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媛+譚淑林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5年江西省藝術科學規劃項目一般項目:“鏡頭敘事學之中外抗戰主題電影對比研究”(項目編號YG2015096)階段成果之一。
摘 要:在世界電影史上,戰爭題材的電影以恢宏的場面,悲憫的情懷,獨具魅力的人物形象和宣揚人性的真善美給廣大觀眾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并且一直以來也是電影研究者們關注的焦點。中美兩國,作為二戰的同盟國,均是戰爭電影的多產國,由于民族、歷史、文化、科技等原因,兩國的戰爭電影在主題宣揚、人物塑造、視覺效果等方面有很大不同,但是也有一定的相似。其中,在中美戰爭電影中主人公們通常充當正義的化身,身負使命,拯救人民于水火,這樣的“救贖者”形象,在戰爭電影中比比皆是。中國導演張藝謀執導的《金陵十三釵》中的玉墨和美國導演斯蒂芬·斯皮爾伯格執導的《辛德勒的名單》中的辛德勒都是在戰火紛飛、生死攸關的情形下,義無反顧、舍身救人。但因為他們的命運、性格、文化各有特點,將兩者進行對比研究,從而揭示在殘酷的戰爭中人性的光輝和人類良知的美好。
關鍵詞:戰爭電影;救贖者;對比研究
作者簡介:李芳媛(1973.1-),女,碩士,教授,研究專長:跨文化交際、應用語言學;譚淑林(1986.4-),女,湖南郴州人,漢族,講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9--03
前言:
人類的歷史在某種程度上是一部“戰爭與和平,生與死,愛與恨”的歷史,因此,不管是在文學界還是電影圈,“戰爭與和平”歷來是創作者們熱衷的主題之一。在世界100多年的電影發展長河中,戰爭題材的電影占據了近三分之一,并且以其獨特的魅力獨領風騷。中國與美國,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同盟國,深受戰爭的創傷,這些歷史的印跡都在兩國的電影中得到重現和記載。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前,中華民族走過了戰火硝煙、民不聊生、苦難深重的歲月,這些經歷為中國戰爭電影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歷史素材。而美國在世界大戰的戰場上,歷來用自己強大的軍事實力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因此美國的戰爭電影也是層出不窮,大熒幕上經常是槍炮聲不絕于耳。筆者通過大量的資料閱讀發現,雖然中美兩國的歷史態度和文化觀念不同,戰爭電影在主題方面各有側重,前者弘揚民族大愛,后者反思人性,但是電影中均是圍繞一兩個人物的故事展開,他們的命運或多或少背負著一種“救贖”的意味。因此,筆者此處將中美兩國戰爭電影中主人公的“救贖者”形象進行對比分析。
一、犧牲實現“救贖”——《金陵十三釵》中的玉墨
