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寶國++魏亞鳳++王素宏++顧志華
摘要 在分析稻田套種小麥的技術優勢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總結其栽培技術,包括品種選用及種子處理、適期播種、適墑套播、套肥套藥、溝系配套與加強覆蓋、合理使用肥料、防倒防凍、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內容,以期為廣大種植戶奪取稻田套種小麥高產提供參考。
關鍵詞 稻田套種小麥;高效配套;栽培技術;沿江地區
中圖分類號 S512.1.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4-0033-01
稻田套種小麥,即在水稻收獲前,適時適墑提前套種小麥,待水稻收獲后再及時進行開溝覆土、播后鎮壓等配套作業的小麥種植方法。
稻田套種小麥的技術優勢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可以提高資源利用率、爭取季節主動,提前播種出苗;在干旱的年份能獲得全苗,多雨的年份避免爛苗,確保小麥適期播種,做到養老稻和種早麥兩不誤。二是對于土壤黏重、濕度大的稻茬麥地區,通過耕翻、旋耕方式秸稈還田難度大,用此方法套種小麥,能省去秸稈焚燒、秸稈移到田外、大機作業等費用,有利于實現水稻秸稈全量覆蓋還田,為爭取稻麥雙高產創造條件。但稻田套種小麥也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水稻生長繁茂或水稻倒伏的田塊,播下的麥種落籽不易均勻且操作困難;套種麥共生期長,小麥在水稻隱蔽條件下出苗,小麥幼苗瘦弱,易竄苗,冬前長勢差,抗寒力差,易凍害和出苗不均;由于土壤未能耕翻,雜草基數大。二是麥種播在表土上,根系集中在土表層,部分肥力較高的田塊易出現群體偏大現象,從而導致小麥中期郁蔽,后期倒伏。該項技術在沿江地區小麥生產中得到廣泛的推廣應用。現將沿江地區稻田套種小麥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 品種選用及種子處理
生產上應根據氣候、土壤、地力、種植制度、小麥專用化要求和病蟲害情況等,選用抗倒、抗寒性強和株型緊湊的品種,在省主推品種中選擇適合當地的優良品種,合理確定品種。種子要精選、曬種、拌(浸)種和包衣。通過精選,保證種子粒大、飽滿、整齊;選擇晴天曬種,要防止高溫過高燙傷種子以提高發芽率;選用相應藥劑拌種、包衣,增強種子抗病、抗逆性[1]。
2 適期播種
具體播種期視秸稈是否還田及天氣、土壤墑情狀況而定。在水稻秸稈離田的情況下,一般掌握麥稻共生期7~10 d以內,確保水稻收獲離田時與小麥齊苗(1葉1心)基本吻合,有利于形成壯苗;水稻秸稈全量覆蓋還田的田塊一般宜在收稻前0~5 d以內播種,確保水稻收獲時與小麥萌發頂土基本同步。播種時,人工將種子均勻撒入稻田,因撒播時種子易損失,播種量要適當增加,一般以225 kg/hm2為宜。
3 適墑套播
根據天氣和墑情,及時灌水和斷水,避免在地面干裂或田間積水的情況下播種,影響小麥正常吸漲萌動。如果水稻生長后期干旱,套播前應及時灌1次跑馬水,增加土壤濕度,既有利于水稻成熟到老,又有利于麥種正常出苗、出全苗[2]。
4 套肥套藥
收稻前套施45%復合肥(15-15-15)225 kg/hm2左右、尿素150 kg/hm2左右,確保麥子“胎里富”,實現早發壯苗。如果肥料沒有套施,則在開溝覆土前及時追施,以滿足麥苗前期對養分的需求。播種前1~2 d或播種時,用除草劑拌尿素或濕細土在稻葉無露水時均勻撒施,用藥后保持田面濕潤不積水。播種前后未化除的套播麥田,在稻草離田6~7 d后、草齡2~3葉時化除。
