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卿++崔現香
摘 要:21世紀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對娛樂消費的多元化追求的形勢下,將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劇的現象已經越來越普遍。與此同時也出現了影視劇改編的熱潮,尤其是對青春文學作品的改編,帶動了對青春文學作品出版的又一次熱潮,這種影視劇改編“反哺”青春文學作品的現象,成為當下青春文學出版的又一新模式。
關鍵詞:影視劇改編;青春文學;出版;反哺
作者簡介:王士卿(1969-),男,漢族,山東莘縣人,青島科技大學傳播與動漫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文化傳播;崔現香(1992-),女,漢族,山東淄博人,青島科技大學傳播與動漫學院2015級出版碩士。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9--03
2016年1月7日,一年一度的2016北京圖書訂貨會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舉行。開展三天,全國出版機構、經銷商和文化媒體都齊聚一堂,不僅很多著名作家在各類活動上收獲了很多專業獎項和廣泛贊譽,在2015年業界稱為“IP元年”“戰果頗豐”的不少青春文學作家,也展示了自己2015年的創作成果以及2016年的商業計劃。例如,在青春文學界有“懸愛推理第一人”之稱的作家丁墨就獲得了自己的原著小說首部影視化作品《他來了,請閉眼》在搜狐視頻首播收官,創下12億1100萬播放量的好消息,而且他的另外兩部作品《如果蝸牛有愛情》《美人為餡》接下來也開拍在即。事實上,將原著的高人氣轉化為可觀的商業價值,將暢銷青春文學作品影視化,已經成為其背后推手熱衷的“以小博大”之舉。
一、影視劇改編對青春文學出版的“反哺”模式
影視與文學間的互動早已有之。中國電影從誕生之日起,就與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初期的故事片大多數是根據中國古典文學作品、文明戲劇目和通俗小說改編拍攝的,諸如包天笑、周瘦鵑、程小青等鴛鴦蝴蝶派作家紛紛擔任了一些電影公司的編劇,而鄭正秋根據鴛鴦蝴蝶派作家徐枕亞的小說《玉梨魂》改編的同名電影和包天笑編劇的《空谷蘭》,不僅風靡一時,影響很大,而且還奠定了中國早期商業電影的雛形。此后,矛盾的《春蠶》《林家鋪子》,張愛玲的《太太萬歲》,魯迅的《祝福》,楊沫的《青春之歌》,老舍的《我這一輩子》,李英儒的《野火春風斗古城》,柔石的《早春二月》,巴金的《團圓》(被改編成電影《英雄兒女》)等相繼被改編成電影。這些由文學作品被改編而成的電影深受觀眾的喜愛,有的甚至成為中國電影發展史上的不朽經典。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文學特別是青春文學與影視的互動也開始快速發展。一方面,影視仍繼續著對文學作品的改編,另一方面,文學作品也開始對影視內容進行改編。兩者的互動已然成為當下出版業的一股風潮。
縱觀影視劇改編對青春文學出版的“反哺”模式,大致有如下幾種:
第一種是文學作品先問世發行,然后根據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劇劇本,再以影視劇的形式進入大眾視野。例如《失戀33天》改編自鮑鯨鯨的同名人氣網絡小說。后來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發行同名書籍,由導演滕華濤執導的同名電影在2011年11月8日全國上映。上映4天票房成功突破億元大關,首周票房更是達到1.89億,奪得當周票房冠軍。再如,《杜拉拉升職記》,它仍舊是典型的“圖書改編影視作品”。而在圖書熱度升溫,影視劇開拍、續篇《年華似水》以及《我在這戰斗的一年里》上市的同時,系列化運作以及交叉營銷已經開始被運用,特別是隨著同名影視劇的熱播,三本“杜拉拉”系列圖書均迎來了銷售的“尖峰時刻”。
第二種是影視劇首發出現了熱播現象,為了獲得更大的消費市場,將影視劇劇本編輯成為系列圖書出版物向市場發行。影視劇同名圖書與“圖書改編影視”的做法完全相反,創作者首先創作的不是小說,而是劇本,在影視劇播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之后,劇本經過整理之后出版成書。此類作品有2014年都市青春偶像劇《美好的時光》,古裝愛情劇《步步驚心》。《步步驚心》第三版的出版方博集天卷首印10萬冊之后,又增印了五次之多。還有2015年古裝愛情劇《云中歌》《花千骨》等。這類影視劇的相同點體現在,這些青春文學類的影視劇也是改編自同名小說,但是在影視劇發行后期,該圖書作為一個影視劇的周邊產品進行了二次創作,增加了影視劇中的大量海報、劇照等,同時將影視劇的明星劇照作為圖書封面,利用明星的粉絲效應,帶動周邊產品的銷售。
