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利明
隨著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傳統媒體面臨新的輿論生態、社會生態和產業生態,其思想理念、新聞生產、內容傳播、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經受著嚴峻挑戰。近年來,青海黨刊在融合發展方面積極探索,相繼開通網站、微信平臺、QQ群等,初步形成了刊網互動、融合發展的格局。但也存在思維落后、路徑誤區、障礙難破、不能持續發展等問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2月19日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準確把握媒體發展新情況新問題新趨勢,著力打造新型主流媒體,切實提高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是當前我們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
一、積極推進黨刊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初步探索和實踐
習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講話中明確指出,要推動融合發展,盡快從相加階段邁向相融階段,著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體。這為我們推動媒體轉型發展,指明了發展方向。青海《黨的生活》作為中共青海省委的機關刊物,要牢牢堅持黨性原則,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堅持正面宣傳為主,堅持政治家辦刊,主動承擔起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者的職責和使命,旗幟鮮明地堅持“黨刊姓黨”立場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提高黨刊的綜合服務能力和傳播力、引導力。在融合發展方面,強化創新意識,積極穩妥推進媒體融合改革進程,不斷鞏固和壯大主流輿論陣地,加快推進媒體融合發展,做好青海黨的生活“三微一端”內容采編和運維升級,圍繞內容生產,開展增值運營,打造現象級品牌傳播新標桿。
2013年初,青海黨刊就開始努力探索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新路徑。與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合作,建立了青海《黨的生活》網頁,每期雜志的精華內容在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刊博覽”欄目展示;之后又與青海新聞網、博看網、維普資訊、龍源期刊網進行了合作,實現黨刊內容在更多的網絡媒體上的傳播。同時建立了青海黨的生活讀者作者QQ群、官方微博等,及時了解讀者作者需求和心聲,加強在線交流互動。2014年7月1日,青海黨的生活網暨微信平臺正式開通上線。青海黨刊的采編流程更加開放共享,互動性更加凸顯。不僅傳播渠道、傳播范圍得以拓展,在繼續保持原有權威性、真實性、專業性的基礎上,報道的貼近性和親和力也有了顯著提升。在融合發展方面,青海黨刊著力打造新聞信息集成服務。2015年2月,青海黨的生活微信客戶端推出“兩會微直播”開設“我在現場”“關注兩會”“代表委員有話說”“小編跑兩會”欄目,結合黨刊“聚焦兩會熱點 共謀青海發展”專題,對兩會進行集成報道,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實現了黨刊在新媒體、全媒體時代的傳播引領和新嘗試。
為著力打造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打通同群眾信息交流的紅色新媒體,不斷提高黨的生活網和新媒體宣傳質量水平,用紅色輿論牢牢占領互聯網新陣地。2016年以來,省網信辦就青海黨刊與新興新媒融合發展問題召開多次專題會議,研究青海黨的生活網改版、黨刊微信平臺升級、增加硬件投入等事宜,擴充了新媒體中心力量,為突出紅色黨網特色,青海黨的生活網改版在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的基礎上以創新之力破解媒體融合梗阻,取得初步成效。
具體實踐中,我們從理念和思路上明確媒體融合的“四個不是”和“四個是”。
1、媒體融合不是傳統媒體的互聯網化,而是思維方式必須轉型。融合發展不是跟風建網站,建“兩微一端”。如果沒有按照互聯網思維方式,來進行頂層設計和路徑選擇,就會導致黨刊的新媒體項目成了披上互聯網外衣的傳統媒體。當然,需要明確的是,思維方式轉變并不是重形式輕內容,任何時候內容都是根本,只是一定要借助于互聯網思維使內容更有吸引力、感染力,從而構筑起媒體真正的入口價值。
2、媒體融合不是簡單的平臺相加,而是系統性的深度相融。黨刊在融合發展實踐中,如果不真正堅持問題導向,不用“互聯網+”來解決痛點,只是與互聯網簡單嫁接,只是進行數字化“轉場”,就難以實現1+1大于2的協同效應,這不僅僅是資金、資源的浪費,更為重要的是發展時機的耽擱和話語權的旁落。媒體融合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是一個不斷演進的動態過程,要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必須從新聞運作模式、生產方式、操作手法進行根本創新,必須從產品內容、表現形式、生產流程進行系統變革,必須從體制機制、組織結構、盈利模式進行綜合轉型。
3、媒體融合不是單純的傳播形態改變,而是產業生態的建構。目前黨刊的新媒體產品,是把重點放在網絡平臺的搭建和傳播形態的轉變上,期望通過受眾積累后再進行流量的二次販賣,而沒有拓展收入渠道、創新盈利模式,往往導致造血功能不足、難以可持續發展。