《金陵十三釵》是張藝謀導演2011年執導的一部戰爭史詩電影,根據作家嚴歌苓同名小說改編。張藝謀從13個金陵風塵女子的角度切入,表達了一個救贖的主題,反映了崇高的人道主義,因此,影片一經上映就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與評論。原著小說作者嚴歌苓曾說“戰爭中最悲慘的犧牲總是女性,這個故事是獻給南京大屠殺中的女性犧牲者的,當故事中的犧牲鋪展開來時,我希望讀者和我一樣地發現,她們的犧牲不僅悲慘,而且絢爛。”嚴歌苓通過南京大屠殺中妓女拯救女學生的故事,表達出民族主義情懷和人性的善良。從視角上來說,電影將原小說的女性主義敘事策略改變成了世俗化的英雄主義和民族主義敘事策略,將玉墨這個風塵女子塑造成了一個舍身救人的英雄人物,她用自我犧牲實現了一次靈魂的救贖。
影片一開始,張藝謀將南京這座城市的死亡和恐懼氛圍展現得恰到好處,除了銀幕上的遍地尸體、血流成河、奸淫擄掠等場面,更重要的是帶給觀影者一種內心的恐懼感,讓觀眾有一種歷史代入感,仿佛置身在殘酷的戰爭歲月。影片中的很多角色,包括神父約翰、女學生書娟以及眾多妓女,都對當時的環境產生了恐懼,但是影片的女主角玉墨表現得相當鎮定。當教堂里的陳喬治試圖阻止妓女們進入教堂時,玉墨帶頭將箱子從墻頭扔進教堂里面,向觀眾展示出她的沉著冷靜和與眾不同,從而確立了玉墨的形象,盡管她是一個社會身份地位卑微的妓女,但是她仍然擁有高貴的內心和靈魂,這也為后來玉墨帶領其他妓女拯救書娟等女學生的故事情節埋下了伏筆。玉墨作為一個鮮活的凡人,卻心甘情愿為一群原本看不起她,鄙視她的女學生們獻出自己的生命,需要一種巨大的力量來支撐,這種力量絕不是她在電影中所說的“我不想她們這樣”,而是因為自身的悲慘身世,原本她自己“十三歲時還是個好女孩”,后來被繼父強奸賣到妓院,從此開始了妓女的生涯。雖然玉墨和其他妓女都是社會大眾眼中低賤的人群,但是在民族遭遇苦難之時,她們做出了犧牲自己,保全他人的行為,她們的人格與靈魂值得人們尊重,她們的行為折射出人性的美好,而這種美好正好表現了女性的偉大與堅韌。
關于玉墨為何會做出犧牲自我,成就大家的行為?觀影者觀點不一,有的人認為她的行為動機來自她的身世,因為自己的命途多舛,不愿看到純潔的女學生們被玷污,所以她決定舍身救人,與此同時,升華自己的靈魂。也有人認為她的行為動機來自她的骨子里的自卑,玉墨雖然出身卑微,但平日里自恃清高,一直以光鮮亮麗,風姿綽約的形象示人,但書娟等女學生始終對玉墨等妓女們充滿了鄙夷和蔑視,內心的失落感導致玉墨為了證明自己的高貴從而無視生死,選擇犧牲。還有人認為她的行為動機是愛情的力量,在電影中,仁慈大愛的神父約翰愛上了美麗勇敢的玉墨,玉墨也愛上了約翰,似乎是在愛情的催化之下,玉墨和其他妓女為決定代替學生們奔赴死亡之約。不管是出于何種動機,在民不聊生之際,一個并不完美的中國女性,用自己的生命拯救別人,并且無懼無悔,成為一個擁有民族大義和人文關懷的英雄式人物。玉墨以一個救贖者的形象向人們展示中國百姓們對抗殘酷戰爭的勇氣和決心。
眾所周知,中國的抗戰電影大多是站在民族主義的立場,把日本侵略者的野蠻與殘暴以及中國人民的英勇反擊作為主要描述對象。但是如何將人物形象塑造地更加真實與細膩,將人物成長的命運與國家命運有效結合,并且讓觀眾在觀影的同時深刻地反思歷史與現在,產生共鳴與心理認同,這是執導戰爭電影的導演一直思考的問題。“玉墨”這一形象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為中國電影同類型影片的創作提供了一個參照,一部以女性作為戰爭主角的電影不應該是從女性主義到民族主義的簡單過渡,而是一個從個人心理成長到歷史反思的厚重過程。《金陵十三釵》中的玉墨,用犧牲救贖他人,讓自我的靈魂升華,高尚,她的女性形象在中國戰爭電影大熒幕上凄美動人,令人深刻。
二、懺悔成就“救贖”——《辛德勒的名單》中的辛德勒
