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桂真
摘 要:書法繪畫藝術在我國的發展和演變都有著悠久獨特的歷史,他們二者分屬兩個不同的藝術門類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古往今來不少文人墨客都探究過二者的相通之處,本文就淺談一下書畫為何能夠相通。
關鍵詞:漢字起源;線條;情感的抒發;意境
[中圖分類號]:J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9--01
追溯于漢字起源的時期,“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的彩陶器上的原始刻畫符號,馬家窯文化彩陶器上發現用黑色顏料畫的符號。”[1]這些原始的刻畫符號都被認為具有了原始文字的雛形。“宋人米氏父子之畫猶書中之有行、草也;元人王叔明、黃子久之畫猶書中之有蝌蚪、篆、籀也。”[2]從中可見書畫本身卻有相通之處。本文就嘗試從以下三個方面淺談一下“書畫為何相通”。
一.書畫本同源
書畫同源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體現在漢字起源時期。文字和圖形在漢字起源時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從人類第一次有意識用符號記錄文明開始,這些原始的刻畫符號就被認為是原始文字的雛形。這時,文字和圖形已經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從“伏羲畫卦”“倉頡造字”這些說法中不但能粗略地推算出文字起源的年代,同時可知文字形成的基礎是“依類象形”,其實本質乃是原始的繪畫。
最早的書畫同源說乃是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所記載的:“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創而猶略。”[3]張彥遠認為:在造字之時,書畫同體而未分,書畫的區分來自于各自的目的的不同,書為傳意,畫為存形。書畫同源還體現在二者都是線的藝術,書法有三大基本要素乃是線條,結體和章法,而中國畫的技法也講究“勾”,其中“勾”就是勾勒線條,中國畫的這種對線條的勾勒就是從書法中發展而來的,書法中的永字八法橫豎撇捺鉤在中國畫畫竹中也得到了很好的推廣和運用。所以二者都為線的藝術,對線的運用成為二者相通的重要的內容之一。
二.書畫有著相同的美學思想—情感的表達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獨特的藝術形式,這種藝術形式必然與其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人文地理環境,民俗文化傳統,哲學倫理觀念,有著既定的密切聯系。
中華藝術是重主觀情感抒發的藝術,這在中國的傳統藝術理論和美學思想里面能得到有效地確認。《樂記》中說“人心之動,物使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4]也就是藝術創作的源頭起源于“人心”對外物的感受,有了對外物的造化萬象的感受和理解,才有了藝術創作的沖動,故才能發聲。中華藝術正是在這種傳統藝術理論和美學的熏陶下,形成了以抒發“內心情感和主觀感受”為中心的民族書畫藝術。
中國書法是中國所特有的藝術,書家的內心情感多通過“書法”這門藝術來表達出來。引用孫過庭書譜里的一段話:“羲之寫《樂毅》則情多怫郁,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怡懌虛無,《太師箴》又縱橫爭折。暨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私門誡誓,情拘志慘。所謂涉樂方笑,言哀已嘆。豈惟駐想流波,將貽啴緩之奏;馳神睢渙,方思藻繪之文。”[5]人開心時,面帶笑容,哀痛時,放出悲聲,書家把自己的真實情感都“匯集于胸”“心手合一”酣暢淋漓得用線條揮灑出來,通過字里行間的肆意揮灑的筆墨,把書家蘊含其中的“心動”的情感都表達了出來。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的《祭侄文稿》通篇情真意切,用筆氣勢磅礴,一瀉千里,常常寫至枯筆,更顯得蒼勁流暢,悲憤激昂的心情流露于字里行間,用來追祭其侄。
當然,中國畫也是在中國傳統藝術理論和美學觀念的熏陶下,成了最能“情景交融”的藝術門類,昔日鄭板橋畫竹,“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于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6]“胸中之竹”就是創作主體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情感,在心中提煉,加工,去粗存精,去偽存真,與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一起陶鑄成“胸中之竹”,成為了審美意象。由此可見,中國畫也是畫家在以造化萬象為師的前提下,“見景生情”“情景并生”,雖被造化萬象所感,卻還是透露著主觀感受的抒發。
三.書畫有著共同的美學追求—“意境”
對“道”的追求,是中華藝術最根本的特征,“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道家的“道”“有生于無”的思想催生了魏晉“玄學”,形成了中國哲學“貴無”的潮流,又與佛禪的“萬象皆空”觀念一道形成了中國藝術崇尚“空靈”“玄遠” “虛靜”平淡意境的風格,以及主張“境由心生”的審美思潮,繼而體現在藝術作品中,就是追求“境外之境”“象外之象”。而“意境”也成為了藝術家和欣賞者所追求至高的境界。“意境”也深深地扎根于中華文化的土壤里,成為了中國美學特有的范疇,體現在具體的藝術門類中,無論是張旭還是懷素的狂草、王維的山水畫,宋代的文人畫,后代評價前人之畫作,都把“意境”作為最高的審美追求。“意境”乃是中華藝術最根本的特征,中國書家畫家都力求達到的至高的境界。
綜上所述,根植于中華文化的土壤中,書法和繪畫,還是有其相通之處,我們應該在探求兩者的相通之處的前提下,更多地吸取彼此的優勢,來凸顯自身的藝術特征,更好地發揮自身的藝術表現力。
注釋:
[1]中國美術簡史.13-14頁.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2]《清代畫論》.湖南美術出版社.2003.
[3]《歷代名畫記》.卷一全部與卷二前2節.張彥遠.唐大中年間.
[4]《禮記·樂記》.《禮記》第十九篇.劉德及門人.西漢.
[5]《書譜》.孫過庭.唐代.
[6]《中華藝術導論上冊》.24頁.李希凡主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參考文獻:
[1]中國美術簡史.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2]中華藝術導論上冊.李希凡主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現代藝術學導論.陳池瑜.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