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青海省圖書館建館83周年。2016年正值“十三五”開局,又恰逢青海省圖書館新館開館之機。回顧80多年來的發展歷程,艱辛、坎坷和輝煌并存。隨著省圖書館新館建設的順利進行,標志著青海省公共圖書館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圖書館作為知識的收藏者和傳播者,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傳統服務方式和管理模式正接受著挑戰和變革。此外,公共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青海省圖書館新館落成啟用,標志著黨和政府對公共圖書館事業的支持。在基礎設施得以更新的同時,服務理念和管理模式也必須與時俱進。作為圖書館人在新的任務和歷史使命面前,我們必須要不斷追問和解決三個問題:圖書館“是什么?”圖書館“怎么做?”圖書館“實現什么樣的新目標?”以多元辦館的新模式,以功能的拓展打造讀者與館員的精神家園,這必將成為省圖書館的發展目標和方向。
一、新時期公共圖書館的職能轉型
青海省圖書館新館建成投入使用,與舊館相比,新增服務職能和高科技數字化內容近百項。新館共5層,外形呈L型,將舊館圍攏其中貫通融合。新館(A區)一層是綜合服務大廳;二層是少兒圖書館,設有圖書借閱區、親子閱覽區、科技體驗區、才藝展示區、小小手工坊、小小植物園等;三四層為讀者服務中心,設有讀者沙龍便于交流互動;五層為數字圖書館,設有大型信息數據中心機房、裸眼3D新視覺體驗區、高保真影音體驗區、數字閱讀體驗區等。新館建設期間,對舊館進行了升級改造。目前新舊館舍總建筑面積達到24000平方米,規劃總開放面積約20000平方米,基本達到國家標準。
好的基礎設施建設是優秀公共圖書館的基礎,而豐富的館藏信息資源、濃厚的文化氛圍和讀者的滿意度則是圖書館的靈魂。過去,圖書館作為圖書典藏與圖書借閱以及公共閱讀的專門機構,館員也只是協助讀者完成圖書借閱的基礎性工作任務,重點發揮了較多的陣地服務和職能。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圖書館職能也悄然發生著巨大變化,向信息與知識的提供機構,向全民閱讀和推進“書香社會”建設變化,從紙張走向數字與紙質并重變化,由群體化服務向“個性化”定制服務變化,由坐等讀者上門的陣地服務向走出館舍深入基層、社區的流動服務相結合的變化,由單一向全方位服務的變化。這就是社會的發展變革所需而帶來的圖書館職能的變革。
二、新時期公共圖書館的服務目標
服務性是公共圖書館的本質屬性,在信息化時代,這個屬性日趨明顯。當今,隨著信息化的發展,人們傳統的閱讀方式發生了變化,全民閱讀呈現出“碎片化”“隨身化”的大趨勢。為滿足廣大受眾群體對數字化閱讀的需求,促進全民讀書熱情,提高閱讀率,讓廣大受眾全方位、多渠道地使用公共圖書館館藏信息資源,我們提出未來青海省公共圖書館“五個轉型”的服務目標:{1}從圖書典藏與圖書借閱機構,向信息與知識的提供機構轉型;{2}由公共閱讀機構,向全民閱讀和推進“書香社會”建設轉型;{3}從紙張走向數字與紙質并重轉型;{4}陣地服務和流動服務相結合轉型;{5}逐步實現由群體服務向“個性化”定制服務轉型。實現公共圖書館的多元化服務,通過搭建獨特的民族文化信息資源推送平臺,把圖書館豐富的館藏信息資源與“互聯網+”有機結合起來,揭開我省全新的數字化影音科技新的一頁,并使其成為有效推進我省公共文化發展的重要方式和有效渠道。全面實現“圖書流通率高、延伸服務廣,多元化服務形式寬泛,咨詢參考領先,數字資源全覆蓋,龍頭帶動作用明顯”的發展方向。從而鞏固圖書館工作的基礎性和文化主導性地位,通過努力,實現“大文化立館,新理念辦館,數字化強館”的新目標。
三、新時期公共圖書館的建設重點
(一)樹立以人為本的建設理念
辦好圖書館應“以人為本”,這種思考不僅自覺呼應了中央提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而且,符合廣大讀者的精神需求。省圖書館定位應該放在文化上,要樹立文化立館,要有大文化辦館的理念,自覺呼應公共圖書館轉型發展的趨勢,積極主動在微觀領域探索公共圖書館轉型與實踐,從轉型實踐中尋找新的發展生機,這也與中央提出的文化強國戰略相契合。
