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院兵++翟紅霞
摘要 分析了彭陽縣森林鼢鼠的發生趨勢、危害程度及成因,提出了具體防治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 鼢鼠;鼠害原因;防治措施;寧夏彭陽
中圖分類號 S764.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4-0131-01
鼢鼠在彭陽縣的退耕地、荒山、荒溝造林地都有發生,尤其是退耕地發生危害較嚴重,對新栽植的苗木造成較嚴重的危害。每年鼢鼠危害造成的損失多達300余萬元。針對鼢鼠的危害現狀,彭陽縣采取聯防聯治的辦法防治當地鼢鼠危害。
1 災害名稱
甘肅鼢鼠學名為Myospalax cansus Lyou,以下簡稱鼢鼠。
2 受災面積及區域范圍
2016年彭陽縣鼢鼠發生面積1.02萬hm2。其中輕度(林木被害率在5%~15%)危害面積4 733.33 hm2;中度(林木被害率在16%~24%)危害面積3 133.33 hm2;重度(林木被害率在25%以上)危害面積2 333.33 hm2。發生范圍為白陽鎮、草廟鄉、王洼鎮、新集鄉4個鄉鎮的退耕還林和荒山造林區。
3 嚴重程度
隨著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等林業重點工程的全面實施,全縣人工林的增加,封山禁牧、林草間作的落實,生態得到了逐步改善的同時,也為鼢鼠的生棲繁衍提供了有利的環境條件,種群密度急劇上升。工程造林整地破壞了原有地被植物,鼢鼠的取食目標明確,致使未成林地8萬hm2遭受不同程度的危害,幼樹平均被害株率達18.5%,嚴重的高達30%以上[1-2]。
4 原因分析
4.1 隱蔽性強,自然死亡率低
鼢鼠終生營地下洞道生活,環境相對穩定,隱蔽條件好,較少受到天敵危害和人類干擾。雖繁殖力不高,但壽命期望值長,能夠保持種群的穩定發展。彭陽縣地處黃土高原干旱帶,十年九旱,為鼢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自然死亡率低,數量波動小,種群繁殖強度高[3-4]。
4.2 擴散蔓延迅速
鼢鼠的數量增長雖較一般鼠類稍慢,但如果不加以控制,經過約2年,其數量即可加倍。其凈生殖率為2.4,即經過1個世代平均每只雌鼠可生產2.4只雌性幼鼠,這表明鼢鼠種群仍有較強的增長潛力。
4.3 世代交替嚴重
由于鼢鼠期望壽命長,世代平均時間長。當年所產幼仔,部分幼鼠次年就有生殖能力,多代個體均參加繁殖,因此有一定的繁殖能力,世代交替嚴重。
4.4 治理經費嚴重不足
全縣有林地面積13.32萬hm2,鼠害的危害面積達4萬hm2以上,中度危害以上面積2萬hm2以上,每年需防治費210萬元。每年籌措到的鼠害防治經費約10萬元,僅占實際要求的5%左右,遠遠達不到進行全面有效的防治。
5 防治措施
堅持“預防為主、科學治理、依法監管、強化責任”的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方針和“誰經營、誰防治”的責任制度。采取綜合治理技術措施和工程管理辦法,集中人力、財力、物力,依靠現有的科技最新成果,從營造林技術措施入手,在充分發揮自然天敵控制作用的前提下,協調應用化學毒餌、捕鼠弓箭等措施,對森林鼠害實施大面積種群控制,監測種群變化,將當前高發的森林鼠害控制在4.5只/hm2以下,把受害株率控制在15%以下,確保林分健康生長,實現可持續控災。
5.1 成立災害防控領導小組
按照工程防治要求,成立以政府主管副縣長任組長、林業局長任副組長的災害防控領導小組。下設防控辦公室,由主管副局長任辦公室主任,縣森防站工作人員及重點鄉鎮林業站長為成員,負責具體防控方案的制定與實施、防控藥劑器械采購、防治效果檢查、災害監測數據匯總以及宣傳報道等工作。項目實施區實行目標責任制,明確目標任務,層層簽定責任書,實行定人員、定地點、定任務、定指標、定責任和包面積、包費用、包措施、包效果的“五定四包”責任制度,做到領導責任到位、目標責任到位、政策措施到位、檢查懲罰到位。同時,防治期間在有線電視等新聞媒體上就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進行專題報道,在鄉鎮駐地和人口密集的地方發放或張貼宣傳資料、刷寫宣傳標語,提高全民參與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的積極性。
5.2 技術措施
5.2.1 強化監測預報。監測工作是維護森林生態安全的重要環節,是實現森林鼠害御災減災的重要手段和得力措施,嚴格做好森林鼠害的監測預報工作,做到早調查、早發現、早報告、早防治。根據國家林業局頒布的“森林鼠害防治技術方案”“森林害鼠(兔)預測預報辦法(試行)”文件的要求,林業局依托國家級中心測報點,設立鼠害中心監測點,各鄉鎮、林場設立鼠害監測點,以林業站專業監測為主、護林員兼職監測調查為輔的原則,形成系統的鼠情測報網絡,對全縣未成林、中幼林進行監測預警,實行定點、定人、定任務、定期監測害鼠的分布、危害、防治范圍、種群消長、遷徙、擴散等情況,及時準確預報。實施防治前制定防治實施方案,科學治理,避免盲目防治。
5.2.2 營林措施。對林木被害率為5%~15%、鼢鼠危害輕的未成林地進行封育。立地條件較好,采取封育措施,禁牧、禁獵,以減少人畜活動,保護天敵棲息場所,增強樹勢,擴大生物多樣性,逐步構建一個健康、穩定、平衡的森林生態系統,充分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自全調節和控制機能,實現害鼠種群的生態控制。對林木被害率在25%以上、鼢鼠危害嚴重的未成林地,大力發展針闊混交、喬灌混交和喬灌草混交,補植檸條、云杉等鼢鼠厭食樹種,以保護目的樹種。
5.2.3 物理防治。對林木被害率25%以上、鼢鼠危害十分嚴重的未成林地采用“彭林”弓箭。在重點防治示范區和流域(如大溝灣、麻辣灣流域)組織人員承包或專業防治隊進行防治。
5.2.4 化學防治。對林木被害率為16%~24%的林地,采取化學藥物滅鼠。為避免化學藥劑造成人畜中毒、殺傷天敵、環境污染等問題,用0.005%溴敵隆餌料,采取洞內投毒餌的方法,對鼢鼠進行防治。
5.2.5 生物防治。對林木被害率為5%~15%的林地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禁止捕獵黃鼬、蛇等天敵,保護天敵棲息環境,充分發揮天敵的控制作用。二是采用在林帶間作黃花菜、荏等植物驅避鼢鼠進入林地。
6 參考文獻
[1] 許彥平,姚曉紅,喬艷君.甘肅小隴山林區甘肅鼢鼠危害面積的氣象預測預報技術研究[J].地球科學進展,2011(8):881-886.
[2] 王明春,韓崇選,楊學軍,等.林區甘肅鼢鼠危害的主要特征及生態控制對策[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4(3):105-108.
[3] 王開鋒,王艷,劉楚光,等.寧夏南部山區甘肅鼢鼠種群狀況及危害[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增刊1):145-149.
[4] 張洪峰,王開鋒,靳鐵治.寧夏寧南山區紅莊林場甘肅鼢鼠分布密度與危害研究[J].四川動物,2006(4):87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