5 溝系配套,加強覆蓋
為排水降漬,防止麥后稻田積水,影響麥種發芽出苗,及時進行機械開溝,使內外三溝配套,保持土壤適墑和良好的通氣性,防止和減輕澇災漬災。小麥生育期間經常清理溝系,做到“雨前清溝、雨時查溝、雨后理溝”,雨止田干。對于水稻秸稈還田、稻麥共生期短的田塊應加強鎮壓,促進麥種與土壤緊密接觸,根系下扎,頂秸出苗。秸稈離田的麥田,要在小麥齊苗期加強覆蓋,施土雜肥22.5~30.0 t/hm2或勻鋪水稻秸稈2 250 kg/hm2左右。3葉1心前,結合三溝配套和機械開挖田內溝,適當加大開溝密度,均勻覆蓋1~2 cm厚[3]。
6 合理使用肥料
肥料管理在套施基肥的基礎上,早施壯蘗肥,普施重施拔節肥。一是及早追施壯蘗肥。弱筋小麥的基苗肥氮肥占比80%左右,中筋小麥和強筋小麥的基苗肥氮肥占比60%左右。小麥壯蘗肥應在麥苗3葉1心前及時施用。二是嚴格控制冬季肥。稻套麥分蘗節在土壤表層,抗寒性較差,如果冬季低溫施肥,會降低小麥體內糖分,加重凍害。但是,對于越冬發苗不足或脫力落黃的麥田,應適時補施平衡(接力)肥捉黃塘、促平衡[4]。三是重施拔節孕穗肥。套播小麥的下層根系少,后期土壤肥力差,易脫力早衰,應重施拔節孕穗肥。弱筋小麥只施拔節肥(占總施氮量的20%),控制后期氮肥用量;中筋和強筋小麥分拔節肥和孕穗肥2次施用(通常情況下2次各施總施氮量的20%)。拔節肥應掌握在倒3葉期,宜用多元高效復合肥。孕穗肥通常在劍葉抽出1/2時施用,一般施尿素105~120 kg/hm2。此外,小麥高產栽培時,在灌漿結實期葉面噴施0.2%~0.3%磷酸二氫鉀、1%~2%尿素溶液,能提高粒重和籽粒蛋白質含量[5]。
7 防倒防凍
7.1 倒伏預防
對群體過大、有倒伏風險的田塊,應通過鎮壓控旺、施用生長調節劑等措施加以防控。例如,有旺長趨勢時可于拔節初期用矮壯素900 g/hm2或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750~1 050 g/hm2進行葉面噴施,要求噴霧均勻,不可重噴。
7.2 凍害預防
適期套播,采用多效唑等化控制劑拌(浸)種以控旺促壯,嚴格控制秸稈碎度,提高秸稈覆蓋均勻度和覆土質量,加強鎮壓和排水降漬,以有效防控凍害發生。
7.3 凍害補救
小麥春季凍害發生后,要在低溫后2~3 d對莖蘗受凍死亡率超過10%以上的麥田及時追施恢復肥。凍死率10%~30%的田塊,增施尿素75 kg/hm2左右;凍死率超過30%的田塊遞增10%,增施尿素30~45 kg/hm2,上限值不超過225 kg/hm2。爭取受凍分蘗和后發生的高節位分蘗成穗,以減輕產量損失。
8 病蟲害防治
要加強田間病蟲害的調查測報及其防治工作。推廣應用以麥作豐產、優質、保健栽培為基礎,結合農業防治,堅持病蟲害防治指標、科學使用農藥、保護利用自然天敵控制作用的麥作病蟲害綜合防治體系。
9 參考文獻
[1] 劉建.優質小麥高產高效栽培技術[M].2版.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108-116.
[2] 潘寶國,魏亞鳳,顧志華,等.沿江地區稻茬麥少免耕高效配套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4(2):53.
[3] 宋長佳.稻茬麥高產栽培技術[J].河南農業,2009(9):103-104.
[4] 李建軍,杜紹印,鄧世民,等.稻茬麥栽培技術研究[J].山東農業科學,2010(10):46-47.
[5] 周序清.稻茬麥優質高產栽培技術要點[J].吉林農業,2012(11):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