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青舒
那年我十七歲半,凌晨一點多在高考志愿查詢頁面看見被W大學錄取的時候,赤著腳從床上蹦起來。
但當我實實在在坐在外語學院的課堂里那一刻,看著英國外教刻板嚴肅的臉,困惑地聽著他的指令開始操作語音教室的計算機,茫然地聽著語速為每秒160詞的BBC News的時候,我才開始懷疑:我面對的到底是一場成真的美夢,還是剛剛開始的惡魘。
對,初高中時代我是長達六年的英語課代表,但是在W大外院全英文授課的課堂里,我只是一個僅能聽懂老師三分之一授課內容的慢半拍少女。恐慌從學業蔓延到生活里,我迅速發覺自己正在被一群怎樣的人包圍著——班里的William,據說高二詞匯量就達到兩萬,能無障礙通讀《簡愛》的英文原著版;班里的Lula,小學在美國讀了六年,口語地道流暢,爸媽都是W大經濟學院的教授。
我變得很不開心。鋪天蓋地的自卑感席卷而來,我每天早上起床,望著鏡子里的自己,都覺得她又變討厭了一點。我看各種勵志文章,給自己換著法子打氣,很希望某一天早晨睜開眼就在鏡子里看見一個嶄新的自己。她語音標準,優秀從容,她得天獨厚,應有盡有。
但無論我怎么用盡全力召喚,那個自己,始終沒有出現。
我至今仍然清楚地記得,那段瀕臨崩潰的日子里,我每天都在嘗試和自己和解。我試著把那個鬧著別扭的小姑娘的肩膀掰過來,試著告訴她:她確實盡力了。
人生不要活在攀比里,因為這個世界太大了,總有人會把我們對比成一條咸魚。
但生活不因為你變成了咸魚而停止,那些考驗依然會像鞭子一樣落下來。而行走世間,卻再也沒有什么,比體貼自己更重要。
十七歲半以前我對自己非常嚴苛,忍受不了任何瑕疵和平庸。但十八歲以后我學會的新技能,居然是學會哄自己開心。在那無數個黯淡又孤獨的日子里,我每天刷牙的時候,都能對著鏡子里的自己眨眨眼,說一句漂亮話。
比如,“你穿藍白色的裙子很好看”和“你這個月又有新過稿啦”。然后高高興興地去上課。我不再逼著自己用力奔跑了,我知道自己語音不夠標準流暢,但也愿意試著去組織句子表達觀點;我知道自己詞匯量匱乏得可怕,但拿著那五千詞匯量讀著英美幼兒讀物《小王子》的時候,我也是實打實地開心過。我愿意誠實地照鏡子,捕捉那些真實的動人,而不沉溺于和自己作無盡的對峙,來回拉扯,互相憎恨。生活的考驗還是像鞭子一樣繼續落下來,可在那些進退躲閃之間,我終于笑著和自己握手言和,閉上眼睛,吹滅了二十歲的蠟燭。
那些年里的雞湯文,其實壓根沒停息過;公眾號新媒體,個個都忙著教我們做人,鼓勵你“活出一個更好的自己”。可我總想起那句話——倘若你連原本的自己都不喜歡,更好的自己,也未必能獲得你的擁戴。
那是真的。
彈幕:
長歌行:這樣的情況我也曾遇到過。曾經我一直為自己的數學成績感到驕傲,低于130分就會被老師當堂點名批評,但是在高一那年慘遭滑鐵盧——每天上課像是在聽天書,做作業就一臉茫然,書本上的課后習題(對!就是例題后那種超級簡單的練習題!)老師和同桌給我講了五六遍我還是沒明白到底該怎么做……那時候簡直覺得天都塌了……后來,我在班主任的鼓勵下開始寫稿投稿,并且過稿了。那一瞬間,忽然覺得:“沒關系?。【退阄沂チ嗽浀膬瀯?,我還能從別的領域補回來,我依舊是那個出色又驕傲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