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沿著從抽象到具體的邏輯方法,從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入手,緊緊抓住人與自然,精辟地論述了資本主義條件下人與自然異化的深層根源,從而大刀闊斧地展開了對資本主義人吃人制度的控訴。同時,也進行了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及社會協調發展的有益探索。通過對商品的二重性的考察,得出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是人類生活得以實現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通過對勞動關系的分析,動態地展現了人與自然關系發展的三個形態,通過對社會形態的劃分,馬克思集中批判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資本主義制度。提出了合理控制和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應遵循的原則,對促進人與自然和社會的協調發展都有深遠的意義。
關鍵字:馬克思 自然觀 辯證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
引言:
馬克思在這一時期把自然觀作為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理論武器,標志著馬克思的自然觀已經到了一個完善、成熟時期。自然觀,不僅是人們對自然界的科學認識,而且也是人類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對自然界存在、變化及其規律所作的理性思考一個完整的自然觀應該涵蓋著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從自然科學的角度對自然界的存在狀態,內部結構和演化規律作科學語意上的描述。二是對自然觀發展演進規律進行哲學語意上的描述,即如何從自然界的角度去理解人和從人的角度去理解自然界。
一、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的理論價值
馬克思主義自然觀有助于人們轉換思維方式和轉變價值觀念。馬克思的自然觀克服了傳統自然觀在認識人與自然關系上的缺陷,打破了傳統的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強調了自然是人的無機的身體,要求人們愛護自然就像愛護自己的身體一樣。這種自然觀有利于引導人們轉換思維方式,在主客統一中去認識、改造自然。這種自然觀就有利于人們轉變價值觀念,使人們真正認識到自然是人無機的身 體,為了不喪失人類持續生存的基礎,人們就必須要用愛心保護自然,用真心改造自然,用美的規律建造自然,自覺地選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生存方式,從而轉變價值觀念。
馬克思的自然觀是馬克思主義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馬克思考察分析人類社會,建構唯物史觀的理論基礎,而且也是他剖析批判資本主義社會,建構未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學說的重要依據。在馬克思哲學產生以前的一切自然觀和歷史觀,不是完全忽視人對自然的實踐關系,即歷史的現實基礎,就是把這種關系僅僅看成與歷史過程沒有任何聯系的附帶因素。這樣就造成了自然史與人類史的對立。馬克思把人與自然的關系重新納入到社會歷史領域,彌合了自然與歷史之間人為構筑的鴻溝,把自然觀與歷史觀有機的統一起來。馬克思以實踐作為邏輯出發點,在把握人和自然的關系時,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徹底的結合起來,真正實現了主體和客體的統一,內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的統一,能動性和物質性的統一,展示的是自然—人—社會的有機互動。人們在認識馬克思自然觀所特有的徹底唯物性、較強辯證性和社會歷史性的同時,也必然深化了人們對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認識和理解。
在馬克思的實踐的人化自然觀中,人、自然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是馬克思關注的根本問題。在人與世界的大關系中,人與自然的關系具有基礎性的意義,諸如生態失衡,環境污染,人口爆炸,自然資源匾乏等日益產峻的危及人類生存的全球性問題,都源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破裂。要緩解這種危機,還必須從人與自然的關系入手。雖然馬克思的自然觀沒有為我們解決當前的生存問題提供現成的答案,但至少為我們提供了方法論的指導。馬克思在實踐的人化自然觀中特別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對人類生存發展的重大意義。馬克思強調自然界是人類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不斷的進行物質、能量交換的人的無機的身體,人是自然界的有機的身體。告誡人們改變自然的實踐活動應當理性地在合理的范圍內展開,必須在有利于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向度內進行,必須合理地調節和控制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人類的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不能超越自然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等。可見,馬克思的實踐的人化自然觀的形成和發展,開創了實踐的思維方式,超越了傳統的“主客二元對立”的形而上學思維方式,深刻洞察到了主體與客體的內在統一,實現了世界觀的科學變革,無疑將為我們尋求擺脫目前所遭遇的生存困境的途徑提供方法論的指導。
二、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現實價值
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就其實質內容和社會功能而言,是關于人類解放的學說,也就是關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馬克思恩格斯都把實現人類同自然界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確立為人類社會在發展過程中處理人與自然、社會三者關系的最高價值目標。當然,馬克思的實踐的人化自然觀也不例外。馬克思在自然觀中所強調的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是一致的,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過程也是人的主體性、創造性日益充分發揮的過程。與傳統的自然觀相比較而言,馬克思的實踐的人化自然觀為人的個性發展提供了最充分的可能性,為人的全面發展營造了最現實的環境。馬克思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是指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即每個人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綜合性發展,包括人的體魄的增強,才干的增加,能力的提高,人格的健全和精神的升華等。馬克思自然觀中所主張的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和重要保障。恩格斯說過“人的思維的最本質的和最切近的基礎,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變化,而不僅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樣的程度上學會改變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樣的程度上發展起來。”馬克思也承認如果我們研究自然的要求,我們的品德將更加完善。
馬克思雖然未直接使用“可持續發展”這個詞,但是馬克思的人化自然觀以實踐為出發點,重視人與自然在社會中的統一,己經蘊涵了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完全可以看作是馬克思對可持續發展的早期探索,實際上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先聲。可持續發展理論是20世紀末期,人類在面對日益嚴重的生存危機時反思自身觀念和行為而提出的一種新型社會發展觀。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同時又不削弱后代人滿足其需要之能力的發展,其核心內容就是強調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以保持與人類發展相適應的可持續利用的資源和環境基礎。馬克思的自然觀在實踐基礎上把人與自然統一起來,為我們在可持續發展中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人的關系提供了理論支撐。
人類的命運,始終是與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休戚與共的。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人類文明的進程隨著人與自然關系的演化而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古代農業文明時代,是人類崇拜順從自然界的階段,人是自然的仆役和解釋者是這一時代人與自然關系的真實寫照。人類用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發展了農業、畜牧業、水產捕撈業和養殖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但是,由于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不發達,農業活動同時導致了植被破壞,水土流失。人們劈山改河,開墾土地,砍伐森林,給曾經輝煌的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哈巴拉文明,中美洲的瑪雅文明和黃河流域的古代中國文明帶來了災難。由于使原本綠色的大地滿目黃沙,農業文明因而被稱為“黃色文明”。以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為標志,人類進入了工業文明時代,從此也進入了人類征服、主宰自然的階段。人是自然的主人和人為自然界立法是這一時期人與自然關系的真實寫照,這是一個人類運用科學技術的武器以控制和改造自然取得空前勝利的時代。機器延長了人的器官,社會化大生產取代了手工業生產,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在為人類帶來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潘多拉的魔盒也一并被打開,環境污染、資源匾乏、生態失衡等危及人類生存的社會問題接踵而至。工業文明同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黑煙相聯系,因而又被稱為“黑色文明”。
作者簡介:
韓雅靜,女,1993年10月15日,漢族,河北省石家莊市, 河北科技大學, 研究生, 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