尤其是當前,“書香社會”“全民閱讀”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那么,圖書館毫無疑問將肩負起全民閱讀主陣地的重任。推進全民閱讀工作要重點抓好圖書館主體職能的發揮,從讀者需求出發提供服務,提升讀者廣泛參與意識。今后省公共圖書館職能延伸要認真研究并做好導向職能的延伸、服務職能的延伸、服務理念的延伸、服務層面的延伸、教育職能的延伸等方面的謀劃和推進工作。此外,還要積極培育并發揮本館專家型團隊的優勢和智慧,借鑒先進的兄弟館辦館經驗,來推動青海省圖書館事業發展。2015年4月至11月,青海省163名圖書館員赴蘇州參與了“換腦筋、轉觀念”的培訓工程。此次培訓在青海文化工作培訓史上為首次,共舉辦了6期培訓班,覆蓋了本省各級圖書館近60%的工作人員。培訓包括了理論授課、實地考察、經驗座談、培訓心得分享等環節。此次培訓大力提升了青海全省各級圖書館館員的職業技能,豐富了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為青海省公共圖書館事業的進一步開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二)建立有效的用人機制和管理方式
一流的圖書館需要一流的館員,一流的館員來自一流的管理,一流的管理來自創新機制,擁有專業技能才能做到專業服務。好的圖書館除了出色的服務,還要擁有好的管理體系和創新機制,要有出彩的學術成果,要擁有自己的專家學者團隊和自己的研究成果。這其中,關鍵在于全面實現科學用人和完整配套的制度體系。
圖書館人要在新的發展時期轉變觀念,樹立全局意識,形成合力。我們長期身處體制內,養尊處優已使得大家想當然的萌生了一些惰性思想,不知不覺中成為“牙膏式”的群體,這些陳舊觀念和做法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對此,我們越要強化建章立制工作,建設一個堅強的領導班子,執行一整套強有力的規章制度,帶出一支優秀的干部隊伍,講規矩,立章法。
進一步推行新的更加符合公共圖書館發展需要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切實把我們的服務搞上去,我們必須走創立新型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的發展之路。當前,越是處在現代化高科技領域下,我們越要深入研究新型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現代公共圖書館必須不斷完善更新管理理念,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水準。除了強化“硬件”建設外,強化人的管理必須提到首要位置來加強。
基于這些思考,下一步省圖書館需要在服務職能延伸上下功夫。隨著時代發展與進步,特別是新館啟用,把圖書館的職能推向不斷演變的狀態中,因此,圖書館管理要與時俱進,在變中求思考、求發展、求創新,徹底轉變“重藏輕用”的傳統觀念,只有創新才是圖書館發展進步的大趨勢、大方向,只有站在全社會角度思考讀者需求,超前思維、超前謀劃,才能滿足社會進步對我們工作提出的全方位要求。
(三)以需求為導向提供服務
公共圖書館要注重需求導向,不斷思考基于讀者、為了讀者、讓讀者充分參與的圖書館服務新模式,還要滿足不同群體讀者的特殊需求。在為青少年閱讀服務方面,嘗試開辦優秀的講座、少兒志愿者服務等,重“教”更重“育”,把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內容,辦成小朋友們追捧的品牌活動;為機關企事業單位提供信息服務方面,加強信息開發,為政府機關等提供內參及定題服務等;為殘障人士服務方面,開展“殘疾人讀書會”“盲人視障服務”“殘疾人培訓班”等。
