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川江號子,是川渝地區川江流域的川江船工們為統一動作和節奏,由號子領唱,眾船工幫唱,合唱的一種傳統民間歌唱形式。從四川宜賓到宜昌的1多公里的長江江段,俗稱川江,地形復雜,水勢繁雜,重慶市和四川東部就是川江號子的主要發源地和傳承地。隨著社會的發展,川江號子正在逐步淡出這個社會,以至于很多人都沒聽說過“川江號子”,所以我們應該思考如何保留寶貴的民族文化以及它的傳承與后續發展。
關鍵詞:川江號子;傳承與發展
作者簡介:黎紅燕(1997.1-),女,漢,重慶市開縣人,本科,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2014級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9--02
“巫山七百里,巴山三曲回。”巴渝地區自古多大江大河故交通不便,所以多靠水路交通運輸。在急流險灘的險惡環境中,辛勤命苦的船夫們,創造出傳世絕唱川江號子。是船夫們在勞動中,相互配合協作呼喊,能起到協調一致,激揚斗志的作用,是與險灘惡水拼命時用血淚與汗水鑄就的生命之歌。
一、概念
川江號子,主要流傳于金沙江、長江及其支流流域。這一帶航道曲折,山勢險峻,水急灘多,全程水位落差大,尤其在巴渝境內,山峰疊聚,江河縱橫,交通很不方便,運輸貨物和客運往來都需要依靠船只。船只上有很多船工,駕長也就是船只的艄翁擊鼓為號來指揮船只行駛。逐漸地,興起了號子,艄翁也改稱為號子頭。號子頭根據江河的水勢情況,以及船只在行進過程中存在的危險,編造出一些不同節奏、不同音調、不同情緒的號子。
根據船只行進過程中的水勢情況,號子頭所唱號子的名稱和腔調不同。又有上水號子和下水號子之分,其中上水號子又包括撐篙號子、扳橈號子、豎桅號子、起帆號子、拉纖號子等,下水號子又包括拖扛號子、開船號子、平水號子、二流櫓號子、快二流櫓號子、幺二三交接號子、見灘號子、闖灘號子、下灘號子等,代表曲目有《十八扯》、《八郎回營》等,各具藝術特色,唱詞也很豐富,多數是以沿江的地名、物產、歷史等為題進行編唱的,非常具有文化特點。上水時,號子頭領唱,邊拉邊唱:“船只要上灘,兩眼都望穿,拉得汗如雨,船在浪中顛…”眾纖夫就應和 “嘿拉喲咳”。行至陡坡時,號子頭就喊“起呀!起呀!”眾人就跟著:“也!也!”這就是上水時唱的號子,慷慨激昂。在下水時,水流較為平緩,這時號子頭通常會將生活中常見的內容唱入號子中。例如《跑江湖》中,“手提搭帕跑江湖,哪州哪縣我不熟。長壽生產沙田柚,忠州好吃豆腐乳。合川桃片‘保寧醋,‘云陽鹽巴運下河。‘奉節本叫夔州府,古跡‘白帝來托孤……充分地展現了重慶各地的風土人情。下水時的號子就相對平緩很多,而且幽默詼諧,輕松愉快。同時,川江號子又吸收了戲曲的精華,優美動聽,旋律多姿多彩,歌唱時而悠揚,時而激越,時而舒緩,時而緊張,極富感染力,所以彭孝綱老先生在《重慶市民歌集成》里寫道:“川江號子是音樂化了的號令,是美化了的號令。”
二、現狀
如今,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據調查,現在能領唱的號子已經少之又少了,很多原來的老船工都去世了,現在能領唱的船工最小的都是70多歲,所以很多號子都已經失傳了。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新中國整治各條河流,炸毀了大批險灘暗礁,機動船代替了木船,船工大大減少,號子在川江上變得漸漸稀少了。特別是各地區公路高速、鐵路的修建,使得木船航運業急劇消失,加之機械動力船取代了木船,從事木船航運業的從業人員急劇減少,中老年的船工全部退休或轉業。隨著上世紀90年代三峽大壩的修建,代代相傳的川江號子已經逐步淡出了我們的視線。民族文化的瑰寶瀕臨消失,所以,我們必須找到辦法搶救,保護川江號子,讓他在民眾中傳承和發展。
三、傳承與發展
據我所知,今天的川江號子主要發展在以下幾個方面:政府表演比賽舞臺上,現代媒體里(網絡、電視、音像制品),專業藝術團及民間藝術團體,以及河岸居民的生活里。針對川江號子的瀕臨消失,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保護它。
1.政府方面
