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沙沙+趙越
摘 要:圍繞天津這座北方海運與工業城市,近年來涌現出一批影視作品,它們或取材于市民日常生活,或取景于諸多知名地標,對天津城市形象的宣傳、城市文化產業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以《重返20歲》(2015)為例,認為影片所展示的重要城市建筑、文化場所既促進了劇情發展,又呈現了嶄新的天津形象。文章期望能由此推動對其他影視作品中天津形象的調查與研究。
關鍵詞:《重返20歲》;天津形象;城市建筑;文化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9--02
一、天津都市地位之提升
歷史上,天津的城市地位可概括為一個“衛”字,它是京城的畿輔之地,其職責就在于保衛北京,捍衛皇家統治。近代以來,李鴻章、袁世凱先后擔任直隸總督,二人都經常來往于天津,對其城市建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袁世凱對天津市河北區的建設更是在當時的租界區之外激活了一種中國人自我發展現代都市的可能性。民國時期的天津,既可供滿清遺老貴族(如退位之溥儀,慶親王奕劻)、民國失勢軍閥(如段祺瑞、)“坐享歌舞升平與更為現代化的便利生活”,“又有鐵路與海港碼頭助其維系與世界他地的聯通性”。因此,它逐漸“褪去其軍事意義的畿輔角色,轉而成為渴求安穩的權貴心中的衛城”[1]。
建國后,經歷六十余年的發展,國家制定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新戰略布局。2015年通過的《天津市貫徹落實實施方案(2015-2020年)》將天津的發展目標定為“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改革開放先行區”。這樣一個有著百年工業歷史的工業城市向著“產業創新引領高地、金融創新核心引擎、改革開放領軍者”之目標轉型,其發展之速不難想象。事實上,自2009年國家正式批準設立濱海新區后,天津的經濟發展就進入飛速增長階段,城市形象日新月異。在這樣的背景下,對當代天津形象的全新呈現、塑造就成為文學藝術界共同面臨的新課題。
二、取景于天津的影視作品
應該說,天津所特有的租界文化及諸多街景所散發的歷史文化氣息在諸多影視作品中早有呈現。《金粉世家》(2003)中,金公館就取景于天津外國語大學,金家的院落則來自與周鄧紀念館比鄰的水上公園,冷清秋就讀的仁德女中主體建筑則為南開中學中的伯苓樓。在民國范兒十足的這些歷史建筑中,金燕西與冷清秋的愛恨糾葛徐徐展開,令人回味。《楊光的快樂生活》(2013)則更是一部“由天津人編、天津人拍、天津人演、說天津方言”的正宗天津劇,生動地還原了胡同里的天津市民之日常生活,收視率極高。《非常完美》(2009)、《潛伏》(2009)、《建國大業》(2009)、《一代宗師》(2012)、《歸來》(2014)、《好命先生》(2014)等諸多電影中,意大利風情街、金街、解放橋、天津工業大學老校區、天津文化中心等諸多著名地標也都被收納其中。
在此過程中,天津的城市形象從最初單純作為影片取景之地,逐漸成為文化、民俗、歷史等諸多元素的匯集地。作為一座古今并包,兼容中外的現代化大都市,天津的新身份、新形象值得研究和重新界定。在對近年來以天津為劇情發生地、取景地的作品進行統計之后,本項目組成員又在天津高校大學生中進行了廣泛的問卷調查,最終選擇電影《重返20歲》展開對天津形象的文本分析。
由陳正道導演的《重返20歲》于2015年1月8日正式上映,十天之后,票房已突破2.45億,刷新了以往中韓合拍影片的最高票房紀錄。影片好評如潮,其大受歡迎的原因包括:對返老還童的奇幻喜劇式呈現;對家庭倫理親情的反思;楊子珊、歸亞蕾、鹿晗等主要演員的出色演技。除此之外,影片的取景地——天津也為電影增色不少。
