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詒炫++張光超+符致德++吳翔宇
摘要 總結非洲斑節對蝦的親本促熟及育苗技術,包括基礎設施準備、親蝦引進、親蝦暫養及促熟、親蝦產卵、幼體培育、育苗、室外標粗、病害預防等方面的內容,以期為非洲斑節對蝦的育苗提供參考。
關鍵詞 非洲斑節對蝦;親本促熟;育苗技術
中圖分類號 S96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4-0252-02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規模化魚、蝦、貝養殖業的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有些養殖場污水中含有飼料中的抗生素、違禁藥物、礦物質及消毒劑等,這些污水一經排放,便污染水源,危害人和動物的健康。再加上受高密度養殖、氣候和種質等影響,病害蔓延日趨嚴重。目前,南美白對蝦養殖行業持續低迷,養殖成功率低,為提高對蝦養殖成功率,更換養殖品種勢在必行。
非洲斑節對蝦又名金剛蝦、非洲草蝦王、斑節王,是一種暖水性蝦類,它對生長環境沒有特別高的要求,適合土塘養殖、高位池養殖、大棚養殖、車間循環水養殖等多種養殖方式,適應性較強。Focken 等學者在1998年研究中發現,斑節對蝦屬雜食性蝦類,對貝類、雜魚、蝦、花生麩和麥麩等均可攝食;1993年Jong等工作者在大型水泥池、臺灣池塘養殖中研究了斑節對蝦的生長特性,證明其對餌料的營養需求與養殖南美白對蝦相似,具有很強的生命力、超強的抗病能力、超快的長速、整齊的個體等突出優勢,同時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經濟價值,是世界優良蝦種之一。目前非洲斑節對蝦在海南省的高位池養殖,單產達9 t/hm2,塘頭價達116元/kg,效益可觀。因此,于2016年1—10月開展了非洲斑節對蝦繁育試驗,目的是提高非洲斑節對蝦的親本存活率及提高幼體質量、產量,培育出具有優勢的蝦苗,從而為今后大規模養殖對蝦產業轉型及技術提升提供有效依據,對保證海南省對蝦養殖業的持續、穩步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 基礎設施準備
優良的對蝦繁育基地要求有干凈的海水資源、便利的交通、便利的供排水設施,包括蓄水池、沉淀池、砂濾池、各種清水泵、進排水管,還應該建有微藻餌料培養池,沙蠶、紅蟲、螃蟹等暫養池以及發電機房、鼓風機房、熱水鍋爐加溫設施、檢測室、藻類保種室等。親本培育池大小為4.5 m×5.0 m×1.2 m,育苗池大小為4.0 m×4.5 m×1.3 m,均為水泥結構,屋頂設置為可以調節光線為宜,每個池底設有加溫鋁管,供加熱升溫用,同時設置多個氣頭,一般間隔50~70 cm布1個氣石或三通,供充氣供氧用,以保證足夠的溶解氧。
2 親蝦引進
通過有進出口資質的代理商引進,要求必須有種源證明等文件。挑選親本的規格一般為體長18 cm以上,體重70 g以上,體色正常、蝦體無損傷、斑紋清晰、附肢完整、檢測無攜帶特定病原。親蝦經過降溫到19~20 ℃,再用親蝦專用帆布袋充氧運輸,每袋加6 g優質活性炭,長距離運輸多采用空運,以保證存活率。
3 親蝦暫養及促熟
