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莉雯
基金項目:本文系西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培養改革基金項目研究成果。
摘 要:戴維·赫伯特·勞倫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是20世紀英國文壇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由于其作品中蘊含著深遠的啟示意義,中外學者都對勞倫斯及其作品給予了極大關注。本文將對《戀愛中的女人》、《查太萊夫人的情人》中主人公的自我人格建構進行探析,以其更好地理解勞倫斯的作品及其哲學思想。
關鍵詞:勞倫斯;完整自我;建構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9--01
一、引言
戴維·赫伯特·勞倫斯,20世紀英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在45年的短暫生涯中,著有約五十部作品,涵蓋了各種文學體裁?!稇賽壑械呐恕?、《查太萊夫人的情人》是其代表作中的兩部長篇小說。英國20世紀五、六十年代批評界的“最強音”F. R. Leavis 稱勞倫斯是“我們最后一位偉大作家”。勞倫斯曾幾次說:“在我所有的書中,我最喜愛《戀愛中的女人》”,“我依然認為,這是我最好的一本書”。《查太萊夫人的情人》是勞倫斯的最后一部長篇小說。這兩部作品出版后,國內外學者分別從文學批評、敘事格調、作品主題、語言學、文學倫理學視角對這些作品進行了解讀。本文將從主人公自我意識的覺醒及其自我建構的角度來探討這兩部作品的主題及其內在聯系,以其更好地理解勞倫斯的作品及其哲學思想。
二、《戀愛中的女人》、《查太萊夫人的情人》中主人公的自我建構
勞倫斯認為,“我們必須保持自己真正的自我的完整,使之成為比任何占有或包含都更重要的生機勃勃的本質存在?!保ㄍ跤駨?,2)而當時的英國社會使人喪失了生機勃勃的本質,人們越發感到自己成了不可思議和無法控制的社會力量的“玩物”,成了失去歸宿,孤立無依的“被捉弄的”生物。勞倫斯在其作品中探討如何從他者身上尋找自我,使自我變得完整?!拔以谖业膼廴松砩蠈で笪易约?,從她那兒爭搶出一個我來。”(王玉強,5)
出版于1920年的《戀愛中的女人》是勞倫斯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該小說圍繞兩對戀人的情感糾葛展開,主要講述了厄休拉與鉑金,古娟與杰拉爾德兩對戀人的情感經歷。由于生活在機械化的工業社會,四位主人公的自然自我被壓抑,其自我變得不完整,因而經受著巨大的痛苦。厄休拉和古娟是一對姐妹,兩人同在學校做教師。古娟對煤礦主的兒子杰拉爾德一見鐘情。而姐姐厄休拉則愛上了學校的督查伯金。很快兩對戀人墜入了愛河。由于雙方觀念的差異,這兩對戀人常常經歷著爭吵與沖突。伯金與厄休拉逐漸在交流與爭執中達到了靈與肉的和諧,建立了“星際平衡”的兩性關系。而這種完美的兩性關系也使得這對情侶獲得了新生,完成完整自我的建構。下面的引文說明了這一點。
“他似乎全然清醒了,他全身都清醒了,似乎他剛剛醒過來,就像剛剛出生,就像一只小鳥剛沖破蛋殼進入一個新世界?!保╬250)
“沉默過后,陌生的黑暗河流從她身上淌過,她的意識隨之而去,從后背一直降到雙膝又流過她的腳,這奇特的洪流橫掃了一切,讓她成為一個新人,她自由了,她全然是她自己了?!保╬252)
“這個黑暗、微妙、永遠不會改變的實體使她變得完美、獲得了自身完美的存在?!保╬256)
而杰拉爾德與古娟之間有男女激情,但更多的是死亡和毀滅。雙方都想操縱對方而使得他們的關系無法達到和諧。因此這對情侶也沒有完成其完整自我的建構。最后古娟與他人相愛,杰拉爾德則由于無法忍受自我的分裂,在荒蕪死寂、風雪彌漫的深谷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查太萊夫人的情人》的主人公康妮嫁給貴族查泰萊為妻,但不久他便由于戰爭而下半身終身癱瘓。后來,二人的生活雖無憂無慮,但卻死氣沉沉。他只和康妮進行精神交流,從而使得康妮的人性本能受到壓抑。由于長期的壓抑,康妮經受著痛苦。
“她的皮膚微微泛黃,她的肢體沒有生機,她過去豐滿的肉體干癟。本來結實優美的曲線消失了,甚至堅挺的乳房也變得如酥梨那樣小。她的小肚子失去了往日的圓潤,變得沒有活力和有點消瘦,她的大腿也喪失了往日的光澤,變得臃腫和松弛。”(p63)
莊園里的守獵人梅勒斯使康妮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渴望??的菰诮洑v與自然之子梅勒斯長達八次的性愛之后重新獲得了生命力,她的自然自我得到了解放,人性回歸正常,完成了對完整自我的建構。
“她躺在那兒呻吟著,無意識的聲音含混地呻吟著,這聲音從黝黑無邊的夜里發了出來,這是生命!”(p189)
三、結論
通過對以上兩部小說主人公的分析,本文發現勞倫斯認為完美的兩性關系,即雙方獲得靈與肉的和諧,可以使得人重獲生命力,解放自然自我,完成完整自我的建構,獲得新生,從而擺脫工業文明帶給人類的苦痛。
參考文獻:
[1]戴.赫.勞倫斯.《查太萊夫人的情人》,黑馬譯[M].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0.
[2]戴.赫.勞倫斯.《戀愛中的女人》,黑馬譯[M].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0.
[3]戴.赫.勞倫斯.《我們彼此相互需要:勞倫斯散文選》[M]. 王玉強譯.南京:江蘇文藝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