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鑫
摘 要: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元代文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期間最突出的標志是文學的樣式的主體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即元代之前詩詞歌賦等所謂的雅文學占據著統治地位,從元代開始俗文學則漸漸地占據了文壇主流。然而本文就元代多民族融合對俗文學的變化發展進行了簡單的論述,淺析元代民族融合對俗文學的影響。
關鍵詞:俗文學;民族融合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9-0-01
中國文化自古就有雅、俗之分,文學亦然,就文學而言,廣義的雅文學包括關系到國計民生詔令、奏章,士大夫的史傳文學,以及供上層社會欣賞交流的詩詞歌賦等,這些即是人們統稱的所謂的“正統文學”。而就“雅”相對的“俗”,同樣有屬于它的文學,所謂的俗文學主要受眾于市井小民,很難登大雅之堂的文學作品,發源于民間的街頭巷尾,其主要的藝術形式包括優語、歌詞、評話、說唱、戲曲、小說等。
對于中國俗文學的發展,我們就不得不提到元代,作為通俗文學樣式的元雜劇與元曲代表了元代文學創作的最高成就,并且從此俗文學成為了中國文學的主流。然而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作為通俗文學的元雜劇與元曲會成為元代文學的主流,同樣成為了我國古代戲劇文學的最高峰。拋開文體自身發展的原因,為什么元雜劇、元曲為代表的俗文學會如此的繁榮在元代?
首先,由于元代是以北方草原上的蒙古族入主中原后形成的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打破了過去中原僅僅單一民族的主體結構,社會文化結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在這之前,中原的主要文化結構是以漢民族為主體的中原農耕文化,這就與蒙古族及北方其他少數民族的草原文化不同,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但蒙古族入主中原后,兩種文化發生了強烈的碰撞,產生了勢不可擋的相互融合,然而文學的發展與社會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文學的變化發展不能脫離文化史大背景。蒙古族及北方其他少數民族為代表的草原文化在人們看來是粗獷的,是簡單的,可恰是由蒙古族為代表的北方草原文化的入駐,與中原農耕文化的交融,這就導致了文化的通俗化,俚俗化。在中國古代社會文學正是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因此說,草原文化與農耕文化的沖突、交流、融合,促進了元代文學的通俗化,使元雜劇與元曲為代表的通俗文學占據了當時文壇的主流地位。
還有,凡是中國歷史上民族大融合時期,往往都是促成中國古代文化走向通俗的重要階段。史學界一般認為,中國古代歷史上大的民族融合共有三次,分別是魏晉南北朝中的北朝時期;唐末五代十國至遼、金、元時期;清王朝時期。這幾個時期所產生的文學樣式也正是俗文學范疇中的民歌、變文、曲詞、戲劇、小說等文學樣式。如北朝的主要的文學形式就是民歌,唐五代十國產生的變文、曲子詞,金元時期所趨于完備以及走向興盛的戲劇。尤甚元代文學,所以可以說這也是符合民族融合促進文學通俗化這一規律的。
其次,蒙古族審美觀與中原人們的審美的不同,蒙古民族對真摯坦誠、質樸自然、明快直率、通俗淺顯的文學作品尤其喜愛,這就直接影響了元代文學的通俗化。如羅斯寧在《元雜劇和元代民俗文化》指出:“元雜劇與元代民俗文化的關系,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體現在元代社會獨特的審美趣味上。元代是由蒙古族統治的多民族大融合的生活,與元以前以漢民族為統治民族的社會不同,其審美趣味異于唐宋時期;另外,元雜劇的審美趣味集中體現了元代俗文化的深層文化心理,是漢族下層人民和以蒙古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民的審美趣味的有機結合,以酣暢、本色、拙野為主要審美特征。”這就是由于主體民族的審美傾向,導致了社會文化整體的轉變,同時對文學審美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對中原漢民族為主體的含蓄文雅審美趣味造成了強烈的沖擊,文壇風氣也一轉成為通俗為主的敘事方式,并逐漸地主宰了元代文學。
此外,由于蒙古族及北方其他少數民族自身的文化傳統,他們大都能歌善舞,對于表演類的節目演出特別鐘愛,再加上蒙古族上層統治階級對于通俗文學樣式的喜愛,如元雜劇、元曲,這就導致了大量的民間劇作家、曲作家的涌現,致使作家的平民化,同樣也就伴隨產生了戲劇作品的表演者。在戲劇認同方面,蒙古族及北方其他少數民族并不認為作為戲劇的創作者,以及戲劇的表演者,是漢民族所謂的“賤役”“戲子”,被人們瞧不起,這就一改往昔人們對戲劇的認識,加快了雜劇、戲曲為代表的通俗文學的變化發展。同時,大量的上層文人、落魄文人也加入了雜劇的創作隊伍中,使得創作隊伍不斷壯大,甚至有些人劇作家還粉墨登場,為自己的劇作充當演員。
對于受眾群體,有了蒙古族及北方其他少數民族和漢民族底層的貧民百姓作為堅實的接受群體,致使劇作品大量涌現,創作了大量優秀的劇作,繁榮程度在夏廷芝《青樓集》可知“內而京師,外而郡邑,皆有所謂勾欄者,辟優萃而隸樂,觀者揮金與之。”由此可見當時劇作演出的興盛程度,以及觀眾積極踴躍的興致。
綜上,元代俗文學的變化發展離不開民族融合,離不開蒙古族及北方其他少數民族與中原漢民族文化的相互碰撞,因為民族融合對于社會風氣變化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對于文學的通俗化也是一樣的。又因為蒙古族及北方其他少數民族對于戲劇歌舞的喜愛,以及上層統治階級的提倡鼓勵,以至于雜劇、元曲等藝術樣式的俗文學占據了文壇,逐漸興盛,民因此說民族大融合的歷史進程階段恰恰就是俗文學興盛輝煌的時期。
參考文獻:
[1]羅斯寧.《元雜劇和元代民俗文化》,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版。
[2]云峰.《民族文化交融與元雜劇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版。
[3]徐子方.《元代文化轉型與古典文學》,文藝研究,200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