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加快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在社會各行各業激流涌動。因此,如何做好校內創業,把基于高校原有資源再分配,從而構建一種良性發展模式就顯得尤為重要。課題研究在高校內部經濟效益循環體系模式下是否能讓學校、學生、社會三方達到一種互利的平衡,并從中找出讓學生參與加入這個循環體系是否成功創業從中獲益,構建一種創業模式,研究并探討此類創業模式的可行性,如果該模式對學生與學校都有利并具有可復制型,希望將其加以推廣,幫助學校與學生共同創造創業機會。
關鍵字:內部經濟循環體系 創業成功率 創業模式
一、引言
1.1 研究緣起
學校內部有著非常大的資源,例如日常生活、課余休閑、娛樂活動、必需品消費等等,只需稍加引導把原本由外部人員獲得的資源分配到合適的學生創業項目上,便可取得學生與學校雙贏。這樣一種經營模式就可定義為“高校內部經濟效益循環體系下的創業模式”,它是一種以學校為經濟區域范圍,建立在一個完整的學校內部經濟效益循環體系,即把校內固有的流動性經濟效益從外部市場轉為由內部市場消化。
1.2 研究方法
以高校內部經濟效益循環體系多贏模式為理論基礎,以我校創業項目調研分析為實踐樣本,運用調查問卷、實體調研、SPSS等多種數據分析為科學依據,采用以理論支撐實踐,用實踐檢驗理論的研究策略探究基于高校內部經濟循環體系下的大學生的創業模式可行性及未來前景。
1.3 創新點
此模式將是個培養學生自主創業,開發學生能力的新模式,是學校創業孵化、扶持學生創業成功率的新路徑。
二、基于體系下大學生創業模式優勢分析及構建路徑
2.1 高校內部經濟循環體系定義
高校內部經濟效益循環體系下的創業模式是以學校為經濟區域范圍,建立在一個完整的學校內部經濟效益循環體系,即把校內固有的流動性經濟效益從外部市場轉為由內部市場消化,在這個經濟效益市場化的循環過程中,必然會產生諸多市場運作環節和流程項目,這些便成了學生在金融貿易領域職業化發展、自主創業的最好實踐平臺。
2.2基于體系下的大學生創業模式的優勢分析
1、從學校引導激發學生自主熱情維度角度
學校有資源但如何將這些資源共享給學生就是一個首要的問題。學校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創業方向將資源合理分配給學生,例如,學校內部有開設水果店的需求,學校方面可以向學生公開招標,讓有意愿承接項目的學生主動報名,進行選擇后,最終選擇合適的隊伍實施項目。如此就可以把項目過渡到學生手里。還有一種就是讓學生提出創業申請,學校方面受到申請后經過審核再讓學生創辦項目。后者學生占主導的模式更能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但是承擔的運營失敗的風險可能會更大。
2、從學生承辦項目審核和風險控制維度角度
考慮到學生自主創業時經驗和能力可能還不成熟,讓學生承辦項目會有一定風險,因此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審核審批制度,不能讓學生的項目自生自滅。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經營周期,學校不但要幫助創業初期的建設扶持,最好還要有長期的合作關系,許多校內創業的項目在學校幫助下可以減少失敗風險,發展更快更好。課題研究如何構建一個完整的創業模式,從項目選題到建設到正式運營在以學生為主導狀態下,能實現學生與學校的合作,體現校內創業的優勢。
3、從模式的多元構建過程維度角度
在學生承接與取代外部經營項目的時候如何從零發展,課題想到一種從二元到三元再到二元的模式,即讓學生先參與現有的校外企業與學校的經濟項目,在逐漸熟悉了解整個運營流程后再獨立開展自己的項目,通過這樣一個過渡可以讓學生學到最直接最實際的經驗增加其創業的成功率。
三、基于體系下的大學生創業模式的路徑
1、積極開發高校內部可利用資源
高校內部由許多尚待開發的項目,例如一些可以滿足學生餐飲娛樂,乘車出行方面需求的項目。比如校車項目,可以開設郊區和市區線路,郊區主要針對金山,青浦等區縣,市區主要針對人民廣場等比較熱鬧繁華,交通發達的地區,這樣既方便了學生,也能使創業者得到鍛煉。積極開發這類的資源,可以合理規劃校園,鍛煉學生,方便學生。
2、學校應該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鼓勵校內就業政策和審核制度
一套完善的規章體系對這個模式的構建至關重要,研究結果出來后希望校方能按照學校實際情況制定一份有關在校內循環經濟下創業模式的規章體系,保護扶持學生開展自主創業項目。
完善了這些制度以后既可以監督管理,又可以鼓勵扶持學生的創業,讓學生在正確的引導下鍛煉自己,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創業,努力培養自己成為一名創新型人才。
3、校方應有意識地將原先許多由校外人員或單位負責的項目交由學生負責
學校應該鼓勵并扶持有意向創業的大學生在校園內開展自己的創業項目,做好創業方向的引導工作,并將有利的資源提供給學生。在一定的能力考核后,學校挑選出一些可以勝任這項工作的學生,讓他們嘗試承接我校一些經濟項目(如演出器材租借、校服演出服制作、校內技能證書培訓等)逐漸使項目成熟,成為學生可以獨立的運營項目。這樣一來,一方面學校可以減少一部分支出,另一方面,通過讓學生自己來接手這些經濟項目,學生可以更早的了解項目的運營程序,并且在運營過程中鍛煉自己。
綜上所述,大學生們年輕、活躍、創新能力強的群體,在自主創業某些方面具有優勢,但他們同時又具有缺乏經驗、時間、精力、資金等特點。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基地,應該盡可能地為這些創業人才提供機會,指導和幫助。目前高校中有大量的流動性經濟效益,但絕大部分是被校外企業牢牢控制的,將高校內部經濟效益循環體系下的創業模式應用于當代大學生的創業中是非常值得的,并且這會形成一個良心循環,使更多有志創業的大學生加入這個體系,最終達到一個學校,學生,企業三方平衡的狀態,形成學校與人才的雙贏。
參考文獻:
[1]周純,王鋒. 當代大學生創業的現實困境及對策[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09)
[2]童曉玲,馮艷飛. 研究型大學創新創業教育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04)
[3]馬小輝. 創業型大學的創業教育目標、特性及實踐路徑[J]. 中國高教研究. 2013(07)
作者簡介:
姓名:張文鵬,出生年月:1985年11月6日,性別:男,民族:漢,籍貫(精確到市):上海,當前職務:輔導員,當前職稱:助教,學歷: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