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濤++倪皖莉++李瑋++吳文革
摘要 闡述了沿江及環湖漬澇區災后改種秋播蕎麥栽培技術,主要包括品種選擇、種子處理、精細整地、適期播種、土肥水管理、輔助授粉、加強病蟲草害防治、及時收獲等方面的內容,以期為相似地區提供參考。
關鍵詞 災后改種;蕎麥;栽培技術;沿江及環湖漬澇區
中圖分類號 S51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4-0034-02
長江中下游沿江及環湖低洼地區夏季洪澇災害頻發,長時間(超過恢復生長的臨界時間)嚴重澇災致使水稻、棉花等夏季作物完全毀種,農田退水后改種實施抗災自救非常必要;然而長期以來,因為洪災的突發性和退水時間的不確定性,改種技術的研究幾乎空白,多數地區僅憑經驗為之。在沿江及環湖低洼地洪災發生規律的基礎上,結合當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新型種植模式發展的現狀,通過設計實用合理的改種模式,比較其生態適應性(適應漬害地區土壤條件和退水后的有效生長時間短)、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以及綜合效益,優選出嚴重災害后改種技術模式。
蕎麥生育期短,抗逆適應性強,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是重要的填閑備荒作物,是災后較為理想的補改種糧食作物,在作物布局中有著特殊的作用,近年來得到了快速發展,但缺乏規范的災后改種蕎麥種植管理技術。災后改種秋播蕎麥栽培技術是在安徽省多年蕎麥生產實踐基礎上產生的,而后又經生產實踐不斷完善形成的。
通過筆者多年的科研生產實踐,并結合有關技術資料[1-3],提出災后改種秋播蕎麥栽培技術模式,該技術模式重點介紹了沿江及環湖漬澇區災后改種秋播蕎麥時需要考慮的4個方面,即蕎麥品種的選擇原則、播種要點、田間管理及收獲技術,可為沿江及環湖低洼地區洪澇災后改種蕎麥規模化、標準化栽培提供科學依據。
1 品種選擇
夏季洪澇災害破壞在田作物或延誤作物適宜播期,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損失有效氣候資源。因此,最基本的技術對策就是改換生育期短的作物及其早熟品種,以適應這種變化,爭取得到較好的產量和收入。蕎麥生育期短,抗逆適應性強,產量適中,是很好的填閑、救災作物。宜選用60~90 d的早熟品種,如皖苦蕎1號、苦蕎2號、甜蕎1號等,最好使用當年收獲的新種子。退水時間早可選擇中長生育期的品種,退水時間晚,可選擇生育期短的品種。
2 種子處理
采用風選、水選、篩選、粒選等方法選種,選用大而飽滿的種子,提高種子的發芽率和發芽勢。在播種前7~10 d的晴朗天氣,將蕎麥種子攤在向陽干燥的地上或席子上晾曬,氣溫較高時曬1 d即可。曬種時要不斷翻動,使種子曬勻,曬透。溫湯浸種,用35~40 ℃溫水浸10~15 min,撈出后攤在地上晾干。用下列微量元素溶液之一浸種:溴化鉀(3%)、硫酸鎂(0.05%)、硼砂(0.03%)、高錳酸鉀(0.1%)、鉬酸銨(0.005%),可促進蕎麥幼苗的生長和產量的提高。然后用種子重量0.3%~0.5%的辛硫磷拌種,拌勻后堆放3~4 h再攤開晾干。
3 精細整地
洪水退去后,應及時淺耕滅茬,然后深耕(深耕最好在地中的雜草出土后進行)。及時采用機械化開溝技術開好三溝(畦溝、腰溝、田邊溝),畦溝間隔3~4 m。做到溝溝相通,防止后期澇漬災害。
4 適期播種
4.1 播種日期
秋播蕎麥的適宜播種期為7月中旬至8月中下旬。因洪水退水時間的不確定性,應根據退水時間適期早播,改種一定要嚴格控制在安全播期下限以內。
4.2 播種量
改種農作物生育時間縮短,個體生長不足,單株產量減少。需要通過增加基本植株密度,依靠群體優勢爭取較高產量,叫做“以密補產”。 因此,應增加作物群體。一般情況下,條播時苦蕎播種量37.5~52.5 kg/hm2、甜蕎播種量52.5~67.5 kg/hm2,撒播時適當增加播種量,在中等肥力土壤,條播種植適宜的留苗密度為90萬~120萬株/hm2 [4]。
