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王詩劍
近日,美國國防部官員透露,首部《電子戰戰略》已制定完成,即將對外發布。這表明,繼網絡戰后,電子戰很可能成為美軍新的獨立作戰樣式。從破解恩尼格碼的“圖靈炸彈”到席卷波斯灣的“白雪”行動,圍繞電磁頻譜的爭奪愈演愈烈。作為承擔美軍絕大部分電子戰任務的機種,美國海軍艦載電子攻擊機EA-18G“咆哮者”無疑是支撐上述戰略的核心。

美軍曾經的電子戰飛機主力型號EA—6B“徘徊者”
接過前輩的榮譽勛章
“以空制地”是美軍慣用的作戰“套路”。如何保證空中突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美軍走出了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隱藏自己和致盲敵人。前者催生了空軍隱身戰機,而后者則帶出了海軍的電子攻擊機。
直到今天,沒有隱身戰斗機的美國海軍航空兵依然可以肆無忌憚地穿梭于戰場上空,原因就在于有電子攻擊機的保駕護航。
1971年,美軍開始投放剛剛服役的EA-6B“徘徊者”電子攻擊機進入越南上空,執行電子干擾和戰術情報獲取任務。15年后,面對擁有一定防空能力的利比亞,“徘徊者”在“黃金峽谷”中小試牛刀,護送美海空軍戰機編隊全身而退。
如果說卡扎菲還不足以捧紅“徘徊者”,那么薩達姆就成為了電子攻擊機名聲大噪的“背景墻”。
1991年,在全世界的矚目下,EA-6B“徘徊者”、EF-111A“渡鴉”和F-4G“野鼬鼠”組成的電子戰編隊,在波斯灣掀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電磁風暴。通過近距離持續壓制,伊軍的防空系統和通信指揮控制系統被撕裂得支離破碎。
時光流逝,帶走的不僅是青春,還有曾經的輝煌。進入新世紀,昔日威風八面的“渡鴉”與“野鼬鼠”均已解甲歸田。在高強度的任務面前,“徘徊者”顯得獨木難支,常年的海風侵蝕和海水磨洗使它們比同齡陸基戰機衰老得更快。
更為重要的是,在執行具有時間敏感性的任務時,“徘徊者”就算拼了老命也無法跟上用渦扇發動機驅動的突擊機群,何況它幾乎沒有自衛能力!整個編隊的機動能力因此受到極大拖累。這對于高度重視打擊時效的美軍來說是不可容忍的。于是,研制下一代電子攻擊機就提上了日程。

