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霞++趙碩



基金項目:本文系西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培養改革基金項目研究成果。
摘 要:出生于阿富汗裔美國作家卡勒德·胡塞尼于200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小說《追風箏的人》后,好評如潮,大獲成功。本文依托評價理論的子系統-態度系統為研究視角,自建語料庫,從詞匯層面對《追風箏的人》展開實證分析,以探究主人公阿米爾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的性格特點。
關鍵詞:《追風箏的人》;態度系統;情感;判斷;鑒賞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9--02
一、理論基礎
評價理論將語篇中的評價性資源按照語義分為三大子系統:態度、介入和級差。其中態度系統是整個評價系統的核心,與人類的感情密切相關,它包括情感反應、行為判斷和事物評價(Martin et al. 2005: 35)。相應地,態度系統又分三個子系統:情感子系統、判斷子系統和鑒賞子系統,由情感子系統導出判斷子系統和鑒賞子系統。表達這些態度意義的資源不僅具有評價意義,而且有積極和消極之分、顯性和隱性之別。
二、胡塞尼與《追風箏的人》
胡塞尼是阿富汗裔美國作家,他于2003年出版了處女作《追風箏的人》后,獲獎無數。這本小說被翻譯成40多種語言,在70多個國家出售。同時,《追風箏的人》在紐約時代周刊的暢銷榜單久居不下,此外,因為該部小說,胡賽尼還獲得2006年聯合國人道主義獎,成為聯合國難民署的親善大使。書中阿米爾在人生的三個階段的不同經歷,也見證了他性格特點的變遷。
三、研究方法
本篇論文采用的是定量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定量分析:自建語料庫,以《追風箏的人》為分析語料,切割為三部分,每部分分別使用AntConc軟件的WordList功能檢索前100個頻次最高表態度意義的詞匯。將這100個詞匯按照態度系統的三個子系統的定義歸類,通過統計軟件SPSS做方差分析,得出在每一部分中三個子系統是否分別具有差異性,從而把握每一部分的重點態度資源,為定性分析做準備。定性分析:結合之前分析結果,基于態度系統詳細分析在文本三個部分中態度系統的三個資源相互作用,是如何在不同階段體現阿米爾性格特點的。
四、對阿米爾性格的解讀
(一)第一階段阿米爾的性格發展
第一階段為第二至九章的內容,講述了阿米爾童年時期在阿富汗度過的時光,與仆人的兒子哈桑之間的揪心故事。阿米爾未能及時像哈桑次次為自己挺身而出的為哈桑這樣做,致使哈桑被強暴,而他也為自己的罪行不斷受到良心折磨。
對比以上三個表可以得出,在小說的第一階段,判斷資源出現頻次遠高于情感和鑒賞資源(顯著性水平α=0.10),說明敘述者阿米爾傾向于用判斷資源來評價自己及周圍人的行為。
兒時的阿米爾既懦弱又不誠實。當鄰居的小伙伴欺負阿米爾時,Hassan steps in and fends them off(P24)。哈桑勇敢地擊退欺負阿米爾的貴族小少爺,而阿米爾卻never fights back, he just drop his head……(P24)。阿米爾從父親的口中得知了這些評價。在父親心中,阿米爾缺失了一種叫做勇氣的品質??墒牵⒚谞枀s還不誠實。when they come home, I say to him, ‘How did Hassan get that scrape on his face? And he says, ‘He fell down(P24)。阿米爾知道自己懦弱,卻像父親隱瞞哈桑的勇敢。這些判斷資源充分展示了阿米爾的缺點和弱點。也為阿米爾之后犯下的錯埋下了伏筆。I ran because I was a coward. I was afraid of Assef and what he would do to me. I was afraid of getting hurt……Maybe Hassan was the price I had to pay(P84)。這些判斷資源與情感資源相互作用,也反映出了阿米爾懦弱的性格特點,他眼睜睜地看著哈桑被阿塞夫強暴,卻選擇逃避和犧牲哈桑。