第三種“反哺”循環,改變了傳統的圖書——影視劇,或者影視劇——圖書的單向衍生發行,形成了圖書——影視劇——圖書的循環模式,結合以上兩者的優勢,在21世紀新媒體交互的條件下為圖書發行提供了一種新思路、新模式。
電影與圖書互相促進,圖書暢銷,電影票房也毫不遜色,2013年《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輕松過億,在當時業內人士更對其寄予了5億票房的期望。在這種影視與圖書雙向共贏的模式下,《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電影的編劇李檣又再次出版了個人作品集,第一步推出《孔雀》《立春》《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與《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電影同步上市。這部電影是趙薇首次執導的作品,2013年4月26日全國上映。李檣的新書發布會則安排在2013年5月4日,正是電影的熱映期,因此北京聯合出版社特意安排在北京當代MOMA百老匯影城以“觀影+發布會”的形式呈現,這種圖書與影視劇的循環激勵不僅為近年來青春系列電影提供了更多的素材,也帶動了青春文學作品的出版熱潮。
二、影視劇改編對青春文學出版的“反哺”現象分析
“反哺”一詞來源于《初學記·鳥賦》:“雛既壯而能飛兮,乃銜食而反哺”,即指幼鳥長大后,銜食喟食母鳥。西晉文學家束晳的“嗷嗷林鳥,受哺于子”和北宋大文豪蘇軾的“鳥哺何辭日夜飛”兩句詩說的都是這個意思。而將“反哺”這一生物學概念運用到社會學中去,則通常用來描述“反向社會化現象”。此處就是借來比喻影視劇改編與青春文學出版的關系之一,也是近年來在市場經濟體制中出現的新的出版現象。
首先,“反哺”現象的出現,原因之一是大眾消費方式的多元化。我國的消費模式是伴隨著經濟形態而變化的,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大力進行,大眾的娛樂消費方式也逐漸多樣化。在多媒體時代,人們的時間分配不可避免地出現碎片化,電視、網絡、廣播、報紙、雜志、圖書等各種各樣的信息獲取渠道無所不在,在有限的時間和多樣化的選擇面前,讀書已經不是人們用來獲取信息和娛樂的唯一方式,尤其是影視劇的大力發展,人們越來越傾向于信息的圖像視覺化傳達與接收,因此在文化消費方面傳統的圖書出版市場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
人類進入讀圖閱讀時代,基于這種特點,影視劇與青春文學的結合滿足了大眾消費的立體化、層次化需求。這種圖書——影視劇——圖書的模式,能夠充分的運用多種市場進行經營,同時又保證能夠獲得最大的利潤回饋。運用影視劇這種方式對青春文學類出版物進行翻拍,能夠吸引更多的大眾消費者。據中國電影家協會2015年4月下旬發布的《2015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2014年中國觀影人數接近1.3億,其中“90后”以17.1%的人口占比貢獻了42.1%的票房,已成為電影票房的最大貢獻群體。青春文學的小清新、感性、亦或是文藝氣息激發了人們對于青春的追憶與懷念,而影視劇的改編使得這種感情變得可視。讀書體現了人心靈的精華汲取,影視劇則更加傾向于人們身心合一體驗式的消費方式。在現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為了能夠凸顯自己的言論,在影視劇作品帶給我們的思考之外,大眾開始關注這些影視劇背后的圖書,逐漸開始從原著中尋找到不同的、更加深刻的觀點,這便又帶動了圖書市場的繁榮,形成了對圖書市場尤其是青春文學類出版作品的“反哺”現象。
其次,“反哺”現象中,青春文學依托的明星效應,使得大眾消費群體擴大。影視劇改編的形式,反過來帶動圖書的發行,所利用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明星效應。以《花千骨》為例,電視劇上映不久,圖書市場上便出現了由明星代言作為封面的圖書發行,明星效應下的粉絲群體便成為了圖書消費的另一大重要人群。再以《云中歌》為例,影視劇在發行之前曾經曝光過許多看點,例如由Angelababy自編詞自主演唱的歌曲《綠蘿裙》的提前發布,并利用故事的情節作為賣點吸引大眾注意;同時主演的明星Angela baby、杜淳、陸毅等本身擁有固定的粉絲,這樣粉絲的帶動效應又增加了潛在的消費者數量。電視劇在2015年9月上線,9月23日第一次更新,網絡首播獲得了2572.2萬次的播放率,449538個贊與82000的不贊,6586條評論。無論是肯定或者是否定的觀點、評論,在一定程度上影視劇收獲了大眾的瀏覽觀看率,在這一點上,這部影視劇便是成功的。在影視劇強烈帶動下,圖書也有不斷上漲的消費記錄,作為精品書以套裝形式銷售,以典藏收集為目的的打榜宣傳更是帶動了粉絲的購買熱潮,擴大了圖書市場。
再次,利用多種媒介融合,使得信息資源的獲取變得更方便、快捷,促使青春文學出版的“反哺”現象。社會化營銷已經成為出版營銷的基本常識。在新舊媒體交替下,多樣化的媒介相互融合,更加拉近了影視劇與圖書的關系,借助相互優勢進行營銷傳播。
