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字起源時,它同古埃及文字、瑪雅文字等一起被稱作表意文字。漢字又由表意字為主的原始文字逐漸演變成以象形符號為基礎,以形聲字為主體的方塊字。雖然漢字的形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在其由文字畫脫胎到線條過程中,它的主體性質并沒有發生改變,表意性仍是漢字最基本的性質。本文試從漢字的字形演變和構型結構來分析漢字的表意屬性。
關鍵詞:漢字;性質;表意
作者簡介:賈盈榮(1984-),女,山西臨汾人,碩士研究生,專業:漢語言文字學;段文彬(1988.2-),女,河南焦作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辦公室副主任科員,碩士研究生,專業:漢語言文字學。
[中圖分類號]:H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9--02
文字的表意性,指文字的形體結構能夠直觀地顯示一定意義的屬性。世界上許多民族都曾經有過所謂的圖畫文字階段,就像圣書字、楔形文字,還有蘇美爾文字、赫梯文字等。這說明表意性是早期文字的共同屬性。但是在漫長的歷史淘洗中,許多民族的文字都變成拼音文字,失去了其表意性。關于漢字的表意屬性,學術界一直存在著許多爭論。
一方面,漢字的表意性為語言文字學者充分認識。費爾迪南·德·索緒爾在《普通語言學教程》里曾說:“只有兩種文字體系:(1)表意體系。(2)‘表音體系”;高名凱在《普通語言學》中寫到:“中國的文字(漢字)……自殷商的甲骨文到現代的方塊字為止,都脫不了表意文字的階段。”。
另一方面,漢字屬表意體系文字的觀點雖被普遍接受,但由于形聲和假借結構方式的大量存在,同時存在著許多不同看法:布龍菲爾德《語言論》:“……所謂表意文字,這是一個很容易引起誤會的名稱。文字的重要特點恰恰就是,字并不是代表實際世界的觀念,而是代表寫字人的語言的特征:所以不如叫做表詞文字或言詞文字。” 裘錫圭先生在《文字學概要》一書對文字性質如此定義:“近代研究世界文字發展史的學者,起初把漢字、圣書字、楔形文字這種類型的文字稱為表意文字。這一類型的文字都包含大量的表音成分,把它們簡單地稱為表意文字,顯然是不妥當的。”
綜上,漢字的性質有了“表詞文字”說、“詞—音節文字”說、“語素文字”說、“詞素文字”說和“語素—音節文字”說等等。這些說法都有它們的合理之處,都從不同角度揭示了漢字的性質和特點。本文認為以上觀點其實都包含了漢字作為表意系統文字的基本特點。下面就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一、從漢字字形的演變情況來看
1.從甲骨文、金文到小篆
這個歷史時期的文字被統稱為“古文字”。商周的甲骨文,是我們目前所能見到的、成體系的漢字中,最古老的一種。作為契刻于龜甲獸骨上的“卜辭”,它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體系。許慎總結的“六書”除轉注外,在甲骨文中都已經相當發達。其次,漢字作為方塊字的格局早在甲骨文時期就已經基本定型。這些都是甲骨文成熟得很好證明。但是,甲骨文作為早期文字,有很重的象形成分在內。另外,除了象形字之外,會意、指事和形聲字也都有很強的繪圖性。金文主要是鑄刻在銅器上的文字。隨著繪圖性的逐漸減弱,偏旁意識逐漸增強,由于認識到六國文字不統一造成的不便,秦國便以秦系篆書為基礎,統一文字為小篆。小篆線條化、減省化、定型化的特點在文字的發展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古文字演進的過程中,形體隨趨于簡易,筆畫漸趨平直,形體結構漸漸繁復,但高度象形,隨體詰詘,表意性很強卻是古文字的突出特點。
2.隸書
文字字形的演變都是漸進的不是突變的,在以小篆為“正體”的秦代,已經出現了隸書作為“俗體”輔助書寫。在秦隸的基礎上,漢隸逐漸成形。小篆到隸書是漢字形體的第一次巨變,筆畫的方折使得漢字在逐漸簡化的基礎上向符號化的發展道路上邁進了一大步。這樣的變化好像使得漢字不能察其形而知其意了。但是,用發展的觀點來看,這并沒有瓦解漢字的表意性,漢字形義間約定俗成的內涵并沒有隨著字形的漸變而改變。在字形的演進中,漢字音義的結合也一脈相承。所以漢字的表意性并沒有在隸書的出現后就戛然而止。而是隨著漢字形體的演進延續著。
