業學報,2011,20(11):47-51.
[3] 馬東欽,王曉偉,朱有朋,等.播種期和種植密度對小麥新品種豫農202產量構成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10(1):91-94.
[4] 雷鈞杰,宋敏.播種期與播種密度對小麥產量和品質影響的研究進展[J].新疆農業科學,2007,44(B11):138-141.
[5] 胡煥煥,劉麗平,李瑞奇,等.播種期和密度對冬小麥品種河農822產量形成的影響[J].麥類作物學報,2008,28(3):490-495.
[6] 張軍,方書亮,張永進,等.播種期對稻茬小麥籽粒產量及物質生產的影響[J].大麥與谷類科學,2016,33(2):10-13.
[7] 張定一,張永清,閆翠萍,等.基因型、播期和密度對不同成穗型小麥籽粒產量和灌漿特性的影響[J].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2009(1):28-34.
[8] 陳素英,張喜英,毛任釗,等.播期和播量對冬小麥冠層光合有效輻射和產量的影響[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9(4):681-685.
[9] 曹帆.江蘇淮北麥區主推小麥品種適宜播期、播量與施氮量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2.
[10] 楊勝利,馬玉霞,張大明,等.兩類強筋小麥品種播期播量優化組合試驗研究[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1):1-5.
[11] 高月華,薛玉龍,張桂蘭,等.小麥多品種播期試驗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2(18):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