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張衡的詩歌在接受詩騷美學影響的同時,張衡在自己的詩歌創作中又對詩騷美學做了相應的發展,創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詩歌。本文主要就張衡的詩歌,從抒發真情實感和運用賦比興兩個方面論述其對詩騷美學的繼承,再從句式和情感內容兩方面論述張衡對詩騷美學的發展。
關鍵詞:張衡;詩騷美學;繼承;發展
作者簡介:崔志奇(1990.3-),女,,河北省石家莊市人,漢,遼寧大學文學院文學碩士,研究方向:文藝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9-0-01
漢人對詩學的解讀,重心放在美刺這一功能上,對楚騷更是將其納入詩教的范圍加以闡釋和運用,而忽視楚騷中個人情感的抒發。這就造成漢人的詩歌多追求道德的完善。面對這樣的創作環境,張衡在吸收詩騷美學的基礎上標新立異,寫出了充滿個人感情色彩的詩歌,促進了東漢文學的轉變。通過解讀張衡的詩歌,我們可以看到張對詩騷美學的繼承和發展。
一.張衡的詩歌創作對詩騷美學的繼承
1、抒發真情實感
《詩經》的基本美學特征是以抒情為主的,楚騷之作品更可以稱為抒情的上好之作。但這種直抒胸臆的表達,在辭賦大放異彩的漢代慢慢隱沒。漢代以賦為主,且多歌頌、贊美,少有作者真實情感的流露。鮮有問津的詩歌受此影響,大多是諷諫君主、完善道德的作品,而缺乏個性情感的表達。難能可貴的是,張衡從傳統詩騷美學中汲取營養,獨樹一幟,在從事詩歌創作之時,將自身之情感融入詩中,促進了文人詩歌的創作。張詩中最能體現詩騷中這一美學特征之深遠影響的詩作莫過于《四愁詩》。
《四愁詩》中,張有四思,分別在以太山、桂林、漢陽和雁門位代表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四個方向代表著四種現實:東方大權旁落,南方南蠻入侵,西方羌人進犯,北方鮮卑劫掠。面對如此之現實,自己卻束手無策,思而望,望而憂,愁緒不知如何消解,因而反復感嘆。我們從中體會到了張的為難與無奈,體會到了張對漢帝國真摯的情感。這種情感的展現,既有著《詩經》中真情流露的滲透,又有著楚騷憂患意識的影響,因而,《四愁詩》堪稱繼承詩騷美學抒發真情實感的佳作,也說明詩騷美學對張衡影響之深遠。
2、運用賦比興
賦比興作為一種美學傳統,其運用深深影響著后代文人,張衡便是深受傳統滋潤的一人。
首先,賦,即直述其事,直言其情,特點是“直”。張衡詩作中,《同聲歌》女主人公自述嫁給夫君的感激和作為妻子的職責,這是直述其事;《四愁詩》中,開篇便寫其思,因困難重重望而不得,心生煩勞,這是直言其情。賦因“直”的特點,而顯得韻味不足,但也正是因為“直”,使得作品更加真切感人。
其次,比,即打比方。“比”的使用,可以使表達更加生動、形象,創造出詩的美感。《同聲歌》中張用伸手去試探熱水這樣的比喻來寫女子的戰戰兢兢,既貼近現實,又傳達出了女子的緊張,使讀者更易體會女子的惶恐不安。張又連用愿如席子鋪床榻、愿如被帳擋風霜兩個比喻,寫出了女子的溫柔與堅強。詩中比喻的運用,使得文章的敘述少了一些呆板,多了一絲靈活,添了幾分美感。
再次,興,即先說眼前之景、后言景物所觸發的感情。同“比”一樣,“興”富有形象性,但“興”取的景下之意,因而更加含蓄、豐富,也更具詩美。張在《定情賦》系詞中,首先描寫了天氣轉涼、草蟲低鳴、霜露降下、百草凋零的畫面,凄涼之景引起愁苦之情,男主人公由這些畫面想到自己與所愛之人以秋為期的約定,可是日子已到,愛人卻沒有出現,因而彷徨無措。《怨篇》中寫秋蘭一身美善,卻只能在幽深的丘陵之中盛開,進而聯想到自身的處境,發出慨嘆。讀之,不禁為張衡的遭遇嘆惋。
張衡在自己的詩歌創作中,繼承詩騷美學傳統,靈活運用賦比興,不僅創造出形象、豐富的詩美,而且促進了五言詩和七言詩的發展和成熟,影響不可謂不大。
二.張衡的詩歌創作對詩騷美學的發展
漢代的詩學研究側重的是經學研究,但隨著漢帝國的衰落,詩學研究悄悄地發生了變化,漸漸轉移到個人情感的研究。在張衡現存的詩歌中,這種傾向很明顯:他的詩歌不像班固質木無文的《詠史》般用以敘事,而是以抒情為主,抒發自己的真實情緒,如《怨篇》以秋蘭自喻抒發張不被重用之嗟嘆,《四愁詩》表達張報國無門之苦悶。但張衡所發之感情,又多是復歸騷怨的。而騷怨之情的表達,又與楚騷有所不同。張詩首先多用五言、七言的短小篇章,如《同聲歌》為五言詩,《四愁詩》為七言詩,這改變了楚騷的鴻篇巨制。其次,張詩中所述之情感,或是愉悅,或是感傷,或是無奈,或是憂慮,都是張面對生活、面對現實時而生發的情感,《怨篇》敘述的是張不被重用的現實,《四愁詩》講述的是張報國無門、憂國憂民的現實,《同聲歌》描述的是女主人公謹慎持家、小心侍奉夫君的生活,等等,感情平凡而真摯。對情感的如此描寫,改變了楚騷描寫英雄情感的傾向,促使感情逐漸走向生活、走向平凡。
張衡的作品,在接受詩騷美學的基礎上對詩騷美學加以發展,促進了東漢后期文學向情感化方向轉變,有力地推動了五、七言詩的發展,進而開啟了魏晉南北朝文學重個人情感、體驗的新風尚,張衡在中國古代文學史的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承上啟下的角色不可忽視。
參考文獻:
[1]張震澤.張衡詩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許結.張衡評傳.南京:南京出版社.2011.
[3]楊仲義.詩騷新識.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