首先,政府方面,應該出臺一些政策,將當地流傳的船工號子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更好的保護川江號子。而且最好能成立專門的保護小組搜集川江號子的曲目,并保存為文檔。對待傳承人也應該有專門的認定標準,對待這些優秀的傳承人,給予一定的資助和大力支持,才能讓傳承人們更加積極的傳播川江號子文化,使得優秀文化能更加廣泛的傳播。所以,2006年5月20日,川江號子經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我們都希望看到的一個結果。2012年11月4日,也是“重慶農民工日”,曾經的船工、川江號子的傳承人曹光裕,在黃金時間登上央視舞臺,帶著《川江號子》向全世界展示“川江號子”的美。在《2012中國民族民間歌舞樂盛典》節目中,由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選送的《川江號子》成為重慶地區唯一入選本次盛典的節目。這都是“川江號子”如今逐漸得到保護的證明,當然也希望我們都可以了解并主動保護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
2.社會方面
其次,社會方面,可以成立專門的培訓班和藝術團,讓有興趣的人們能更好地學習川江號子的文化以及表現形式,才能更好地傳播給傳承人。媒體的宣傳也非常重要,《印象武隆》是由王潮歌、張藝謀、樊躍“鐵三角”導演團隊在高山峽谷之間創造的一部實景演出,是以即將消失的“川江號子”為主題創作的,也是印象系列的收官之作。《印象武隆》的出現不僅向人們展示了川江號子的纖夫精神,還傳達了巴渝人民堅韌不拔和樂觀豁達的精神品質。這部演出從一開始就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力,也激發了很多人學習的興趣。另外,在2015年的《中國之星》上,歌星“譚維維”的華陰老腔驚艷全場,被譽為“曠世表演”,在2016年春晚舞臺上,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搖滾樂的組合又登上了春晚舞臺,讓更多人對“川江號子”有了濃厚的興趣。在2016年11月5日的森林中國·2016譚維維“給你一點顏色”環境音樂會上,譚維維和樂隊除了重現這震撼一幕外,還帶來了一首特意為家鄉創作的新歌《川江號子》。這都是對“川江號子”傳統文化很好的保護。所以,很多人在這之后都對川江號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卻又不知道如何更好地了解并學習,這時候,專門成立的藝術團和培訓班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可以通過創新的方式,將搖滾與川江號子結合起來的形式,讓更多的人接受新形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廣泛傳播。
3.學校方面
最后,學校方面,我認為可以成立專門的社團或者組織課外。活動,欣賞川江號子的表演,讓有興趣的同學們可以多學習川江號子文化的美并多多傳播。比如可以欣賞《川江號子》歌曲并學習,觀看相關節目后寫觀后感想等方式。2016年4月19日,北大附中的重慶實驗中學在“點亮自己·照亮世界”為主題的十周年慶典活動中,4000名師生向與會來賓展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美。學生朗誦《論語》,唱響《川江號子》,現場,初一初二年級上千余名學生化作纖夫,拉纖高歌,充分向觀眾們展示了川江船工們堅強的意志和傳統文化的美。據學校負責人介紹,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川江號子”已經差不多是絕唱了,現在很多學生都不知道川江號子是重慶的本土文化,更有甚者根本沒有聽說過川江號子。所以,通過這種方式,來讓學生們重新認識傳統本土文化,傳承川江船工們堅忍不拔、樂觀積極的精神,同時也是呼吁整個社會共同來保護傳統非遺文化。所以,其他學校也可以學習一下這種方式,通過課外活動或者是社團的形式,呼吁更多的人了解川江號子非物質文化遺產,了解傳統文化,使中華文化更加源遠流長。
學者連波在其著作《國樂飄香》中寫道:川江船工號子猶如一個濃縮了的情感世界,川江船工號子成為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者蔡其矯在《川江號子》里寫道“川江舟子千年血淚”也是在歌頌川江船工們千年來的呼號,是戰勝自然的呼號,也是他們血和淚凝結起來的精神呼號。川江號子的歷史悠久又極具特色,在音樂方面,它也發展比較完善,具有很好的歷史文化價值。是具有中國特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一定不能讓它丟失,淡出世界,要加強保護與傳承。
參考文獻:
[1]潘姝潔.關于“川江號子”的文化遺產價值及其傳承研究[M].音樂大觀,2013(22).
[2]黎莉.論川江號子的傳承與發展[J].民族民間文化研究:184.
[3]鄧曉.“川江號子”的文化內涵[J].中國文化論壇.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