(二)第二階段阿米爾的性格發展
第二階段為第一章及第十至十四章的內容,描寫了阿米爾和父親受戰爭影響而移民到了美國。原本阿米爾以為自己能將往事忘卻,埋葬在過去,卻發現自己日日受良心的拷問。
從以上三個表可以看出,在小說的第二階段,判斷與情感資源無顯著性差異而同時與鑒賞資源存在顯著性差異(顯著性水平α=0.10)。再從出現平均次數可以得出,第二部分中,情感與判斷資源為重點態度資源,也是分析阿米爾性格特點的切入點。
成年的阿米爾日益堅強,經常自省。父親和妻子的堅強與善良激勵著阿米爾從懦弱像堅強轉變,對比父親面對危險而臨危不懼,敢于付出生命挑戰強權,妻子作為阿富汗的貴族千金能在等級分明的阿富汗社會中對仆人一視同仁,教她認字寫信,在同意與阿米爾結婚前,向阿米爾坦白自己曾經與一男子私奔。父親和妻子的勇氣讓阿米爾反思自己,明白自己的路需要自己走,而且要勇于擔當。My whole life, I had been “Babas son.” Now he was gone. Baba couldnt show me the way anymore; Id have to find it on my own. The thought of it terrified me(P189)。前兩處加粗資源為判斷資源,第三處為情感資源。阿米爾的前半生一直有爸爸的庇護,現在他需要靠自己了,雖然已經變得堅強些了,但還是有些害怕。
(三)第三階段阿米爾的性格發展
第三階段為第十五至二十五章的內容,描寫了阿米爾在拉辛汗的催促下回到了阿富汗,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在保衛父親的房子中犧牲了。拉辛汗告訴阿米爾,救出哈桑的兒子索拉博是為阿米爾和父親同時贖罪。父親背叛了自己的仆人兼好朋友阿里,阿米爾背叛了自己的兄弟及朋友哈桑。阿米爾最終完成了自我救贖。
從以上三個表中可知,在小說的第三階段,情感資源分別與判斷和鑒賞資源存在顯著性差異(顯著性水平α=0.10), 而情感資源出現平均次數也遠高于判斷和鑒賞資源,因此,在這一階段,阿米爾傾向于使用情感資源來評價自己的感情狀態和行為反應。
完成自我救贖過程中的阿米爾勇敢又果斷。阿米爾坦然面對過去,知道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在反社會分子頭目阿塞夫手中后,毅然決然地與阿塞夫決斗,以救出索拉博。It hurt to laugh, hurt my jaws, my ribs, my throat. But I was laughing and laughing. I hadnt been happy and I hadnt felt better, not at all. But I did now...but I felt healed. Healed at last. I laughed (P312)。在這段描寫中,阿米爾全部使用了情感資源去描寫自己最終得到了心靈的自由。面對阿塞夫殘酷的毆打,阿米爾感受到的是高興,是解脫,最終內心的罪行得到了治愈。阿米爾沒有畏懼阿塞夫殘暴,果斷接受挑戰。I realized something: I would not leave Afghanistan without finding Sohrab (P276)。阿米爾果斷決定,要帶著索拉博離開阿富汗,這是一份兩代人的罪行得到救贖的見證。阿米爾終于成熟了,勇敢了。不再懦弱,不再欺騙,而是坦然面多自己的內心。
五、結論
本文依托評價理論中的態度系統對小說《追風箏的人》中的阿米爾的性格特點進行了分析,以實證主義的分析方法運用語言學理論分析了文學作品中主人公不同階段的性格特點,研究發現阿米爾從懦弱到勇敢的蛻變,也以此奠定了小說的語言基調。小說《追風箏的人》還有許多方面可以利用評價理論進行分析,有待于筆者繼續探究。
參考文獻:
[1]Martin, J. R., D. Rose. Working with Discourse: 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 [M]. London: Continuum, 2005.
[2]Hosseini, K. The Kite Runner [M]. New York: Berkley Publishing Group,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