開演前期,劇組曾將上海、大連和天津列為取景的備選場地。經過考察,劇組認為上海的繁華中缺少一種底蘊,而天津的小洋樓和五大道等景點卻滿足了這一美學要求。本文將結合劇情,重點分析《重返20歲》中的城市建筑和文化場所,研究其背后蘊含的深刻文化內涵,探索其對天津文化形象的構建價值。
三、《重返20歲》中的天津地標
電影開場,演員從一扇門中先后走入青春、愛情、婚姻、家庭等諸多蒙太奇場景。之后,出現了劇中人物項國斌的授課教室,其門、地板以及通透敞亮的大窗戶呈現為中西合璧,極富歷史感。這些場景均在張園完成。張園是民國人物張彪之舊居,而張彪又是洋務派代表人物張之洞的得力干將,溥儀從北京退居天津時,曾在此暫住。正因有洋務派運動作為存在背景,張園被取景為大學教室、被作為項國斌之人生不斷走向成功的見證,就具有了歷史的合理性。
《重返20歲》探討的是中國人普遍需要面對的養老話題。沈夢君是一個七十歲的老太太,她含辛茹苦,將兒子項國斌培養成為名牌大學教授。但是她對兒媳日常舉止的種種苛責卻讓對方心理壓力過大,為此還住進醫院。為了照顧妻子,大學教授決定送母親去養老院。此后,更多的天津地標依次呈現在影片中。
1、起士林餐廳
為給沈夢君送行,一家人在位于小白樓的起士林餐廳吃晚餐。作為天津乃至中國最早的西餐店,起士林是老一輩天津人津津樂道的飲食傳奇,它曾經最早向國人傳播了西方的飲食文化。在當代,它依然在為天津餐飲界和中外飲食文化的交流發揮重要作用。
項家選擇在這里就餐,一是顯示出其經濟條件之優越和社會地位之成功,二是暗示沈夢君出身不俗。她被塑造為一個出生在解放前的富家小姐,即使已進古稀之年,依然旗袍不離身,其不俗的衣著證實了這一點。
2、大光明橋
孫子項前進因樂隊練習而缺席告別晚餐,沈夢君因此又約他吃飯。在赴約的路上,她無意中走進一家奇幻的青春照相館。拍照出來后,夢君在公交車上發現自己竟然返老還童,重新擁有了少女的身體與面孔。不過,最初的她并未為此驚喜,而是頗感恐懼。隨后,她又驚恐地奔回之前剛剛離開的地下通道。在走入照相館前,她走這條路時雖傷感卻淡定;而在重新折回這條路時,她卻是慌不擇路的,由此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條精致華美的歐式風格橋梁及其地下通道也因而富有了神秘氣息。
3、小白樓音樂廳
驚恐的夢君在外露宿一晚,醒來發現自己身居廣場,諸多中老年婦女正齊跳廣場舞。在眾人羨慕的目光中,夢君一下子脫胎換骨,歡快地融入人群,與昨晚那個被拋棄的孤獨老人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個廣場就位于小白樓的天津音樂廳前方,大光明橋即緊鄰此地。天津音樂廳始建于1922年,原名為平安電影院,播放過很多世界一流的好萊塢大片。1956年平安電影院收歸國有,經過擴建改造之后,更名為“天津音樂廳”,此后始終是天津電影放映業的排頭兵,也是諸多文藝團體向往的演出盛地。選擇這樣一個場所來呈現沈夢君青春之回歸,或許意在昭示她日后將表現出一定的音樂才華。
4、和平路、恒隆廣場
夢君恢復青春活力后,馬上來到和平路逛街購物。這是天津市最有活力、最繁華的商業購物街,聯結營口道、濱江道、金街、南京路等重要商區。除了久負盛名的勸業場(其樓頂即為前進樂隊最初的排練場所)、國際商場、友誼新天地、樂賓百貨、伊勢丹等商場,恒隆廣場、大悅城(和平區)等新興購物商場也在近年崛起,成為年輕人追逐時尚的新潮之所。影片安排夢君在這樣一個商業區購物,一是與她的新身份、新年齡對應,二則突出呈現天津作為一座現代時尚之都的魅力與活力。
5、段祺瑞故居
由于各種歷史原因,五大道上的諸多小洋樓建筑都已經封閉,不再開放,或改為商業消費場所,或成為某單位辦公地點,大多數普通游客只能遙遙地看到其外觀,卻無法深入內里,對其進行近距離的觀察與凝視。不過,《重返20歲》卻能將五大道上的段祺瑞故居作為老年活動中心,一是以宅之老對應于人之老;二是讓對老建筑感興趣的觀眾得以一窺其內,顯現五大道的建筑魅力。影片中,眾多老人在段故居內打麻將、嘮嗑、唱歌,安度晚年生活;而在民國時期,這里卻是段祺瑞發揮其政治影響的重要場所。今昔對照,令人感慨萬千。
6、民園體育場