公共圖書館服務還應走出館舍范圍,創建更多服務陣地,為無法到館的更廣范圍內的讀者提供有效服務。這一點對于地廣人稀的青海省來說是很有必要的。在建設文化服務陣地方面,結合青海省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推動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向農村延伸。要多建一些延伸服務點,盤活現有的服務點,使其充滿活力,充分發揮作用。在文化品牌建設方面,青海作為“三江之源”,多民族聚集地,具有多元化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應圍繞民族特色文化可提供的講座和培訓服務,包括“青海湖講壇”“青海文化大講堂”“城市熱讀”“信息咨詢”“少兒才藝培訓”“企業管理咨詢系列講座”“健康服務”“書法繪畫攝影講座”及利用虛擬演播室自創數字多媒體“微視”教學課件等。在青海我們還要十分注重三江源生態保護和環保知識普及等方面特色講座以及更廣泛地資源搜集儲備等,使之成為百姓關注和喜愛的文化品牌。滿足不同需求的多元化服務,真正將圖書館建設成為“市民大書房”“百姓教育的大課堂”。
四、新時期圖書館的服務創新
(一)公共圖書館數字資源的共建共享
省圖書館新館開館后,還將逐步啟動館藏數字資源建設及服務,實現移動、電信、聯通、廣電四網并行的“網絡+服務”模式,除了線上線下為社會全方位提供服務外,以多媒體出版形式推廣自創數字資源到全省各州縣鄉村基層圖書館(站)和文化室,乃至與全國各地圖書館進行交流合作,實現資源共知、共享,從而提升青海省民族文化的知名度和深度傳播。
在網絡消費全面興起和現代高技術迅速發展的背景下,有效整合圖書館數字化資源,實現“四網合一+數字出版”,無疑對促進和優化圖書館數字化資源與數字化出版業發展的融合,拓展館藏資源與數字出版渠道來提高我省文化產品市場競爭力,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文化需求,補短板、強實力,搭建起一條互利共贏的橋梁,成為多方位、多領域,社會效益為主,經濟效益長期可持續走高的催化劑,打通圖書館全方位服務社會、服務大眾的最后“一公里”。圖書館不斷創新的新業態,無疑可創新符合新形勢要求下的傳播形式,最終探索形成最具主流影響力和商業價值的成熟的“圖書館+數字出版”新模式。使其成為我省數字化建設領域互為補充、合力助推數字文化產品“走出去”的創新亮點。
(二)推進“總分館”體系建設
“十三五”期間,省圖書館還要在“總分館制”這種新型發展建設體系方面下大力氣做研究,積極借鑒“蘇州模式”“呼市經驗”,推進公共圖書館與基層政府等機構合作的職業創新。通過“動態資產權”實現全省文獻資源的統一采編調配和通借通還,通過由總館向分館直接派遣工作人員實現緊密型的統一管理,通過“孵化式培訓”提高了館員職業素養進而保障省、州、縣三級圖書館服務質量的一致,從而實現總分館服務的方便快捷和經濟高效。充分利用在總分館建設和發展的研究成果,遵循總分館本身的客觀規律,結合各地的實際,設計一個既適應青海實際,又符合客觀規律的總分館組織形式和服務模式,使其符合規律、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經濟高效,從而保證公共圖書館資源的全覆蓋、服務的普遍均等,保障群眾的基本閱讀、信息獲取、文化活動、終身教育等基本權利的制度。
今天,圖書館所處的社會環境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數字化已經深入人心并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方式。不僅信息資源發生了變化,服務對象發生了變化,而且圖書館管理和服務模式也在發生變化,大趨勢要求我們應該更多地思考和研究大文化目標下的公共圖書館多元服務形式及手段的多樣性。青海省圖書館應從轉型實踐中尋找新的發展生機。因新模式、新技術的推廣嫁接而呈現更為多樣性的服務和表現形式,我們期待著在數字化時代下更好地實現數字圖書館、電視圖書館、手機圖書館、音像圖書館新目標的實現而做出我們的努力和貢獻。
參考文獻:
[1]青海百余圖書館員“東部取經”服務本地公共文化建設[EB/OL].[2017-02-08]http://www.nlc.gov.cn/
newtsgj/yjdt/2015n/11y_11629/2015
11/t20151127_109562.htm
[2]劉正偉,黃淑君,謝平.青海農村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研究[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1(4).
(作者簡介:張景元,男,青海省圖書館館長,副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