由猶太裔導演斯皮爾伯格執導的影片《辛德勒的名單》在第66界奧斯卡金像獎上斬獲了七項大獎,成為了電影題材中最經典的影片之一。這部電影既可以看作是導演斯皮爾伯格的靈魂苦旅,也應當是所有觀眾的反思人性、反思戰爭、反思歷史、反思人類之旅。在這部鴻篇巨制中,導演透過主人公辛德勒的眼睛,用鏡頭呈現了二戰期間德國納粹屠殺600萬猶太人的慘劇,以悲觀陰郁的基調和強烈的戲劇張力,帶領觀眾目睹二戰時波蘭的硝煙,恐懼和眼淚。從而揭示了一個主題,人類的良知在任何惡劣的情況下都不會完全地泯滅。
關于主人公辛德勒的人物塑造,這部影片并沒有落入俗套地將他塑造成一個正義勇敢的英雄式人物,而只是一個貪圖享樂,好色投機,只想著在戰爭當中掙大錢的德國納粹資本家商人。在與猶太人的相處當中,他逐漸開始產生同情,憐憫,最后徹底醒悟,救贖。辛德勒不再貪圖錢財,他以開工廠的名義,不惜傾家蕩產,用錢按人頭買猶太人,開出他的營救“名單”,正如電影中的猶太人史登所說“這份名單代表著至善,代表著生命”。雖然辛德勒是一個有性格缺陷的人,但是他在見證納粹的殘酷,目睹猶太人的悲慘之后,決心拯救別人,救贖自己,他的懺悔,他的義舉,他的良知,都讓人為之感動。
在電影《辛德勒的名單》里,從開始到結束辛德勒的思想和政治歸屬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加深了影片耐人思考的一面,從而引發了觀眾對人性和歷史的思考。從唯利是圖的奸商到英雄式的“救贖者”,辛德勒是如何的進步,蛻變?辛德勒出場的一場戲中,導演設置了多個特寫和中景鏡頭,對他的穿著打扮與生活品位進行了針對性的特寫,其目的在于讓觀眾在影片末對辛德勒的人物形象有更大的反差感。在影片開始,辛德勒生活考究,為人圓滑老練,善于結交權貴,所作所為都是為了賺錢盈利。辛德勒知道猶太人的處境艱難,但他并沒有任何同情感,他認為猶太人比他還有錢,甚至還敲詐猶太人進行投資,他讓下屬聯系猶太商人進行談判,想繼續發戰爭財。這場敲詐的談判完全顯露出辛德勒奸詐狡猾、乘人之危和唯利是圖的奸商嘴臉。至此,一個德國納粹資本家形象被豐滿地刻畫出來。雖然影片前期對辛德勒形象的刻畫并不是一個能夠贏得好感的角色,但不能忽視的是,正是這些情節給故事的講述埋下了伏筆,在影片中間,當他的道德和人性開始顯露時,他的在戰爭中斂財的能力成為幫助他拯救了很多猶太人生命的有利條件,他也因此逐漸成為了一個戰爭“救贖者”。第一次對辛德勒心理造成觸動的是獨臂老人羅溫斯坦先生,辛德勒給了他工作機會,隨后他被納粹官員射殺,而在被殺前的他還微笑著自豪地說:“我是奧斯卡·辛德勒的工人。”羅溫斯坦的死給了辛德勒很大的觸動,這說明辛德勒內心深處還是一個善良的人,于是他以一名優秀工人被軍隊隨意殺害而以近乎警告的態度向官員要求不再發生類似情況。第二次對辛德勒心理造成觸動的是1943年納粹軍隊對猶太人B區的屠殺,這一次的觸動是更強大,更震懾人心。當辛德勒站在山坡上看到一幕幕悲慘的景象,他對納粹政府僅存的希望坍塌,他也開始計謀自己的營救計劃。
辛德勒從同情猶太人到開始試圖去拯救猶太人的過程尤其是受到了他的猶太下屬也是朋友的史登的影響。辛德勒曾經將史登從送往奧斯維辛的火車上解救出來,這是辛德勒完全出自自我意識的第一次救猶太人,但他的行為完全是因為史登與他的友情。而后辛德勒在史登的懇求下對幾個猶太人的拯救就開始顯示出了辛德勒本人人性意識的蘇醒,他的工廠也逐漸變成了猶太人的安全避難所。當時辛德勒的心理是矛盾的,他看到了納粹黨對猶太人的殘害但是仍舊保持著對納粹黨的幻想,他認為是因為戰爭將人類的邪惡顯露了出來。