培育親蝦的海水比重要在1.019以上,保持水溫29 ℃。親蝦到場后要進行水溫適應性處理,先把所有親蝦袋放入一個培育池中進行溫度過渡,降低袋子中水體與池水之間的溫差,當溫差調節30 min后,打開蝦袋,測量水溫是否接近池水,如果相差≤2 ℃,就用池水逐漸兌換袋子中的水,慢慢倒出親蝦。放養密度以6~7尾/m2為宜,要連續充氣。非洲斑節對蝦喜黑暗環境下生活,暫養環境應盡量保持黑暗、安靜,車間保持光線在300 lx以下。待放完親蝦入池,就用2 mL/m3聚維酮碘溶液全池潑灑消毒,預防親蝦在運輸過程中導致的受傷感染。每天投餌量為親蝦總重量的6%~11%,白天少投,晚上多投。按照少量多次的原則投喂,每天投喂6次,時間分別安排為5:00、9:00、13:00、17:00、21:00、1:00。每天保持換水2次,早上換水30%~40%,下午換水30%,不采用大排大換的方法。每日換水的同時,清撈殘餌、糞便及死蝦。親蝦投喂的紅蟲、沙蠶、牡蠣、魷魚、大豐年蟲等,都要經過蛋氨酸碘消毒,盡量切斷病菌來源。
國外于20世紀70年代開始對蝦類人工授精進行研究。我國臺灣省林森津于1979年實現了對淡水蝦的人工授精;林明男等于1986年對長毛對蝦、斑節對蝦實現了人工授精。楊叢海等于1989年報道了東方對蝦的人工交配方法。為了區分親本是否蛻皮,在額角上套上一個橡皮膠,雌雄親蝦放養比例建議為1∶2,因為母蝦蛻殼后,如果在1~2 h內沒有完成自然交配,則需要進行人工交配來彌補交配率。親蝦經過10~15 d的暫養后,待所有親蝦活力恢復,便可切除親蝦單側眼柄來促進其性腺成熟。如果親本活力差還未完全恢復,切忌動手術,否則死亡率很高。手術后全池潑灑2 mL/m3蛋氨酸碘或戊二醛溶液來預防感染。須保持海水pH值不低于8.0,以利于親蝦性腺成熟。術后2~3 d,可挑選性腺成熟親蝦進行產卵,產過卵的親蝦經過6~7 d的營養強化又可再次成熟。
4 親蝦產卵
產卵池加入經過二溴海因消毒曝氣后的海水,潑灑10 mg/L EDTA-2Na,池水保證1 m深,每天19:00—20:00挑選性腺成熟的親蝦,用300 mL/m3甲醛或50 mg/L聚維酮碘(含有效碘10%)消毒1 min左右后放入產卵池產卵。產卵水溫控制在30~31 ℃為佳,不能低于26 ℃,海水比重不低于1.019。第1次成熟的親蝦產卵時間較早,最早的21∶00—24:00之間就開始產卵,再次成熟的產卵時間偏遲,一般在1∶00—4∶00才開始產卵,因而5∶00以后才可將親蝦全部撈出,退回親蝦池中繼續培育[1-3]。
5 幼體培育
待退走親蝦后,先給產卵池潑灑0.5 g/m3的高穩C,經過30 min后再潑0.05 mL/m3的蛋氨酸碘溶液。6:00開始,每隔1 h用幼體專用塑料推板攪動池水1次,注意勿用力過大,防止水花濺出,直至幼體大部分孵出為止。每天16:00檢查無節幼體孵化情況,采用虹吸法用150目網兜進行幼體收集,將收集后的幼體移入育苗池培育。
6 健康育苗
放幼體前池水經過二溴海因消毒曝氣后,再經過消毒機和蛋白分離器。前期打底準備,每個育苗池潑10 mg/L的EDTA-2Na,間隔6 h后潑灑3 mg/L百安清、5 mg/L百安威,24 h后潑灑4 mg/L百安通,就可以投放幼體入池。無節幼體階段,應給育苗水體調節微弱的充氣量,有利于幼體在水中的懸浮和提供溶解氧。一般育苗條件下無節幼體密度以20~25萬尾/m3為宜。Z1—P1階段,保持海水比重1.019左右,從無節幼體開始保持31 ℃,每日保持池水溫差±0.5 ℃范圍,車間內光線控制在3 000~10 000 lx范圍內。Z1開口第1餐投喂骨條藻和微綠小球藻,第2餐以后在投喂微藻的同時,還要根據池中幼體量適當投喂蝦片、ZM、車元、幕蒂納斯、BP、黑粒、海藻粉、水產多維,每隔4 h投喂1次。Z2開始投活輪蟲,Z3后期投少量燙死的鹵蟲無節幼體。仔蝦期全部投喂活鹵蟲無節幼體。