在互聯網+時代的大環境下,利用數據進行資源整合、信息共享、媒介融合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影視劇對青春文學作品的改編同時又培養了新一代大眾的消費習慣,這種環境下的大眾喜愛分享,無意間使得消費者成為了一個個獨立的宣傳媒體,使得信息快速傳播,動態平衡地將產品和服務信息傳遞給了用戶。
三、未來青春文學的發展趨勢
10年前,北京開卷圖書研究所作過一個關于文學圖書市場的調查,該調查表明,以“80后”寫手為主體的青春文學類作品,約占文學圖書市場份額的10%;中國現當代文學的作家作品加起來,也約占文學圖書市場份額的10%。這就是說,“80后”這批剛剛出道寫作的小字輩們,與他們的文學前輩們總合起來的整體,在圖書市場和作品行銷上打了個平手。近年來,隨著影視劇對青春文學作品的改編,大眾對青春文學作品的追捧熱度更是逐年升溫。2015年有同類作品《左耳》《何以笙簫默》《梔子花開》《夏洛特煩惱》《陪安東尼度過漫長歲月》等根據青春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上映,深受消費者喜愛。
不過,也有人擔心,伴隨青春影視劇的走紅將是青春小說大潮的退卻。無論是《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還是《小時代》,或從《何以笙簫默》到《左耳》,這些作品成書走紅都在改編成電影的幾年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作品已成為這一類型乃至作家本人的經典之作。因此有人說,對比青春電影未來的火熱之態,青春小說市場已呈清冷之勢。但也有人認為這種擔心是多余的。國內優秀的青春文學策劃機構大魚文化策劃的《星星上的花》《夏有喬木,雅望天堂3》《荊棘王冠·致無盡的歲月》等,都是目前國內炙手可熱的青春作家的代表作品,單冊最低起印量都在15萬冊,其中《夏有喬木,雅望天堂3》首印就達到了40萬冊。誠如經典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改編成電視劇,由中央電視臺播出,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后,一時間竟有24個版本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搶占市場,除了有多家出版社的全譯本之外,還有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連環畫珍藏版)》、長江文藝出版社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全譯插圖版》、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電視連續劇彩圖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以及由漓江出版社出版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電視劇劇本圖書。這種現象對于青春文學經典作品亦未嘗沒有復制的可能。
綜上,我們可以預見,對于青春文學類出版物,只要運作得當,不僅不會導致市場的清冷之勢,而且一定會有光明的前景。首先瞄準市場定位,根據消費者人群的特點,圍繞這類消費大眾展開多種方式的營銷策略。其次運用明星效應,制造傳播話題,吸引大眾目光,借助粉絲的強有力的消費,打造圖書與影視劇雙管齊下的營銷,擴大宣傳營銷的范圍。再次是依托強大的媒介融合,加強媒介與媒介的聯動;同時擴大衍生品消費,最大范圍提高出版物消費認知度。當然,在出版物市場中也不乏有些盲目跟風現象的出現,而且對青春文學中偏形式輕內容現象的批評聲也一直未中斷,如何提高青春文學的文學性也成為未來青春類文學作品亟需解決的重點。在消費市場的當下,也要避免過分利益化,注意對大眾的正確的價值觀引導。誠如是,則青春文學類出版物的未來會有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夜雨.電影走紅,青春文學出版能否同步走高?[N].中國出版傳媒商報,2015-05-05(9)、(11).
[2]賀昱.文學與電影的上海時代(1905-1949)[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4:1.
[3]楊偉.影視暢銷書的現在與未來[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1-02-21(7).
[4]夏進華.新時期高等教育“反哺”機制培育之價值初探[J].劍南文學:下半月,2011(1):115.
[5]白燁.一份調查問卷引發的思考[J].南方文壇,2005(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