4、媒體融合不是單向度地加強新聞信息中心建設,而是去中心化、多中心化。以大數據技術為支撐的媒體轉型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新聞信息中心,是去中心化、多中心化。每臺電腦都是一個中心,每個人都是一個中心,而指揮和支撐多個中心的是一個基于中文語義聯系的大數據基礎平臺。真正形成一個平臺化、開放式、互聯性的新興媒體架構,“你就是我,我就是你”,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融合。
二、對黨刊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思考
媒體融合轉型是時代的使命,是黨中央交給我們的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必須從事關輿論陣地建設、事關人心向背、事關黨的執政地位的戰略高度進行考量布局和強力推進。對于互聯網和新媒體,未知遠遠大于已知。在黨刊新媒體平臺建設的探索中,我們深刻感受到必須切實把握傳統媒體的“痛點”、融合轉型的誤區、新媒體的發展趨勢,認真研究媒體轉型,當作事業來追求,始終以如履薄冰的心態不忘初心、勇于前行,以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矢志不渝、夙夜在公、奮力拼搏,方能實現媒體的華麗轉身。
對融合發展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報道上網”和“網評見刊”,不能以為建起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就是融合;也不能認為融合發展的最終目的就是傳統媒體退出傳播領域。出現這些誤區的癥結在于只有互聯網意識,沒有互聯網思維。要實現真正的、科學的融合,就是要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前提下,用互聯網的思維辦媒體、抓融合、促發展,搶占新的發展制高點。
一是技術融合。誰掌握了新技術,誰開發出新平臺,誰就能掌握話語權。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的過程,就是運用新技術新手段提升傳播力的過程。在尚不具備獨立開發和構建新平臺實力的情況下,要善于利用現有技術平臺,倒逼黨刊改進創新,是目前技術融合的現實選擇。
二是內容融合。無論傳播形式如何變化,內容依然是最具核心競爭力的資源;無論自媒體如何開啟新的信息生成方式,傳統媒體因其權威和專業依然是新興媒體最重要的信息來源。打好權威牌,用足政策信息等方面的優勢,把群眾關心的宏觀政策、經濟走勢、百姓民生方面的信息通過移動互聯網平臺解讀到位,把突發事件和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發布到位,以權威性提升公信力、掌握話語權。打好特色牌,黨刊政治性、地域性特點較為鮮明,在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中也不可能都追求大而全,突出地域特色更能形成品牌。打好分眾牌,摒棄“我說你聽、我寫你看”的模式,強化互動性、及時性,體現分眾化、個性化,為網民量身打造貼心的信息服務和新聞套餐,實現線上線下互動,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三是采編流程融合。沒有管理方式和內部機構設置的改革,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就是簡單物理堆砌的假融合,而不是產生化學反應的真融合。要建立起中央新聞廚房和集成信息處理系統,優化部門設置,實現新聞的一次采編、多次加工。設立新媒體實驗室或新媒體孵化器,引進互聯網創新創業機制,推出一批融合發展的品牌項目。改革薪酬和考核辦法,把更多的資源向融合發展傾斜。
四是隊伍融合。以人為核心的微創新和快速迭代,是互聯網新聞產品開發的典型特征。有了人才,特別是熟悉新聞業務和互聯網技術的跨界人才,就能融合出新興主流媒體。要盡快培養一支集采、編、攝、播于一體的全媒體新聞隊伍,培養和引進適應新媒體環境的管理人才、技術人才、經營人才,為融合發展提供保障。
推動黨刊融合發展的根本目的是加強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領導、提升主流媒體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在媒體融合征程中我們走得再遠也不能忘記初心。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黨的新聞輿論必須承擔起“48個字”的職責和使命,這是媒體發展的靈魂,無論怎樣轉型,必須把政治方向擺在第一位,牢牢堅持黨性原則,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牢牢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牢牢堅持正面宣傳為主,不斷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陣地。面對風險與挑戰,要敢于挑戰自我、顛覆自我、清空自我,不斷深化對媒體融合規律的認識,擺脫定勢、少走彎路、不走錯路。要全面系統分析黨刊的“痛點”,找準病灶,開對藥方,解決傳統媒體各個因素耦合而形成的“并發癥”。要把握媒體融合的正確方向,“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全力掃除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障礙,依靠思想上的自信定力和作風上的敢闖敢干,推動媒體融合的探索和實踐。我們堅信,只要憑借正確的價值觀和科學的方法論,媒體融合發展、轉型升級的道路一定會越走越寬廣、越走越順暢。
(作者系青海《黨的生活》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