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
摘 要:魏晉之前,親子作品的訓誡意味過于濃重,缺乏親情趣味和平等性。晉人重情,左思的《嬌女詩》與陶淵明的《責子》同為晉代親子詩的代表之作,盡致的描寫了生活中的親子之態,字里行間洋溢著濃濃的父愛,可謂是后世文人寄語親子之情的典范,豐富了詩歌題材的親情外延。
關鍵詞:陶淵明;責子;左思;嬌女詩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9-0-01
晉代時期的親子詩文與先秦兩漢時期苛求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嚴苛等級觀念不同,多了幾分人情味,少了幾分疏離,更傾向于“詩緣情”的創作理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左思《嬌女詩》與陶淵明《責子》兩首直接描寫子女的親子詩作。“親,愛也?!盵1]兩詩一改前代過于教化的文風,“對詩歌題材的擴大及日?;胁豢傻凸赖囊饬x”[2]。
一
晉代玄學的興起以及“詩緣情”文論思想的出現,人們逐漸企圖掙脫綱常倫理的束縛,開始關注自身情感。無論是愛情友情亦或是親情,都在晉代文學的長河中散發出熠熠光輝。左思的《嬌女詩》將兩女紈素與惠芳寫入詩文。紈素乃小女,“皎皎頗白晰,口齒自清歷”[3],小女兒唇紅齒白,甚得左思喜愛?!皾庵煅艿ご?,黃吻瀾漫赤”(左思《嬌女詩》),淡掃蛾眉,朱唇輕抹,左思寥寥幾筆,勾畫出小女兒嬌憨的情態?!皥虝鴲劢愃?,誦習矜所獲”(左思《嬌女詩》),每當誦讀詩書,便喜炫耀,這正是小女孩特有的天真爛漫?!拜p妝喜樓邊,臨鏡忘紡績”(左思《嬌女詩》),因癡迷紅妝忘記紡布的大女慧芳,亦是嬌俏可人?!皬娜莺泌w舞”,“文史輒卷襞”(左思《嬌女詩》),女兒喜舞不喜書的小習慣在左思的筆下也是惹人憐愛的。
在充斥著重男輕女思想的封建社會,左思以詩歌的形式表達了對兩位嬌女的慈愛之情。左思不但尊重女兒的各種小頑皮,還肯定了女兒的個體生命價值和獨一無二的成長特點。兩女在左思筆下或活潑伶俐,或淑女大方,打破了嚴格的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等級制度之下疏遠的親子關系。由此可知,左思并無強烈的貴男賤女思想,不屑用嚴苛的女德教育對女兒進行過分的束縛,更沒有強求她們蓮步輕移,笑不露齒。而是讓女兒自由的抒發天性,保護了她們與成人世界截然不同的一面。左思《嬌女詩》以敘事和刻畫人物為主,把描寫對象轉移到子女個體本身,不但尊重孩子的個體意識,也為后世同類題材的作品指明了一定的寫作方向。
二
左思的親子詩文一定程度上啟迪了陶淵明,“陶淵明詩歌的藝術特征、意趣、取材等方面與左思詩歌都有神似之處”[4]。他的《責子》一詩對《嬌女詩》有明顯的題材承襲,但具有其獨特的文學魅力,其真摯不作偽的舐犢之情,為魏晉親子文學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對于《責子》一詩的情感傾向,歷來有兩種博弈的觀點。宋代黃庭堅認為:“觀淵明之詩,想見其人愷悌慈祥,戲謔可觀也。”[5]而清代張廷玉堅持:“期望甚切,稍不滿意,故遂作貶詞耳。”[6]筆者認為,魯直得陶公要旨?!敦熥印分柏煛辈⒎峭耆穸▋鹤?,更多的是一種對現狀無奈的“戲謔”?!鞍⑹嬉讯?,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盵7]大兒十六歲還很懶惰,二兒十五歲志學之年還未對文學產生興趣,三兒和四兒自不用說,十三還不能夠熟識數字,幺兒更是一個小貪吃鬼。詩中“兒子的缺點都是被夸大了的,漫畫了的”[8],種種表現被陶淵明用戲謔的口吻寫之入詩,足見陶公平日的慈善近人。
陶淵明作《責子》時遠離官場過著“帶月荷鋤歸”(陶淵明《歸園田居五首》其三)的日子,自不愿子嗣重新踏入“樊籠”。在“以文取士”的時代,陶淵明雖然與眾多父親一樣,對兒子懷有期待和厚望,但“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陶淵明《責子》)。他還是選擇順應天道,以“樂道”之胸懷包容孩子們的成長缺點。作為一名普通的父親,在陶淵明的作品中有著“好味止園葵,大歡止稚子”(陶淵明《止酒》)的歡樂,也享受“弱子戲我側,學語未成音”(陶淵明《和郭主簿二首》其一)的生活趣味。對于兒子的成長,陶淵明所持有的是一種望子成龍的美好期冀下,不強求的曠達。
用欣賞、寬容的眼光來關注孩子的個體價值,是左思與陶淵明親子作品之于后代的意義。在二人的影響之下,關注子女的自身個性特征,表現孩子純真和日常生活的作品日益豐富。陶淵明和左思以詩作畫,描摹了子女最生動真實的一面,展現出子女獨立于父母之外的個體生命價值,豐富了文學史上詩歌題材的親情外延。
注釋:
[1]陳彭年等重修,陸法言撰,《覆宋本重修廣韻》,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82頁。
[2]吳小如等撰,《漢魏六朝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版,第570頁。
[3]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735頁。左思作品引文版本下同。
[4]李劍鋒撰,《陶淵明及其詩文淵源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372頁。
[5]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史教研室編,《陶淵明資料匯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210頁。
[6]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史教研室編,《陶淵明資料匯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215頁。
[7][晉]陶淵明撰,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106頁。陶淵明作品引文版本下同。
[8]吳小如等撰,《漢魏六朝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版,第57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