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文明之美》是湖南衛視推出的第一檔在寓教于樂中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為核心的節目,自7月24日首播以來,收到了良好的社會評價,但是收視率和火爆程度卻遠不如湖南衛視的其他節目。雖以中華傳統文化為內容,但在眾多視頻播放平臺中,該劇卻被劃分為“綜藝”節目。本文將從編碼解碼的視角,以該節目為例,探究當前背景下文化節目的娛樂化。
關鍵詞:文化;編碼解碼;娛樂化
作者簡介:曾婧婧(1994-),女,漢族,河南南陽人,成都體育學院新聞系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9--01
湖南衛視一直以娛樂為核心,2008年《中華文明之美》作為綜藝節目《天天向上》的原創版塊,采用迷你劇的形式向廣大電視觀眾呈現中華的傳統禮儀及詩書禮樂之美。2016年重新改版成為獨立的節目在電視及網絡上播放,湖南衛視想要用文化節目為自己增添內涵,但卻仍然用娛樂為其做外衣。
一、編碼解碼原理分析
斯圖亞特· 霍爾作為當代“文化研究之父”,他創立的編碼解碼理論對于解釋當下的文化類節目娛樂化的現象仍然非常適用。編碼是指傳播者將自己要傳遞的訊息或者意義轉換為語言聲音文字或者其他符號的活動。而解碼則是編碼的逆變換,是傳播對象對接收到的符號加以闡釋和理解,讀取其意義的活動。
霍爾的編碼解碼模式的貢獻在于突破了傳統的線性傳播模式,這種模式認為信息從發送者直接發送到接收者,把受眾置于被動接收的地位。而編碼解碼理論將受眾的主動性提點出來,認為受眾并不是“沙發土豆”而是能夠對接收到的信息進行反饋的。由此他基于受眾的立場提出了三種解碼的方式分別是:霸權地位的解讀、協調符碼式解讀、對抗的符碼解讀。
二、時代性帶來文化變遷
(一)文化內容隨時代演變
傳統文化是歷史的結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館里的陳列品,而是有著活的生命[1]。《中華文明之美》將穿越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與當前的熱點結合起來進行編碼,制作人進行素材選擇時,會選擇符合我們當前文明的文化,這就在編碼的過程中賦予了傳統文化以新的生命。在當代,受眾思維方式的改變,不同受眾對同一符碼也會有不同的理解。
(二)媒介技術隨時代演變
一個時代的主流媒介,會影響這個時代人們的思考方式。你根本不可能用煙霧來表現哲學,它的形式已經排除了它的內容[2]。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談到,印刷媒介的消逝、電視媒介的到來,使得書面深度閱讀變得困難,電視媒介稍縱即逝的呈現方法,無法表述清楚復雜的知識。《中華文明之美》這檔弘揚中華文化的節目,以電視、網絡、微博、貼吧等方式進行傳播,對于推廣中國傳統文化力量還稍顯薄弱。
(三)文化產品商品化
電視節目生產者發現他們的信息“未被理解”,必須經常致力于清理交流鏈條上的癥結,以此來推動傳播的“有效性”[3]。《中華文明之美》節目中將常會出現一些晦澀的古代用語,因此,為了使大多數受眾都能夠清楚地明白其所要表達的內容,編碼者會用現代讀者易于接受的方式解釋與表達,從而擴大受眾覆蓋率。受眾觀看《中華文明之美》節目,成為該節目解碼者的同時也成了電視臺節目的消費者,電視節目成為了商品,被加工加以出售。
三、反思裝在娛樂袋子里的文化
(一)烏合之眾
進入了群體的個人,在“集體潛意識”機制的作用下,在心理上會產生一種本質性的變化。就像“動物、癡呆、社會主義者、幼兒和原始人”一樣,這樣的個人會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意識,完全變成另一種智力水平十分低下的生物[4]。雖說這個觀點在如今這個個體思想活躍,喜歡標新立異將自己標出的時代里,有些過于激進與絕對,但是他仍然道出了群體低智商的表現。比如說,同樣是娛樂的節目,然們可能更愛看《快樂大本營》而不去看《中華文明之美》,這并不是因為前者節目做得多吸引人多幽默,而是因為前者的內容是娛樂,后者的內容是文化,相比之下群體更樂意為了娛樂而娛樂,這種純粹的娛樂需求正在逐漸占據更多探求知識的渴望,烏合之眾與文化的悲哀同在。
(二)娛樂至死警鐘長鳴
縱觀國內外,探究文化發展之路的學者數不勝數,但取得成績的卻寥寥無幾。《中華文明之美》可以說是對文化傳承在當前這個時代做出的迫不得已的一個嘗試。雖說該節目的收視率并不高,截至目前為止其官方微博的粉絲量只有14244,貼吧的粉絲量也只有53019,但是如果這些節目中的知識都以枯燥的文字形式呈現出來的話,去觀看它們的人數一定更少。赫胥黎《美麗新世界》中的預言雖然不會實現,但《娛樂至死》的警鐘猶在耳畔,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憎恨的東西,恰恰是我們熱愛的東西!
四、結語
霍爾的編碼解碼理論放諸當前,仍然有可借鑒的部分,霍爾將電視傳播的過程視為生產、流通的過程,將電視作品視為產品,電視制作者對文化節目進行編碼,過程中為了迎合受眾的需求與時代的發展,不斷加入娛樂性、發揮傳播的娛樂功能。當全民沉浸在娛樂里的時候,其實正在被娛樂所操控。最可怕的不是我們被娛樂控制,而是我們被娛樂控制了還不自知,中國電視文化節目的發展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張岱年,方克立. 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7.
[2]尼爾·波茲曼. 娛樂至死[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5:8.
[3]斯圖亞特·霍爾.王廣州譯. 文化研究讀本[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334-335.
[4]古斯塔夫·勒龐.馮克利譯.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