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東

摘要 通過對2016年青岡縣玉米螟綠色防控的3種防治措施的調查,分析其各種防治指標的效果。結果表明:應用Bt可濕性粉劑防治玉米螟防效最好,并對今后提出相應的防治意見,供生產實踐參考。
關鍵詞 玉米螟;綠色防控;防控措施;效果分析
中圖分類號 S435.1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4-0111-01
2016年青岡縣承擔綏化市農業新技術重點推廣項目玉米螟綠色防控技術,在全縣各級領導和全體業務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圓滿完成了計劃指標任務,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探討其合理應用措施,對今后玉米螟綠色防治提出科學的防治對策,筆者通過對相同地塊的跟蹤調查分析,總結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地塊選擇在青岡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試驗園區勞動鎮自力村,土壤為黑鈣土,肥力中等,玉米品種為先玉335號,面積33.33 hm2,即赤眼蜂防治10 hm2、Bt可濕性粉劑防治10 hm2、投射式殺蟲燈防治6.67 hm2、對照6.67 hm2。各處理均于2016年4月26日播種,5月18日出苗。
1.2 供試材料
供試材料有吉林公主嶺生產的赤眼蜂、鄭州市登封生物農藥廠生產的Bt可濕性粉劑、頻振式殺蟲燈BSC-PC01。
1.3 示范處理與示范方法
1.3.1 示范處理。本試驗共設4個處理。處理1: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處理2:用Bt可濕性粉劑防治玉米螟。處理3:用頻振式殺蟲燈防治玉米螟。CK對照處理,即不防治玉米螟。
1.3.2 示范方法。
(1)赤眼蜂防治。根據調查情況在玉米螟產卵始盛期,使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采用2次放蜂法,放蜂量22.5萬頭/hm2,青岡縣第1次放蜂時間在7月13日,放蜂量 12萬頭/hm2;第2次放蜂時間在7月22日,放蜂量10.5萬頭/hm2。
(2)Bt可濕性粉劑防治。用量375 g/hm2,有效成分含量50 000 IU/mg,使用3W-280G型自走式高桿作物噴桿噴霧機噴灑,噴霧機安裝美國Teejet噴頭體10個,間距67 cm,作業噴幅6.7 m。
(3)投射式殺蟲燈防治。在玉米螟化蛹羽化初期將頻振式殺蟲燈設置在以屯為單位集中堆放的玉米垛附近,利用成蟲的趨光性,誘殺從秸稈垛中羽化出的成蟲,每盞燈控制面積6.67 hm2 [1-3]。
2 結果與分析
2.1 防治效果調查分析
經過1年的努力,青岡縣對玉米螟綠色防控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經統計分析,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處理1)被害株減退率、百株活蟲減退率、蟲孔減退率3項防治指標分別平均為53.7%、47.4%和50.2%,防治效果為52.1%;用高桿噴霧機噴灑Bt可濕性粉劑(處理2)被害株減退率、百株活蟲減退率、蟲孔減退率3項防治指標分別為64.7%、50.9%和54.6%,防治效果為61.7%;用投射式殺蟲燈防治玉米螟(處理3)被害株減退率、百株活蟲減退率、蟲孔減退率3項防治指標分別為50.6%、44.0%和46.3%,防治效果為48.3%(表1)[4-6]。
2.2 產量效益分析
經過田間調查,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處理1)田間調查結果為:產量10 348.5 kg/hm2,增產率6.33%,純增收619.5元/hm2;噴灑Bt可濕性粉劑防治玉米螟(處理2)田間調查結果為:產量10 572.0 kg/hm2,增產率8.63%,純增收783.0元/hm2。用殺蟲燈防治玉米螟(處理3)田間調查結果為:產量10 059.0 kg/hm2,增產率3.36%,純增收316.5元/hm2(表2)。
3 結論
經過示范調查分析,應用Bt可濕性粉劑防治玉米螟防效最好,達到了61.7%,增產率達到了8.63%,效益較對照高783.0元/hm2;應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防效次之,為52.1%,增產率為6.33%,效益較對照高619.5元/hm2;應用殺蟲燈防治玉米螟防效最差,為48.3%,增產率為3.36%,效益較對照高316.5元/hm2。
通過1年的示范分析,對今后青岡縣玉米螟綠色防控技術提出相應的發展建議:一是玉米螟綠色防控依托先進的植保技術,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才能實現統防統治,才能更加有效地防治玉米螟。二是在保證蜂卡、燈、機器和藥劑的質量的同時,還要在最佳防治時期進行科學防治,使防治時間達到最佳,力爭防治效果達到最佳,才能確保玉米螟綠色防控技術達到一個比較好的效果。三是玉米螟綠色防控技術是一項綠色環保、集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于一體的綜合防控措施,在增產增效的同時,對環境安全、食品安全及生態安全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有助于提高玉米的產量。
4 參考文獻
[1] 張振鐸,李國忠,王江,等.玉米螟生物防治措施的復合應用研究[J].昆蟲知識,2010(6):1208-1211.
[2] 陳元生.我國玉米螟防治技術研究概況[J].雜糧作物,2001(4):36-38.
[3] 羅峰,裴忠有,高建明,等.甜高粱玉米螟蟲害調查及防治技術研究[J].山西農業科學,2013(2):175-177.
[4] 胡志鳳,孫文鵬,叢斌,等.亞洲玉米螟生物防治研究進展[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3(10):145-149.
[5] 石愛麗,邢占民,張玲,等.幾種生物農藥對玉米螟的防治效果[J].作物雜志,2014(3):133-136.
[6] 陳立玲,張慶賀,薛爭,等.吉林省玉米螟生物防治現狀與展望[J].中國生物防治學報,2015(4):561-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