4.3 播種方式
播種方式根據退水時間而定,退水時間早,可精細整地,選擇條播方式;退水時間晚,無法精細整地,可選擇點播或者開廂撒播。蕎麥籽粒小,幼苗頂土能力差,播種深度以3~4 cm為宜。
4.4 播種規格
條播以2.0~2.5 m開廂,行距30~33 cm。采取鋤開穴、人工點籽,以2.0~2.5 m開廂,行距30~33 cm,穴距15~18 cm,每穴播8~10粒種子,待出苗后留苗5~7株/穴。廂寬2~3 m,廂溝深20 cm、寬33 cm,均勻播飽滿種子60 kg/hm2。
5 土肥水管理
適時進行中耕,第1次在幼苗6~7 cm高時結合間苗、疏苗進行,第2次在蕎麥封壟前,結合追肥培土進行,中耕深度3~5 cm。
改種作物生育期縮短,生育進程加快,需肥的要求是早和快。因此,應調整施肥技術,增加速效性肥料,減少緩效性肥料;增加基肥和種肥比例,減少追肥,肥料前移;減少氮肥比例,特別是中、后期的氮肥要慎施、輕施,以防止作物貪青晚熟,增加磷、鉀肥比例,促進作物生長和增強抗逆能力;遲播作物根淺根弱,施肥深度要提高,接近作物根系,便于吸收;部分作物為爭早搶種,未施基肥和種肥,應調整施肥方案,在作物出苗后及時追施速效肥料。此外,對中后期肥力不足或表現脫肥的,可配合施用1~2次葉面噴肥,一般可用0.2%磷酸二氫鉀溶液750 kg/hm2均勻噴施[5]。開花至結實期,用磷酸二氫鉀3.0 kg/hm2、尿素7.5 kg/hm2兌水900 kg/hm2噴施1~2次。
播種時應開溝排水,出苗期遇干旱,要及時溝灌潤墑,采取積極的保苗措施。播后遇雨或土壤含水量高時,會造成地表板結,要破除板結,疏松地表,以利出苗。在低洼地蕎麥播種前后應做好田間的排水工作。蕎麥開花灌漿期如遇干旱,應灌水。
6 輔助授粉
在蕎麥田養蜂進行蜜蜂輔助授粉,應在蕎麥盛花期進行。在沒有放蜂條件的地方采用人工輔助授粉方法,可在盛花期9:00—11:00進行。具體方法:用一條較軟的布,兩端系上繩子,由2人各拉一端,讓布在植株頂部拂過,輕輕晃動植株,或用竹竿,在蕎麥植株上來回拂動,振動植株,輔助授粉,每隔2~3 d進行1次,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應盡量避免損壞花器,且忌在露水大、雨天或清晨雄蕊未開放前或傍晚時進行[6]。
7 加強病蟲草害防治
大災之后,由于生態條件變化,病蟲草害有加重趨勢,且發生規律也會有所變化,遲播作物長勢弱小,抗御能力降低。因此,災后農業生產一定要加強植保工作,把病蟲草害的損失降至最低。
8 及時收獲
一般植株70%以上籽粒呈現本品種成熟色澤時為成熟期。蕎麥收獲宜在早晨進行。籽粒應晾曬3~5個太陽日,充分干燥后貯藏。
9 參考文獻
[1] 姜濤,孔令聰,王光宇,等.安徽省苦蕎麥種質資源引種觀察及鑒定[J].農學學報,2013,3(7):8-10.
[2] 姜濤,李瑋.不同播期密度對甜蕎麥農藝性狀及產量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15,31(30):169-172.
[3] 姜濤,孔令聰,王光宇.植物生長調節劑對苦蕎麥產量及農藝性狀的影響[J].作物雜志,2013(6):114-117.
[4] 常慶濤,高立榮,劉榮甫,等.江蘇省春蕎麥品種選擇及高產栽培技術[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10):46-47.
[5] 范詩明,沙馬拉哈,吉覺作體.高寒山區蕎麥高產栽培技術[J].四川農業科技,2010(8):27-28.
[6] 曹文福,田再芳.右玉縣蕎麥高產栽培技術[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4(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