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紅紅++廖敏

摘要 利用常規觀測資料等對2016年6月14—15日、18—19日2次大暴雨天氣過程分析,探討2次天氣過程天氣形勢、物理量等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以期為提高天氣預報服務水平提供參考。
關鍵詞 大暴雨;環流形勢;K指數;垂直速度;江西宜春;2016年6月
中圖分類號 P458.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4-0198-01
1 天氣實況對比分析
受高空低槽、中低層切變和地面冷空氣的共同影響,2016年6月中旬宜春市西南部、東北部分別出現大暴雨天氣。其中6月15日降水均勻、范圍廣,屬混合性降水,強度一般,集中在15日6:00—11:00,22個站大暴雨、43個站暴雨,袁州區飛劍潭179.1 mm最大,5 h雨量約占日雨量的50%。6月19日降水均勻、區域性強,屬對流性降水,強度罕見,5個站大暴雨、7個站暴雨,奉新縣會埠鎮239.6 mm最大,5 h雨量約占日雨量的70%。
2 環流形勢對比分析
2.1 500 hPa形勢
14日20:00高空槽位于荊州—婁底—桂林一線,槽北部有一露點鋒區,副高壓脊線位于21°N,見圖1(a);15日8:00低槽、露點鋒區北抬,副高588線北抬2個緯距,長沙、南昌風力加大,見圖1(b),20:00低槽、露點鋒區和副高北移,西南急流加強,宜春西南部降水明顯。18日8:00高空槽前高空氣流范圍廣,副高588線位于贛州,脊線在22°N,西脊點伸至海南,見圖1(c),20:00高空槽北上,副高588線位于九江,脊線在24°N,長沙、南昌風力加大,見圖1(d);19日8:00,高空槽北收,副高588線南壓至宜春,脊線在23°N,西脊點穩定少動,長沙、南昌風力達到最大,宜春東北部降水減弱。
2.2 700 hPa形勢
14日20:00切變線南側偏東有一露點鋒區;15日8:00東移南壓,露點鋒區東移,南側有一明顯西南急流,風力加大到18~20 m/s,20:00切變線北抬,露點鋒區東移北抬,南側西南風減弱。18日8:00切變線位于張家界—貴陽,存在露點鋒區,長沙、南昌為16 m/s西南風,20:00切變線略南壓,露點鋒區北抬,鋒區西段加強,南昌風速14 m/s;19日8:00切變線北抬,長沙、南昌為強西南風,露點鋒區北抬至安徽。
2.3 850 hPa形勢
14日20:00切變線位于常德—懷化—貴陽,安徽、湖北兩省南部有一露點鋒區;15日8:00東移南壓至景德鎮—衡山—貴陽,露點鋒區東移北抬,南側西南急流風速20~24 m/s,14:00切變線東移景德鎮—井岡山—桂林,露點鋒區北抬,西南風14~16 m/s,長沙轉為偏北風,宜春降水減弱。18日8:00張家界—畢節有一切變線,南側西南急流16~20 m/s,20:00西南風速16 m/s;19日8:00切變線北抬,長沙、南昌為西南風,風速增大為16~22 m/s。
2.4 地面分析
14日20:00長沙生成東北—西南地面輻合線,15日8:00位于宜春并東移南壓,降水區域在輻合線附近,最強降(下轉第204頁)
(上接第198頁)
水時段對應輻合線演變,14:00輻合線移至吉安,西南部降水減弱。18日14:00湖南西北部有一東北—西南地面輻合線,20:00東移到修水,21:00到19日2:00 5 h有明顯降水,最強降水區域位于輻合線偏北;19日2:00南昌轉東北風,輻合線東移影響上饒、景德鎮等,東北部降水減弱。
3 主要物理量對比分析
3.1 K指數
14日20:00江西北部處于2條K值密集期前,宜春為K>40峰值中心,15日8:00 K值密集期東段東移,西段南壓,峰值中心不變,西南部強降水中心位于西段K值密集期前,峰值較強降水實況早12 h,14:00峰值中心及K值密集期東移南壓,西南部降水減小。19日2:00—8:00北抬贛北部,東北部處在峰值中心,強降水中心位于峰值中心,峰值提前近8 h,14:00 K值密集期及峰值中心東移南壓,東北部降水減弱。
3.2 垂直速度
14日20:00,西南部中低層處于下沉氣流;15日2:00高空3層為上升氣流,宜春最大中心值-72 hPa/s,強中心值在500 hPa,8:00 3層垂直速度繼續加大,-168 hPa/s強中心位于700 hPa,降水最強,14:00低層轉為下沉氣流,西南部降水減弱。18日14:00宜春東北部中低層處于上升氣流,20:00高空3層為上升氣流,中心值-24 hPa/s位于奉新北部,強中心在500 hPa;19日2:00—8:00三層垂直速度加大到-132 hPa/s,位置不變,強中心在700 hPa,14:00低層轉為下沉氣流,宜春降水減小。
4 結語
500 hPa副高588線與高空槽之間強盛西南急流是大暴雨產生原因;中低層露點鋒區觸發暴雨,暴雨區位于850 hPa露點鋒區南側;高、中、低層槽線或切變線位置垂直,引發強對流天氣[1-3]。降水期間存在地面輻合線,降水區域位于輻合線兩側2個緯距內。大暴雨中心位于K值密集期前峰值中心,峰值中心出現時間明顯提前[4-5]。垂直速度上大暴雨最強上升高度700 hPa,暴雨區位于強上升運動中心附近或移動方向一側的等值線密集區。
5 參考文獻
[1] 朱乾根.天氣學原理和方法[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0.
[2] 劉玉玲.對流參數在強對流天氣潛勢預測中的作用[J].氣象科技,2003(3):147-151.
[3] 宗志平,陳濤,徐珺,等.2012年初秋四川盆地兩次西南渦暴雨過程的對比分析與預報檢驗[J].氣象,2013(5):567-576.
[4] 德勒格日瑪,李一平,韓經緯,等.2012年7月下旬河套地區4次切變暴雨的對比分析[J].中國沙漠,2014(1):233-243.
[5] 毛以偉.武漢短歷時暴雨分析及預報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