3.楷書
楷書由隸書演變而來,故又稱作“楷隸”。其萌芽于漢,盛行于魏晉,到了唐以后,楷書一直是正宗字體。漢字發展到楷書,已經變成完全的方塊字。楷書作為現代漢字對古文字“象形”的猛烈沖擊,以全面的符號筆畫化將“隨體詰詘”的象形字徹底變成了若干筆畫積累而成的抽象符號。唐蘭先生在《中國文字學》里說“圖畫文字和記號文字本是銜接起來的,圖畫演化的過于簡單,就只是一個記號”這是很正確的,所以說這個猛烈的沖擊只是在字形本身,每個符號化的部件背后仍舊背負著其創造時的一定意義,由這些符號組成的漢字無論形體如何,表意的成分是棄之不去的。”
二、從漢字符號的性質來看
一種文字的性質是由這種文字所使用符號的性質決定的,想要剖析漢字的性質,必須從漢字符號的性質來看。在漢字里,有獨體字和合體字兩種。其中合體字又有會意和形聲兩種構字方法。
1.獨體字
獨體字“畫成其物,隨體詰詘”,往往都是最基本的常用字,如人、口、木、羊、日。即使隸變楷變后,獨體字已經沒有明顯的表形特征,但它仍舊保持著造字時形體和意義的關系,由圖畫式的表意轉型成為符號式的表意了。獨體字在漢字里數量最少,但它是漢字構形的字源,作為字符,兩個或多個獨體字,構成了會意和形聲兩種合體字。
2.合體字
“六書”里對會意如此定義:“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比”即并列之意,“類”就是許慎在《說文》中所說的“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可見,會意字在字形上是兩個或多個表意的獨體部件拼加而成,在字義上也是成字的獨體部件之意義的結合。這種由表意部件拼合而后由其邏輯關系來造成的新字,是純粹的表意字,其表意性無需贅述。
裘錫圭在《文字學概要》里將形聲字從表意字的章節里拿了出來,單列為一章。可見形聲字并不是純粹的表意字。漢字性質問題一直存在爭論的癥結所在,就是存在于漢字里90%之多的形聲字。因此,對形聲字的看法,自然會影響對整個漢字體系的性質和發展趨勢的認識。許慎《說文》中收的字多依據孔壁中出土的古文經,他并沒有引申到甲骨文。在出土文獻如此豐富的今天,我們大可縱覽文字的發展史,歷時地重新認識形聲字。形聲字的產生以假借字為先導,早期的形聲字往往是由假借字加上形符所構成的。由甲骨文的假借到春秋已經初步定型的形聲字,使得古文字中出現了看似矛盾的兩個現象:一是字形的高度象形,二是假借的大量存在。當沒有近于物象的符號來表達語言時,便大量產生了假借這種同音代替的方法。除了產生時的假借字加形符,慢慢加上后來的表意字加上音符,形符和音符的結合,構成了大量的形聲字。這不僅是形聲字易于產生的原因,也是形聲字的突出優勢。那么,形聲字是否已經跳出了表意的范圍呢?筆者認為形聲字的大量存在并沒有使漢字跳出表意字的范圍。音義結合的形聲字中保有大量的獨體字和象形部件,這些形符發揮了巨大的傳承作用,使得漢字擁有表音功能,但卻不弱化其表意作用。反之,形聲字是形符發展到成熟階段的產物,它更自由,更獨立地與音符互補,從而更好地服務于漢語。
三、小結
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系統。在漢字起源時,它同古埃及文字、瑪雅文字等一起被稱作表意文字。幾千年來,漢語從比較原始、比較簡單的氏族語言發展到比較復雜、比較發達的民族共同語;漢字也由表意字為主的原始文字逐漸演變成以象形符號為基礎,以形聲字為主體的方塊字。雖然漢字的形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在其由文字畫脫胎到線條過程中,它的主體性質并沒有發生改變,表意性仍是漢字最基本的性質。不論是象形字、指事字,還是會意或者形聲字,漢字的發展變化和日趨成熟并沒有改變漢字起源時胚胎里帶有的性質。漢字自古至今都堅持了以形釋義,集形義于一體的特點,漢字是表意體系的文字。
參考文獻:
[1]王力. 漢語史稿[M]. 北京:中華書局,1980.
[2]裘錫圭. 文字學概要[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3]唐蘭. 中國文字學[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4]許慎. 說文解字[M]. 北京:中華書局,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