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婁煩話為例,從方言表現、歷史來源、結構類型的角度探討方言現象中“將”字作助詞的特點。從方言表現上看,婁煩話中 “將”和近代漢語中功能類似且保留了古音,但不同于近代漢語“將”后補語為雙音節,婁煩話為單音節補語;從歷史來源來看,采用前人觀點,即由動詞演化而來;從結構類型角度看,分為五種類型,其中“動—將—補”有否定形式。
關鍵詞:婁煩話;助詞;“將”;結構類型
作者簡介:韓旭嬌(1991.11-),女,漢族,山西省太原市婁煩縣人,山西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字學專業文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漢語方言學。
[中圖分類號]:H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9--02
一、“將”作助詞及其語音
關于助詞“將”字的產生、發展以及消亡的過程前人的研究頗多,多認為助詞“將”是在動詞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即本來是表示“攜帶”義的動詞,隨著語言的發展,“將”在結構中的并列地位被動搖了,引起了“將”的語法化,虛化為助詞。《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說它是一個助詞,“在動補式中有加強語氣、調劑音節的作用”。
“將”的詞性很多,可以作動名詞、動詞、副詞、介詞等。就讀音方面,婁煩話大多時候讀音與普通話類似。只有作助詞時,音似“張”。如表示“天快黑的時候”當地說成“黑將來”,音似“黑張來”。可見“將”作為宕開三攝精組字在婁煩話中保留了古音。
二、“將”作助詞的結構類型
“將”作助詞時,前與動詞、形容詞、名詞,后與趨向補語構成多種結構形式,這一用法在近代漢語中很有特點。根據王國栓(2004),這一格式從魏晉產生,經唐宋的發展,到元明時期達到了高峰,清代逐漸減少并最終在普通話中消失。比如:
(1)《初刻拍案驚奇》卷六:“巫娘子望見官人來了,一轂轆跳將起來。”
(2)《西游記》第77回:“這是老魔、二怪之主。但那三怪,說將起來,也是與我有些親處。”
而今,不少方言中仍保留有這種用法,如晉語的云中片、五臺片、并州片、呂梁片、上黨片(喬全生2000)。現以晉語并州片婁煩方言為例,“將”作補語,有如下形式:
(一)動+將+補
(3)你下午來頓的話,記得把我的書荷拿將來啊。
(4)門鈴一響,他就立馬跑將去開開門。
(5)一頓趕快把你的東西從我這拾掇將圪去。
從婁煩方言看,“將”在這一結構沒有詞匯意義,只有語法意義,可以替換為方言中的“的”,相當于普通話中的“著”。如“跑將去”方言可說為“跑的去”,相當于普通話中的“跑著去”。此外,“將”刪去也不影響意義表達,如“荷拿將來”即“荷拿來”,“跑將去”即表示“跑去”只不過這樣的說法趨于書面化,沒有了方言味兒,婁煩話中習慣不省去。
(二)動1+將+補+動2
(6)聽見有人吼叫叫喚,眾人敢就擠將來看熱鬧么。
(7)管他嘞,有人問將來說不知道就行咧。
(8)剛才,[兀一]那個猴公女女小女孩跑將來哭個沒完。
在這一結構中,動1和動2這兩個動作基本是伴隨出現,如“擠將來看熱鬧”就是邊擠邊看熱鬧,“跑將來哭”指邊跑邊哭。例(7)中“問將來說”雖然不是“邊問邊說”,但“問”和“說”在同一場合,兩個動作發出的主體為兩個人,但是動作是連續進行的,表示“如果問起來的時候就說(不知道)”。
(三)動+將+名+補
(9)能頓咾可以的話,給我把衣服捎將學校來哇。
(10)娘娘奶奶“噔噔地”走將院去廂,發現她孫子不在外兒那里。
(11)給咱爸舀將飯來哇么。
(12)我夜兒昨天給老師送將兩本書去。
