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林語堂作為“兩腳踏中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大師,他的思想廣博深厚,蘊含著豐厚的生態(tài)智慧。林語堂對自然的獨特感受,形成了以“自然”為美的生態(tài)審美情趣。對待生活,他親近自然,向往悠閑自適的慢節(jié)奏生活;林語堂還試圖以內心的靜觀來調試諸心理要素,反思工具理性,追求人的內在生態(tài)美。他接受了道家守雌致柔的等思想,把宇宙自然規(guī)律和社會人文價值統(tǒng)一起來,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和諧共生,有利于維持和保護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完整、和諧、平衡、穩(wěn)定和可持續(xù)。
關鍵詞:林語堂;生態(tài)自然觀;生態(tài)人生觀;生態(tài)社會觀
作者簡介:謝晶晶(1991-),女,河南信陽人,南昌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9-0-01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fā)展,人們越來越相信自己的力量,試圖征服自然,做自然的主人。人們肆無忌憚地向自然索取生存空間和生產、生活資料,當超過了自然能承載的限度,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環(huán)境問題,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另一方面,工業(yè)化時代也極容易導致人性的異化,當物質主義、享樂主義思想盛行,人與人之間因為欲望、利益的驅動容易造成惡性競爭,嚴重地影響人際關系的和諧和內心的健康狀況。林語堂敏銳地意識到這些問題,對工具理性有所反思,他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并追求人的內心和諧。
一、親近自然,追求生態(tài)自然觀
林語堂的生活經歷使他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tài)觀。林語堂對鄉(xiāng)村和城市生活都有著深刻的感受。但他最難以忘懷的卻是童年愉快的鄉(xiāng)村生活。童年是一個人形成對這個世界認知的早期階段,對人的影響很大,林語堂在《八十自敘》中這樣描述自己的童年生活:“童年之早期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是山景,二是家父,那位使人無法忍受的理想家,三是嚴格的基督教家庭。”[1]在林語堂年幼的時候,家鄉(xiāng)坂仔山坡灰藍色的變幻,頭頂上白云奇怪、任意的漫游,經常讓他感到迷惑和驚奇,同時也讓他感受到山的高大,人的渺小,以至于后來見過中外現代大都市的林語堂,認為任何摩天大樓也無法與家鄉(xiāng)的高山相比。林語堂對自然懷著一顆敬畏和贊美之心,他后來的生活理想一直是親近大自然,即使身處都市中,心中也有一片“桃花源”。
林語堂注重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理解人類本身,認為人首先是動物,而不是自然的主人,因此人應該遵循自身的生命規(guī)律和生物機能,遵循自然的生命周期的變化、發(fā)展秩序,而不能隨心所欲、胡作非為。同時林語堂也接受了莊子順應天命的思想,主張順應生命本體應有的天性和發(fā)展,順從自然的安排,尊重自然規(guī)律,將個人與自然界其他事物融為一體,和諧相處,同時,在尊重自然規(guī)律的同時也要發(fā)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
二、辯證看待科技,呼喚生態(tài)人生觀
林語堂對于西方的工業(yè)文明和科技進步,既歡欣鼓舞又能客觀公正地指出其弊端并理性地加以批判。新文化運動期間,民主和科學是反對封建舊文化、舊思想的兩面旗幟。林語堂作為一名新式知識分子,不可能無視科學的巨大作用。“語絲”時期的林語堂滿腔熱血、針砭時弊、呼吁西化。他對西方近代科學大力贊美和宣揚。
但是林語堂長期移居海外,也敏銳地感受到工業(yè)社會時代,人類的內心受到金錢的腐蝕,工具理想和科學理性的極端推崇侵害了人類的思想和心靈。人性的異化無疑成了林語堂最為擔憂的事情。林語堂即使在老年痛失愛女的情況下,依然認為人活著要快樂。人性一旦異化是不可能感受到快樂和幸福的,這樣只會離活著的真正意義越來越遠。《啼笑皆非》是一本反對物質主義的反戰(zhàn)小說。林語堂也十分排斥過度崇尚知識的行為。他質疑否棄人類的智性,不贊同西方注重邏輯思維的做法,相反,他提倡直覺和靈感。雖然他曾經把科學奉為“唯一宗教”,但他亦對西方科學主義盛行導致理性主義的泛濫及對人內心的破壞有著高度的警覺。林語堂十分關心生活在工業(yè)時代人的命運,堅決要求消除異化,重建健康生態(tài)的人性。
三、守雌致柔,提倡生態(tài)社會觀
林語堂對女性、水、赤子等具有柔性品格,卻又能以柔克剛的人或物十分傾慕,因為他受道家守雌致柔思想的影響。他認為與陽剛的男性相比,女性更能承受、隱忍、包容生活的不幸和困苦,是超越男性的真正的生命強者。在散文里,他大為夸贊女性的寬容、溫柔、智慧等品德。在小說中,他塑造了姚木蘭、柔安一樣外柔內剛的女性,她們身上蘊含的巨大能量讓人折服!同時,林語堂也向往和呼喚赤子之心。從生態(tài)美學視角看,“赤子之心”雖然是一種形而上的理想追求,但是卻為人的精神理想設立了一個終極目標,正是有了這種精神追求,人的精神活動才能暫時擺脫現實中各種矛盾和煩惱的束縛,獲得內心世界的真正安寧、自由與和諧。
四、小結
在林語堂的世界中,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充滿著詩意和和諧,人應該追求與其他萬物和諧相處,共存于宇宙之中。人類對科學理性、工具理性也應該保持著警惕。對欲望、物質的過度追逐只會腐蝕摧殘人的內心,使人性異化,自然無疑是最好的藥方,超越自我,回歸本真,實現內心的生態(tài)美。林語堂的生態(tài)美學思想是區(qū)別于人類中心主義的生態(tài)整體主義思想,強調了萬物具有平等的地位,同樣的生存權利;又體現了整個世界處于一個和諧協(xié)調的關系中,相互依賴,互為存在的前提。他的思想對21世紀的我們有著重要的啟發(fā)意義。
參考文獻:
[1]林語堂:《八十自敘》,《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0卷),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2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