隨后對辛德勒觸動最深的一件事發生了,納粹將屠殺的猶太人的尸體統一焚化,其中有一個是他之前拒絕營救的紅衣小女孩,這個景象終于喚起了辛德勒這位納粹資本家的道德與人性,他開始放棄對納粹黨以及軍隊的幻想并決定用自己的方式拯救更多的猶太人。辛德勒最終決定用自己的財力物力來拯救苦難的猶太人,因為他再也無法面對和忍受工人們遭到殘害以及戰爭造成的悲劇。當辛德勒做出這個決定時,他已經脫離了影片開始的奸商形象,他的思想和價值觀徹底扭轉,人性最終戰勝了物質的欲望。他憑借積攢的財產,從德國人手中買來猶太人,并且憑靠自己與德國軍官的良好關系最終將猶太人運上了去往捷克的火車。最后猶太人獲得了解放,辛德勒盡管因此破產了卻還在痛哭流涕地向工人們懺悔自己沒有拯救更多的猶太人。這個情節真正成就了辛德勒“救贖者”的身份,使得影片得到了升華。在這種人性升華的過程中,每個觀眾同樣經歷著人性的洗禮和歷史的反思。
電影《辛德勒名單》中主人公辛德勒的形象變化成功地演示了人性從迷失物質到重新醒悟,從而人格大放光彩。猶太人有句俗語:“當你拯救了一個人,你就拯救了全世界。”辛德勒形象的可貴在于,他從一個利益至上的商人,在目睹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慘無人道之后,良心醒悟,頂住巨大壓力,舍身救人,散發出人性的光輝。這樣的一個“救贖者”形象是充滿人性的,有血有肉的,這也是他成為熒幕經典的原因之一。
結語:
不管是《金陵十三釵》中的玉墨,還是《辛德勒名單》中的辛德勒,盡管他們來自不同的民族和文化,擁有不同的歷史和意識形態,甚至他們的出身背景和性格特點都截然相反,但是他們在民族危難、生命慘遭浩劫的時刻,挺身而出,舍己救人,“救贖者”的形象高大鮮明,震撼感人。玉墨雖然身份低賤,平日里不受人尊重,但是在同胞遇難之時,她決定犧牲自己保全他人。他用犧牲實現了救贖,拯救別人,也升華自己的人格。辛德勒從最初的奸詐商人到最后的良心醒悟,傾盡所有拯救慘遭屠殺的猶太人,他用懺悔成就了救贖,拯救別人,也洗滌自己的靈魂。在殘酷的戰爭面前,生命是無辜而脆弱的,而全世界人民用各自的方式對戰爭進行反抗和討伐,證明正義和愛永遠是無往不勝。長久以來,無數觀眾和人們都從大熒幕上,重溫戰爭年代,反思人性,這也是戰爭電影一直以來經久不衰的原因。
參考文獻:
[1]范冰杰.電影個人英雄主義的贊歌——從《辛德勒的名單》到《拉貝日記》[J].電影評介,2011, 12.
[2]郭鵬群.人性救贖與情色救國的雙重誤讀——電影《金陵十三釵》的爭議解讀[J].電影文學,2012, 10.
[3]姜雯.蟲蛹的蛻變,極致的人性——對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中“奧斯卡·辛德勒”的人性升華解讀[J],電影評介,2010, 6.
[4]賈磊磊.戰爭電影:國家形象的顛覆與建構[J].電影創作,2002,3.
[5][法]馬克·費羅:《電影和歷史》,彭姝祎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6]任和,鄒韶軍.戰爭題材下的女性角色塑造——以《金陵十三釵》為例[J].當代電影,2012, 4.
[7]吳婷.南京大屠殺題材電影研究[D].福州:福州師范大學,2010.
[8]吳金同. 奧斯卡·辛德勒:間諜、投機商人和“最正義非猶太人”?[J].世界文化,2012, 10.
[9]王一川,伊鴻,許柏林等:《<金陵十三釵>的贊與非》,《電影藝術》,2012, 2.
[10]趙寧宇.世界戰爭電影縱覽[J].電影藝術,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