正常情況下在P1之前不換水可加水,P1之后根據水質情況或淡化需要確定換水量,每次以10%~15%為宜,新、舊海水鹽度差≤2‰,溫度差≤1 ℃。王克行[4]研究表明由于蝦池經長時間的高強度養殖,底質逐年老化,水質條件下降,細菌叢生,生態環境惡化,育苗可選用一些微生態制劑以分解氨氮、硫化氫等有害物質,凈化水質和穩定生態平衡,在蚤狀期以潑灑EM菌、光合細菌、ZM生態康為主,P1后主要是潑灑百安潔、活力菌素、三凈爽,全程生態育苗,每天堅持水體基本指標檢測,有效防控病害的發生,至出苗前3~4 d將水溫逐漸降至自然水溫。潘魯青等[5]研究表明,鹽度突降后對蝦需要進行滲透壓調節達到一個新的滲透平衡狀態,若鹽度突降幅度超出對蝦滲透壓調節能力將會導致其死亡。郭澤雄[6]研究表明好的蝦苗體色必須均勻一致,腸胃內食物充盈,體表光潔、沒有附著物,健壯活潑,彈跳力強,對外來刺激反應十分敏捷,且有頂水游動(逆水性)和附壁行為,放在手掌上會跳動。
7 室外標粗
蝦苗室外標粗就是將在室內P5階段的蝦苗移到露天外池培育到仔蝦P8—P10階段的蝦苗,經室外標粗的蝦苗食性慢慢轉變,養殖環境的適應能力增強,生長快,成活率高。標粗池海水的自然水溫應在25 ℃以上,供氧要充足,標粗放養密度5萬~6萬尾/m3。在蝦苗標粗放養前,應施以適量生態肥水膏、氨基酸、魚蝦寶和藻種,以促進浮游生物的生長繁殖,營造良好的水色。蝦苗標粗的初始階段,仍投喂適量的活鹵蟲無節幼體和橈足類,兼喂少量的蝦苗人工標粗料,后期才慢慢減少投喂或停喂鹵蟲無節幼體,以人工配合飼料為主,讓蝦苗逐漸適應食物和養殖環境的改變。經標粗培育的蝦苗,其身體粗壯,活力較強。
8 病害預防
8.1 親蝦培育的病害預防
對蝦疾病發生頻率較高的季節是高溫時期,應做到無病先防、有病早治。目前,親本培育過程中主要有黑斑病、黃鰓病、爛眼病、腸炎病、聚縮蟲病等病癥,一般都是選擇預防為主,經常采取加強營養、定期消毒,偶爾用調理肝腸的中草藥拌料進行防控,因為蝦一旦發生病害,其治愈的概率非常低。另外,日常生產中,親蝦應避免頻繁移池,水溫每天溫差變化應<2 ℃,同時為了防止捕撈驚嚇碰撞,造成應激及機械損傷,挑揀應輕拿輕放,以免受傷感染。發現死蝦應立即撈起,查清原因,做好記錄,采取處理措施。
8.2 對蝦育苗的病害預防
育苗海水需經過嚴格沉淀、過濾、化學或消毒機消毒,防止病原微生物污染育苗水體;無節幼體先用5 mg/kg苯扎溴銨溶液浸泡消毒約10 s后再放入育苗池;投喂的輪蟲、豐年蟲經過衛可消毒后再投喂;在合理的放養密度下,人工餌料的投喂量時刻觀察控制好,避免過量投喂而引起水質的敗壞,造成育苗失敗。在育苗過程中,添加氨基金肽維、蝦蟹礦物預混料、復合大蒜素等,讓幼體自身的非特異免疫力得到增強。某些藥物對蝦苗的生長發育會產生負面影響,或有明顯的抑制生長作用。除了禁用藥物日本上野黃藥、孔雀石綠等不能使用外,也應盡量少用其他抗生素藥物。
9 參考文獻
[1] 黃明哲.日本對蝦人工選育種繁育試驗[J].福建水產,2010(3):65-67.
[2] 李興.湛江對蝦種苗繁育生產現狀及發展方向探討[J].廣東飼料,2008(8):11-13.
[3] 對蝦專項推廣:對蝦良種繁育[J].河北漁業,2011(2):2.
[4] 王克行.蝦病防治原理介紹[J].科學養魚,1999(9):28-29.
[5] 潘魯青,姜令緒.鹽度、pH突變對2種養殖對蝦免疫力的影響[J].青島海洋大學學報,2002,32(6):903-910.
[6] 郭澤雄.斑節對蝦苗的選購技術[J].漁業現代化,2000(5):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