20世紀20年代,英租界建設了民園體育場,在當時的亞洲,它是首屈一指的綜合體育場,滲透著濃郁的歐陸風情。新中國成立后,該體育場曾見證了天津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如今的民園不再經營體育賽事,卻在轉型為著國際旅游文化景點之余,又成為普通市民茶余飯后休閑娛樂的重要場所,周圍還匯聚了各類酒吧、咖啡館,因此人氣日旺。劇中,以項前進、孟麗君(即變身后的沈夢君)為核心的前進樂隊第一次演出就在這里,其演唱曲目《微甜的回憶》交織著青春與歡樂、回憶與夢想,感動了在場和熒幕下的諸多年輕人。
7、常德道
常德道屬于五大道之一,東起民園體育場,西到西康路,原屬英租界,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修建了大片歐式高級住宅區。劇中項家人即居住于常德道91號,這是一座優雅漂亮的多層建筑,歐式外表與中式精裝風格恰到好處地兩相融合。沈夢君對衣食等生活細節的關注乃至苛求或許會讓人想起王安憶《長恨歌》中的王琦瑤,但是在這樣一套住宅中,夢君對生活品質的高要求就顯得不是那么不可理喻了。
天津素有“萬國建筑博覽會”之稱,城市建筑獨具特色,既有雕梁畫棟、典雅樸實的古代建筑,又有眾多新穎別致、時尚洋氣的歐式建筑。這些建筑背后承載的歷史、文化精神正是這座城市的底蘊之所在,而這些精神亦會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滲入其市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當影片將起士林西餐廳、民園體育場、段祺瑞故居、天津音樂廳、恒隆廣場等諸多建筑悉數納入劇情,使之與人物的身份更迭、工作環境、命運轉變等因素息息相關時,建筑與人、城市與人之間的互動互生關系就淋漓盡致地表現在這部奇幻的喜劇片中了。
另外,國際大廈背后的紅門民宅,即影片中李大爺的住處,它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天津民宅的風貌。溫州城是夢君購買新衣的重要場所,因為它是天津市民經常光顧的服裝集散買賣地。可以說,在呈現諸多歷史建筑及娛樂消費場所的過程中,天津人的日常生活、喜怒哀樂也在不經意間滲透于影片中。
四、天津的文化形象
作為一座北方港口城市,天津雖并不如國內很多古城歷史悠久,然而因為獨特的沿海地理位置,從唐代開始,海河便擔負著南北物資集散的使命。步入近代社會以來,天津得接觸西方風氣之先,一度發展為獨具特色的租界城市,中西方文化在此頻繁交流與碰撞,這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這座城市在文化、建筑、民俗等方面的多樣性。總之,天津的城市景觀獨具特色,可圈可點的有五大道、意式風情區、南開大學(及中學)、南市食品街、古文化街、天津文化中心,等等,這些知名的標志物集中體現了這座城市在建筑、政治、經濟、飲食、購物、文化等方面的形象特征,同時也使得天津成為一個“高度可意象”[2]的城市。
借助諸多電影、電視劇,天津形象在全國范圍內得到了一定的推廣和傳播。但是,根據實地走訪和針對天津高校大學生所作的問卷調查,我們發現,天津依然是作為直轄市、新一線城市、新國際化城市等等這些“新”形象而為人所知。但文化才是一座城市的靈魂之所在,提高城市文化的知名度是提高一座城市之地位的重要手段。
《重返20歲》以其高票房和一系列的好評吸引了觀眾,其故事情節之精妙感人及其表現出的市民文化精神推動了更多的人去認識天津、喜愛天津、探訪天津。影片取景于天津諸多地標,極大地宣傳了天津的建筑文化、風土人情,對天津城市形象的宣傳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因此,若要提高這座港口城市的文化形象,宣傳天津在城市文化、歷史人文等方面的特色與形象,影視作品的作用不可忽視。
注釋:
[1]張杰:《同城之路:從津通到城記》,《中華讀書報》,2015-08-05,文化周刊,第13版。
[2][美]凱文·林奇:《城市意象》,方益萍、何曉軍譯,華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