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李洪奎++于艷紅++王瑛霞++齊偉杰++閆慧明++孫彤


摘要 闡述了高粱新品種白雜11號的親本來源和選育過程,總結了其主要特征特性及產量表現,概述了其栽培技術,以期為該品種的推廣應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 高粱;新品種;白雜11號;選育經過;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4.03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4-0038-02
Selective Breeding an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New Sorghum Variety BaiZa 11
LIU Tao LI Hong-kui YU Yan-hong WANG Ying-xia QI Wei-jie YAN Hui-ming SUN Tong
(Baicheng City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Jilin Province,Baicheng Jilin 137000)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origin and breeding process of the new sorghum variety BaiZa 11,summarized its main characteristics,yield performance and cultivation techniques,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BaiZa 11.
Key words sorghum;new variety;BaiZa 11;selective breeding;cultivation techniques
高粱是吉林省主要的旱糧作物,具有高產、穩產、抗逆性強、適應性廣的特點,每年的種植面積在20萬hm2左右。近幾年隨著種植業結構調整和“供給側改革”的不斷深化,市場需求也發生相應的變化[1],同時這也對高粱的科研提出了更遠的要求,選育目標瞄準生產,優質籽粒提升質量,低投高產降低成本,需求消費引導用途,可見,優良品種是促進高粱產業良性運轉的基礎與核心動力[2]。本品種的選育任務來源于吉林省農業科技創新工程項目“粒用高粱種質資源創新與利用”。白雜11號是吉林省白城市農業科學院高粱所以外引不育系吉2055A為母本,以自選恢復系白恢2543為父本雜交而成的高粱雜交種。該品種于2014年1月通過吉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適宜吉林省的松原、白城和長春的部分區域及內蒙古的東三盟、黑龍江省的第1、2積溫帶種植。
1 親本來源和選育過程
白雜11號是白城市農科院以外引不育系吉2055A為母本,以自選恢復系白恢2543為父本,于2008年組配而成。
吉2055A是2008年從吉林省農科院引入。白恢2543是白城市農科院2000年以自選恢復系白恢9576(白恢9576是9097×936367-4-1-4的雜交后代)與南133進行雜交,經南繁北育,2007年育成的矮稈、株型較好、配合力較高的恢復系。2007年開始測配雜交種,表現對A1和A2型胞質恢復,而且該恢復系配合力高。
白雜11號于2009—2010年在院內產比,2011年參加全省高粱早熟組篩選試驗,2011—2012年參加全省高粱早熟組區域試驗,2013年參加全省高粱早熟組生產試驗,2012—2013年進行抗病鑒定,2013年進行品質分析。結果表明:白雜11號為高產、優質、抗性強、適應性廣的中早熟高粱新品種。該品種于2014年1月通過吉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準予推廣。
2 主要特征特性
白雜11號出苗至成熟119 d,需≥10 ℃活動積溫2 500 ℃左右,幼苗綠色,根系發達,株高171.7 cm,穗長25.7 cm,穗粒重89.9 g,中緊穗,筒狀,千粒重27.4 g,角質率19.9%,著殼率2.6%,籽粒圓形,褐紅殼,黃紅粒,容重713 g/L。蛋白質含量8.03%,淀粉74.05%,脂肪3.53%,單寧1.61%??谷~病、抗倒伏,中抗絲黑穗病。
2013年經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檢測,籽粒含粗蛋白質8.03%,粗脂肪3.53%,粗淀粉74.05%,單寧含量1.61%。
2012—2013年,經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植保所2年人工接種抗病(蟲)害鑒定,結果為中抗絲黑穗病(6.9R、15.5MR)。3年田間自然發病結果為絲黑穗病發病率0%。
3 產量表現
3.1 篩選及區域試驗
2011年篩選試驗平均產量9 094.5 kg/hm2,平均比對照品種吉雜118增產6.2%;2012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9 628.48 kg/hm2,平均比對照品種吉雜118增產5.61%;2013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9 520.9 kg/hm2,平均比對照品種吉雜118增產8.81%;2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9 569.77 kg/hm2,平均比對照品種增產6.79%(表1)。
3.2 生產試驗
2013年生產試驗平均產量8 822.27 kg/hm2,平均比對照品種吉雜118增產8.60%(表2)。
4 栽培技術
5月上旬至5月中旬播種,播種量10~12 kg/hm2,保苗10萬~12萬株/hm2。施足底肥[3],播種時施種肥磷酸二銨150~200 kg/hm2,拔節初期追尿素200 kg/hm2,注意防治粘蟲、玉米螟[4]。
制種時,先播父本,待父本出苗2葉時播母本。父母本比例為1∶6,父本保苗13株/m2,母本保苗15~18株/m2。
5 參考文獻
[1] 盧慶善.高粱學[M].1版.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246-269.
[2] 張福耀,李團銀,李占林.高粱產業發展與科技創新目標研究[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0(9):10-13.
[3] 陸慧玲.高寒地區矮高粱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4(11):49.
[4] 章潔瓊,雷紅梅,朱怡.貴州省高粱優質高產栽培技術[J].耕作與栽培,2014(6):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