美軍接收首架EA—侶G電子飛機
嗅覺敏銳的軍火巨頭當然不會放過這個世紀大單,由波音公司提出的EA-18方案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提出的EA-35方案最終進入了美國海軍的視野。前者基于F/A-18E/F“超級大黃蜂”艦載戰斗機改裝,后者則基于F-35C改裝。考慮到后期維護的成本和便利性,以及F-35項目的進度問題,美國海軍最終選擇了穩妥的EA-18。
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選擇的正確:在方案提出8年后,美國海軍首個EA-18G中隊就已成軍,而直到現在,F-35C還不知道在哪里。
2015年,服役40余載、功勛卓著的“徘徊者”正式退役,這意味著EA-18G“咆哮者”已經能夠獨立承擔起美軍電子戰任務。
新老交替的時刻總是令人低頭垂淚,但抬頭遠望,前方一片光明,從接過前輩的榮譽勛章那一刻起,美國海軍的“咆哮時代”就已來臨。
“擊落”猛禽,名聲大噪
有著“張揚”名號的“咆哮者”在服役之初顯得極其低調。這次“捧紅”它的不是敵人,而是美國空軍引以為傲的F-22“猛禽”隱身戰斗機。在美國內利斯空軍基地舉行的2009年“紅旗”軍演中,首次參戰的“咆哮者”給不可一世的F-22上了一堂充滿恥辱的現代電子戰教育課,這也是公開報道中F-22的惟一敗績。那么,機動性能、雷達探測能力、火力打擊能力等各項指標全面落后于“猛禽”的“咆哮者”是如何做到斬落前者的呢?能回答這個問題的只有“咆哮者”全新設計的電子戰組件。
與前任“徘徊者”相比,“咆哮者”在電子戰能力上進行了全面升級,具有“精確”“透視”“堅固”三個顯著特點。
“精確”指“咆哮者”首次實現了對電磁頻譜的“精確打擊”。以往“徘徊者”對敵防空系統多采用全頻譜覆蓋式干擾,猶如“地毯式轟炸”,效果不錯但效率不高。而“咆哮者”能夠通過分析干擾對象的跳頻圖譜自動追蹤其發射頻率,實施“定點清除”。這種方式大幅降低了干擾機發射功率,在保證干擾效果的同時也減小了自身被發現的風險。
“透視”指“咆哮者”首次實現了干擾監聽互不影響。以往“徘徊者”采用的全頻譜電子干擾是一種“兩敗俱傷”的方式,即“大家都聽不見”。而“咆哮者”能夠在對敵實施全頻段干擾時仍不妨礙電子監聽功能,即“我讓你沒法交流,我還能聽到你說什么”。這項功能被制造商諾斯羅普·格魯門公司稱為“透視”,它確保了美軍在實施電子戰期間的情報搜集能力。
“堅固”指“咆哮者”自身的抗干擾能力非常出色。作為電子戰飛機首先自己要經得起電磁波的考驗。在這一點上,“徘徊者”做得并不夠出色,經常在晃暈敵人的同時也被自己晃暈。而裝備了基于16號數據鏈的聯合戰術信息分發系統的“咆哮者”則有效避免了這種尷尬。美軍稱“除非在‘咆哮者附近引爆核彈,實在想不出還有什么方法可以干擾到它”。
當然,相對于早已模塊化的電子戰組件,平臺之間的差距才是兩代電子攻擊機的根本區別所在。作為F/A-18E/F的衍生機型,“咆哮者”保留了“大黃蜂”優異的機動性能和武器系統。毫不夸張地講,“咆哮者”既是當今戰斗力最強的電子戰飛機,又是電子戰能力最強的戰斗機。所以,F-22敗得一點也不冤枉。
配角逆襲,不再低調
“技術決定戰術”,先進的武器裝備往往能夠引領作戰樣式的變化。在利比亞上空,“咆哮者”不僅壓制了利軍的防空系統,還成功攻擊了利軍的坦克部隊。而在此之前,美軍在反恐戰爭中也已經意識到“機載電子攻擊不再僅是一個壓制綜合防空系統的武器”。

從“咆哮者”身上,我們能夠看到美軍在某些作戰環境下整合電子攻擊與火力打擊任務的戰術發展理念。因此,發展具備一定火力打擊能力的電子戰飛機或將是大勢所趨。從這個角度來講,“咆哮者”很美。
可是,它并不完美。受限于武器掛點設計,“咆哮者”在航程上存在較大不足,在遇到反艦力量較強的國家而需要執行遠距離突襲任務時,副油箱的增加將嚴重制約其電子對抗和火力打擊能力的發揮,并且機動能力也將在一定程度下降。
長遠來看,缺少隱身能力的“咆哮者”在隨編隊突防時也存在較大風險。這也是為什么美國空軍和海軍陸戰隊寧愿等EA-35也不愿將就“咆哮者”的原因。
盡管如此,“咆哮者”依然是當今最優秀的電子攻擊機。電子戰飛機的專用電子戰吊艙研制難度極高。目前,世界上能夠研制先進雷達的國家不少,但是能研制先進電子戰設備的國家卻屈指可數。所以,“咆哮者”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以往我們的注意力被航母、核潛艇、隱身戰機等“高人氣”裝備過多地吸引,很少會關注到其他方面。但決定“劇情”的往往是那些不被關注的“配角”,“咆哮者”就是這樣的角色。不僅如此,在美軍首部《電子戰戰略》發布后,電子戰飛機必將呈現體系化發展態勢,更需高度關注。
未來美軍電子戰飛機或將形成有人與無人搭配的裝備體系,即防區外由類似“全球鷹”的高空長時無人機進行電子干擾,防區內由“咆哮者”進行突擊壓制,高危環境下則由類似“復仇者”的高性能無人機進行電子攻擊。
一旦美軍建成多層次電子戰空中裝備體系,必將給對手帶來嚴峻考驗。
摘自2017年1月20日《解放軍報》
責任編輯:彭振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