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彤++嚴利
摘 要:我國在災難報道中還是取得了一定進步和成績的,但是如果放在整個國際環境下看,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和缺陷,具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在災難報道方面,需要借鑒國內外災難報到的優秀案例,取長補短,完善自我。
關鍵詞:災難報道 問題 經驗
一、平衡“大“政策與“小”亮點之間的關系
在對于在災難事件的報道上,國內大部分媒體還是將報道重點放在了領導和政策上,比如在汶川地震時期,對于溫家寶主席第一時間到達災區的強調還是遠遠快于對災區傷亡的公布。而在報道主體方面,大都是針對組織搶險救災的政府和人民子弟兵、救援工作的進度和業績、災區重建后的穩定和繁榮等情況,對于災難現場,災民生活現狀缺乏報道。此類報道容易只能給受眾提供視覺上的快餐,而無法從內容和精神上打動受眾,災難新聞中蘊含的巨大的精神動力就無法得到挖掘和實現。
在災難現場,有很多既能突出災難又能傳達溫暖的細節。人是災難事件的直接承受著,災難帶來的傷害是由無數個災區人民共同組成的。政府的政策、社會的救援也是通過災區人民直接表現出來的,所以,在對災難現場進行報道時,最直接有效的表達方式就是表現人,挖掘人性之中的亮點,來闡釋救援政策,傳遞愛和溫暖。
1.強化災情報道
在災難新聞的價值認定方面,國內媒體依舊傾向于宣傳救援成績,忽視災情報道,對于救援人員的報道往往超越了對災難自身和其直接承受者的重視。雖然隨著災難報道的日漸成熟,這一現象有所改善,但在總體指導原則上,依舊存在“歌功頌德”的嫌疑,在災情報道上不夠重視。
美國媒體在這一點上與我國相差甚遠,他們認為災難性新聞具有特殊性和挖掘性,具有很大的新聞價值,所以在報道原則上注重災難本身的價值,而不是參與課題的救援,這在其設置的各種新聞界的獎項可以得到證明,比如著名的普利策獎,其獲獎作品大都跟災難有關。我國的媒體則對災難報道存在一定的認識誤區,把災難事件當成一個宣傳政府的契機,把重點放在了對客體的報道和宣傳上,忽視了災難本身的價值和意義。所以,國內媒體首先要從意識上明白并且認可災難新聞的的價值潛力,從災難本身出發,挖掘其內在的精神價值。
2.注重災區的細微力量
我國在災難報道上仍然過于強調“人定勝天”,對于災難第一現場的展現依舊有限,在報道上側重于人民與災難的抗爭,而不是災難現場的細節對受災群眾的現場狀態缺乏直觀的表現,展現救災的英雄主義和抗爭的樂觀性,重于抒情手法的運用。過于強調大場面的救災,而忽視了小人物在重大事件中的作用,災難報道中人性頑強和堅韌的部分沒有被激發出來,所以,我國的災難報道沒有給人溫情和感動的感覺,只是對事實和大場面的報道。
二、怎樣做好災難報道
1.快速準確傳達事實
災區不同于其他采訪場合,充滿了震撼和意外,記者的職責就是真實準確的報到災區現狀,深入的去理解,去感受,把災區的各種信息和狀態傳達給受眾。在這里,記者必須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術和應變能力。
首先便是強大的心理素質。面對一場巨大的災難,身處現場的記者面對海量的信息,巨大的心靈沖擊,必須能夠保持理性的思維和一定的視野高度,能夠快速篩選有用信息,迅速組織報道語言,報道方式,發送途徑,以便能使信息盡快傳遞出去。通過嚴謹的職業表述去引導受眾理性的對待,而不是通過放大某些血腥殘酷的微小細節引起社會不安和恐懼。
其次,要做好災難報道,記者還必須具備綜合的能力和應變技巧。在災難現場,記者沒有充裕的事件打稿,記者需要快速挖掘新聞價值,對新聞素材進行判斷和篩選,保質保量的完成發稿任務,這需要記者必須具備高度的新聞敏感,具有良好的新聞寫作能力。由于進入災區的機會很難得,所以要求在現場的記者必須具備多項技能,比如攝影和采寫同時進行。災區的通訊設備一般會受到嚴重的破壞,所以如果要拿第一手資料,必須要有運用現代化采訪工具和通訊設備的能力,能夠做到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都能順利的將信息傳送給后方,只有這樣,媒體的新聞生產力才能被快速的激發出來,新聞的價值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實現。
參與災難報道,記者還必須具備基礎的災難知識和專業術語,比如在地震采訪中,余震會比較頻繁甚至具備很大的危險性,如果此時你在公路上,建筑中應該怎樣選擇避難場所和避難方式,要學會保證自己的生存和安全,避免增加現場的救援壓力,自帶食物和水,減輕救援負擔。地震報道中還會遇到很多術語,比如斷裂帶,裂度等,如果不了解這些專業術語的意思和內涵,就很容易產生錯誤。記者還必須有一定的關于災難的基礎知識,如預測方式,地震預報等,能夠對一些消息內容作出判斷,如果自己非專業,新聞來源也并非權威專家,就很容易造成真假難辨的尷尬境地。
2.災難報道中的人文情懷
2.1考慮受難人員的身體及心理狀況
在災區現場,第一主體就是受災人員,他們是災難的承受者,面臨著身體和心理的雙重摧殘。所以在新聞采訪的過程中,媒體面對這樣飽受摧殘的采訪對象,一定要有足夠的愛心和耐心,能夠在工作過程中綜合照顧到受訪人員的整體感受,從而順利完成采寫任務。
國內外新聞報道中,不乏道德丑聞,在別人面對危險時,有些媒體第一時間不是去救人,而是舉起手中的相機,遭到公眾的質疑和譴責——在個人工作和他人生命之間做出了讓人無法容忍的選擇。災區人民,剛剛經受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災難,作為一個局外人,雖無法體會徹骨的疼痛,但至少要保留基本的悲憫心和同情心,照顧到受災人員的心理狀態,在沒有得到對方允許的情況下不要擅自采訪和拍照,注意保護其基本的人身權利,尤其是對其受傷部位的描述和特寫。
2.2安撫受災難地區受眾及受難家屬
受難者家屬在災難報道中占據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是災難傷害的直接承受者,也是災后救援的主體之一。受到災難襲擊的他們,心里非常脆弱,在嚴格意義上說,目睹了這場災難甚至眼看親人被災難帶走的他們在心理學上都被稱為“病人”,他們往往不愿開口,不愿意與人交流,更不愿意接受采訪,媒體在此時應該做的不是為了挖掘新聞想法設法的逼他們開口,而是應該去理解和關懷,讓他們放松心情,建立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