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紅
這位來訪者一走進心理咨詢室就皺著眉說:“何老師,我的小心眼毛病又一次發作了。每次我都后悔得不行,可遇到類似的情況就控制不住,一遇到我兒子跟別人玩有磕碰的情況,我總是覺得人家故意不友好,孩子是被欺負了。我就忍不住大聲問孩子,對方的家長聽到了,很可能會覺得我小心眼兒,事兒多。所以我心里特別難受。”
經過深入交流,我找到了她的問題根源:她小時候父母都很忙,沒有時間看護她,就把她放在姥姥家。她在和小伙伴們相處時往往處于弱勢,受了欺負不敢反抗,回家自己找個角落哭,還不想告訴姥姥家的人,哭完了還要裝作沒事,做很多可以取悅他人的事,讓他們夸自己懂事。來訪者說現在我長大了,自己吃點虧沒關系,可是一涉及到孩子,我就會很敏感,總感覺有人要欺負我兒子,所以會很謹慎地保護他,生怕孩子受一點的委屈……
事件回放:
周末,小星的媽媽相約同事帶著寶寶一起到小廣場玩沙子。兩個小伙伴在一起玩得特別開心,還一起用沙子堆出個城堡,兩個孩子高興得手舞足蹈的,同事家的孩子過于興奮還躺倒在了沙子上,結果不下心撞到了小星。媽媽看到了,趕緊跑過來警覺地問孩子:“他是不是欺負你故意撞你的?你被人家欺負了還笑呢?你傻啊你!我告訴你,以后你玩的時候要離小伙伴遠一點知道嗎?”由于媽媽情緒比較激動,聲音也越來越大,結果同事聽到了小星媽媽的話,什么也沒說直接把孩子領到別的地方玩了,小星一看小伙伴走了,急得大哭起來。
專家點評:
很多父母在撫養孩子的時候,她們童年的記憶就會被觸發。往往孩子的一句話或者與孩子相處的一個場景,就會激活她們心中的某種情感。而這種情感是退回到兒童時期的表現,是與現在年齡不相稱的行為和情緒,甚至完全不顧及當下的情況。
比如:一個學生時代有著音樂夢想的母親,可能會執著地讓孩子學習樂器;一個曾經被小伙伴欺凌過的媽媽,聽說孩子被欺負的時候可能會反應過度,就像案例中的這位痛苦的母親。
為什么會這樣呢?人類心理的發展與身體的發展有一些差異,身體往往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愈漸成熟,但是心理的發展卻可能被某一個創傷事件阻礙,停滯下來。這種心理發展的停滯往往非常的隱秘,只有當類似情景再度出現的時候才可能被激活。也就是說,童年發生的某一個事件如果沒有被處理好,當事人再度經歷類似情景的時候,就會出現孩童般的行為、想法和情感。這樣的情況很容易出現在撫養孩子的父母身上,因為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往往會引發他們關于自己童年時期的回憶。如果那些回憶中有創傷,有遺憾,很多父母會有意無意想要彌補這種遺憾,或者逃避創傷。
建議:
一個人要完全把孩提時代的往事統統拋掉,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尤其是那些備受冷落、傷害和羞辱的經歷,會在一個人心里留下刻痕。這種刻痕性的事件也許會被記憶淡忘,比如一個人可能會忘記這件事情的很多細節,但是感覺卻還是會保留在身體中。一旦被觸發,那種感覺就會把一個成年人拖入童年的狀態。其實,我們盡可以按照如下方法去做:
1.當為人父母的時候,我們不妨設法做自己童年時代憧憬的父母,補償自己的童年,從而讓自己的孩子不要再經歷自己當時的傷害。
2.父母在撫養孩子過程中保持一絲覺察:孩子并不是你童年的替身或翻版,他們有自己全新的生命體驗,全新的人格,你當年未滿足的需求,未必是他的需求;而你當年經歷過的傷害,從他那里永遠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補償。愛孩子,從理解孩子的感受、了解并滿足孩子的內心需求開始。
3.是時候與小時候的自己做一個鏈接了:閉上眼睛,靜下心來,看看真實的自己,那個曾經受到過傷害的,有委屈的或者不開心的自己就住在你的心里,你看看她有多大了?穿著什么樣的衣服?她的表情是怎樣的?你來和她對個話,并用你全部的愛來溫暖她,滋養她,擁抱她,好好地疼愛她,愛她就是愛自己!一個人的幸福程度,取決于這個人和自己“內在小孩”的關系。兩者越是統一,越是接納內心的自我,內心就越和諧,那么快樂的感覺就會自然流露出來。我們就不再會以保護孩子的名義來保護小時候的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