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夫
“時乎時乎不再來”,歷史也是如此,歷史是社會的過去時,它不可能重演,但是,我們總能在不同的歷史時代中看到某種前后相繼性,甚至會有驚人相似的現象復現。于是,為吸取教訓,昭示未來,人們又往往樂于回顧歷史,類比歷史,以史為鑒。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國際關系教授克里斯托弗·科克爾在其大作《大國沖突的邏輯—中美之間如何避免戰爭》一書中,就對今天的世界與一個世紀前,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歷史作了一個多角度、多方位的對比,當然,進行這一類比的西方學者和政治家遠不止科克爾一人,但他確實用力頗多。“奇文共欣賞,異義相與析”,就讓我們從分析科克爾的這一類比中收獲一些有益的歷史經驗吧。
“往事可顧而不可塑,未來可塑而不可顧”,科克爾說得真好。他認為在回溯歷史的時候,今人有后見之明的優勢,因而往往自以為比古人聰明,其實并不如此。許多在今天看來是顯而易見的事情,身在其中的古人卻難識“廬山真面目”,其原因只是由于他們無法看到未來,而今后的人們將來再來回看我們時也會有同樣的感慨。因此,一切對于未來的展望和預言,我們都不能對之估計過高,畢竟“展望未來猶如霧里看花”。因此,他不贊成從歷史類比中簡單地推測未來,但他同時又認為,鑒古以觀今,鑒古以開來還是必要的。
那么,今天的世界與1914年前的世界相比有哪些相似之處呢?展讀全書,似有這樣幾點。
首先,與今天類似,1914年前的世界已經是一個全球化的世界了。他認同一些學者的看法,彼時的全球化程度與現在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瓶藸栒J為,一個世紀前全球化未能阻止大國戰爭的發生,今天恐怕也是這樣。這是有道理的。
但我們也不能忽略二者間的不同,畢竟彼一時也,此一時也,今天的全球化,無論在深度上和廣度上都遠不是往昔所能相比。最突出的是,今天的世界經濟已經成為一個由價值鏈之網編織起來的一體化經濟,絕大多數產品都需要各國各地相互配合才能完成,才能實現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這就使得各國經濟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剪不斷,扯不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損俱損,一榮俱榮”,成為名副其實的“命運共同體”。因此,逆之而行,堅持對抗,勢必彼此受損,兩敗俱傷;順勢而為,秉持合作,才能兩全其美,互利共贏。
其次,守成大國與崛起大國的沖突成為占支配地位的沖突??瓶藸栒J為,今天美中之間的矛盾也是如此。中國勢將成為現有世界格局和世界秩序的修正者,中國不大可能繼續遵守由美國為主所制定的各種規則和制度,而美國則定將全力捍衛這一國際秩序,這樣沖突就很難避免。
這里,科克爾真的錯了。事實上,恰恰相反,當前,正是中國在積極推進全球化進程,在強力維護和守望包括世貿原則、雅爾塔協議所確定的戰后體系和各種經濟、政治規則。而美國卻在“美國優先”的前提下,不斷地自我破壞和消解它主導建立的那些國際制度和秩序。當前,在中美之間所發生的矛盾和沖突,中國都不是挑事的一方。
最后還有一點類似,就是各大國主觀上都不希望發生戰爭,因而當著戰爭真的來臨的時候,各大列強要么是“昏昏沉沉地誤入戰爭”,要么是“跌跌撞撞地陷入戰爭”。
在科克爾看來,今天的世界與之相似,沒有哪個大國想挑起戰火,沒有哪個人相信,在核武器能夠摧毀整個世界的情況下,大國會愿意冒險一戰。但這恰恰是危險的。如果說在一戰前,各國能有所警惕,共同預防戰爭,制止戰爭,戰爭就有可能不會發生。那么,這在今天也是適用的。而對于我國來說,我更贊同書中援引的一句古羅馬格言:“想要和平,就去備戰”,這是制止窮兵黷武國家戰爭冒險的不易邏輯。而如何避免大國戰爭的發生,則應成為當今國際政治的重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