在這一結構中,“將”可以附著在動詞之后,與后面的趨向補語結合起來,共同表示動作的完成或即將完成,此時,名詞多為地點名詞,不作動詞的賓語。如(9)“捎將學校來”表示“(衣服)將會捎到學校里來”,(10)“走將院去”表示“走到了院子里”。曹廣順(1995)對這一用法解釋為:“將”字變化的起點是連動式,連動式的構成,使處于第二動詞位置的“將”動詞性減弱,從一個具體的動作,變成前一個動作的附屬(結果),又從表示結果的補語,變成表示動作狀態的助詞。如果名詞作動詞的賓語時,名詞前面可以加數量詞,如(12)中“書”前面加了“兩本”,(11)賓語“飯”前也可以加“一碗”等詞表示“飯”的具體數量。
(四)形+將+補
(13)大概到了黃昏七點來地就涼將來哩。
(14)你敢黑將來頓的話就趕緊往回走哇么。
(15)疼將來真個真的就要命了。
(16)我的宰這胃,餓將來頓的話就一下一刻也坐不地住哩。
(17)(心里)麻煩將來頓的話就誰也不想朝理搭理哩。
在這一結構中,形容詞一般為性質形容詞,表示時間、天氣狀態或人的感受,整個結構表示“開始……”或“……的時候”,后面的趨向補語只能用“來”,如(13)“涼將來”表示“開始涼了”,(15)“疼將來”表示“疼的時候”。
(五)名+將+補
(18)每年到了這些秋后將來,我的載這老毛病就又犯哩,生硬腿疼得不行
(19)黃昏將來,孩子們差不多就都回家寫作業去了。
(20)來我給咱丟上[一外]盹我打個盹兒,差不多三點將來叫我啊。
在這一格式中,名詞均為時間名詞,表示“快……的時候”,且后面的補語只能用“來”,不能用“去”,這一特點類似“形+將+補”結構。時間名詞可以具體到時間點、一天中大概的時間狀態,也可以是季節。
關于“將”的用法,曹廣順(1990)則認為其 “ 在各個格式中表達的意義各有不同,大體上與動作的狀態或方向有關”。就婁煩話而言,“將”作助詞的格式有以下特點:
1.多用在單音節動詞、形容詞之后,偶爾也在雙音節詞之后,如(5)、(17);如果前面為名詞,基本都是雙音節時間名詞。
2.“將”后面需要有“來”、“去”等表示趨向意義的詞語。近代漢語中表趨向意義的補語多為雙音節補語,即“起來”“下去”“過來”等。如例(1)、(2)中“跳將起來”、“說將起來”,但在婁煩方言中已經沒有此等用法,趨向補語只能是單音節詞“來”或“去”。
三、“動—將—補”的否定形式
在上文五種結構類型中,只有“動—將—補”有否定形式,構成方式很簡單,即在“將”前面加“不”形成“動—不將—補”。例如:
(21)要是你抬不將來頓的話,告我,我給你鬧。
(22)你先別管了,我先想辦法,倒騰不將來頓的話我再問你。
(23)想了半個小時哩還是做不將這道題來。
(24)吶“人家”的合音發說是稍地盡快送不將去,就趕不上班車了。
(25)你要玩味不將誰對你好誰對你賴來頓的話,敢由你去。
(26)啊呀,我早就盤算咾一氣,也想算不將載這是 [一外]誰來。
在這一結構中,“將”前面的動詞可以是單音節或雙音節動詞。但是,“將”和助詞“來”、“去”之間變得比較松散,可以插入短語或句子,插入部分作前面動詞的賓語,如(23)中短語“這道題”作動詞“做”的賓語,(25)(26)中句子“誰對你好誰對你賴”、“ 載這是[一外]誰”作動詞“玩味”、“盤算”的賓語。
四、總結
“將”字由動詞到助詞的語法化進程反映了漢語詞匯發展的過程,雖在普通話中已難以找到類似用法,但是在方言的“活化石”中我們發現助詞 “將”字的用法有變化但猶有遺存。“將”作助詞用在不同的結構形式中,其語義功能主要為表動向和動態,有時虛化到表音節的作用,這對我們研究助詞的用法與演變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喬全生.晉方言語法研究[M].商務印書館,2000.
[2]曹廣順.近代漢語助詞[M].語文出版社,1995,(6).
[3]楊伯峻.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M].語文出版社,2001,(8).
[4]王國栓.“動+將+趨”式中“將”的性質[J].語文研究,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