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強
摘要 農業是我國的支柱產業,糧食直接關系到人們的正常生活,而小麥是我國主要的糧食農作物之一,其倉儲安全直接影響著我國的糧食安全。本文主要圍繞著存儲期變溫狀態對小麥安全水分及微生物活動的影響展開研究,從3個方面進行了詳細分析,以期提高我國小麥的產量。
關鍵詞 存儲期;變溫狀態;小麥;安全水分;微生物
中圖分類號 S379;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4-0264-01
存儲是保存小麥的重要方式,但是存儲過程中外界溫度的變化是人力無法控制的,同時外界溫度還會影響到微生物的活動。為此,為了保證小麥的質量,應當充分了解存儲過程中變溫狀態對小麥安全水分及微生物活動的影響,并以此為基礎,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提升小麥的質量,促進我國農業的發展。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與儀器
試驗材料主要選用新近收割的小麥。試驗儀器主要有恒溫恒濕箱、電子天平、粉碎機、電熱恒溫水浴鍋、立式壓力蒸汽滅菌器等。
1.2 試驗方法
試驗方法主要包括培養基的制備方法、霉菌菌相檢測方法、水分測定方法、小麥樣品水分調節方法、糧食儲藏保濕劑配制方法、糧倉模擬存儲方法和糧倉溫度測定方法。其中,制備培養基主要就是將小麥所需的各種礦物元素和葡萄糖等制成定量、不同編號的培養基,并進行高壓高溫殺菌。而進行霉菌菌相檢測則需要依據國家相關標準,如《食品微生物學檢驗》(GB 4789.15—2010);水分測定需要依據GB/B 5479—1985標準,主要流程包括定溫、烘干鋁盒、稱取試樣、烘干試樣、計算。在進行小麥樣品水分調節時依據公式:預加水量=樣品質量×(預調水分-原始水分)×A/100-y預調水分。另外,在進行保濕劑配制時,以甘油、氯化鈉、蒸餾水為原料;進行糧倉模式存儲時,利用紗布、保鮮袋、皮筋和恒溫恒濕箱進行模擬。之后進行溫度測定時需要設置多個監測點,并進行標號,每周進行1次大氣溫度和各點溫度測定[1-2]。
另外,在進行微生物活動的試驗時,可以按照預熱、菌懸液制備、檢測活動值3個步驟進行測定。一般在預熱時,需要在微生物活性檢測儀的反應室加入自來水,之后再接通電源。而在制備菌懸液時需要選擇適當的小麥樣品和自來水比例,并將其混合后倒入量筒中進行振蕩、混合、量取,最終達到試驗用量。最后,檢測活性值是關鍵的步驟。在進行檢測時需要加熱,保證反應時溫度達到檢測標準溫度,然后再加入適量的過氧化氫溶液,迅速進行檢測。檢測時間為10 min,讀取活性值[3-4]。超過10 min則讀數無效。
2 結果與分析
據試驗數據反映,在每1 min的時間試驗環境下,溫度在15~35 ℃之間變化時,溫度變化速率在14.5%以下都能夠保證小麥的安全存儲,當溫度變化速率在15%時,小麥的安全存儲期為14 d;當溫度變化速率在15.5%時,小麥的安全存儲期就會降為10 d。在溫度從35 ℃降到15 ℃過程中,溫度變化速率在14.0%以下小麥能夠安全存儲,當溫度變化速率在14.5%時,小麥的安全存儲期為10 d;而當溫度變化速率在15.0%時,小麥的安全存儲期為5 d,之后安全存儲期均小于5 d。從多組數據中能夠看出,當溫度速率不斷提升時,小麥的安全存儲期呈逐漸下降的趨勢。尤其是在時間間隔變長的試驗環境下,小麥的安全存儲期降低得更快。
此外,小型糧倉在存儲3個月內,不同位點的小麥樣品隨大氣溫度變化的總帶菌量變化比較明顯,且4個位點的總帶菌量在儲藏2個月后開始出現霉變,霉變發生后的霉菌總數會以每周增加1個數量級的速度增長,1個月后會達到105數量級,也就是說小麥會整體發霉[5]。另外,當外界氣溫回升時,糧食容易發生霉變。此時,工作人員要注意保持糧倉的通風、干燥和降溫。與此同時,糧倉中的優勢菌灰綠曲霉菌落數量也會達到105數量級。這表明糧倉底層溫度會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總體來說,溫度變化的速率和模式是影響小麥安全水分值變化的關鍵因素。升溫模式下,水分值比降溫模式下高出0.5%;在降溫模式下,小麥比升溫模式更容易發生霉變。這就意味著工作人員應當根據試驗數據,采取有利的措施,保證變溫環境下小麥的安全存儲[6]。
3 結論
綜上所述,在貯藏小麥時要根據小麥所含水分的多少和溫度的變化及時進行晾曬和通風,要特別注意降溫以后對小麥的倉貯管理。試驗證明:在變溫狀態下,3 d/℃的溫度變化速率與恒溫儲藏的安全水分最接近。在降溫模式下,小麥更容易發生霉變[1]。在降溫過程中,溫度變化1 ℃的時間每增加1 min,則霉變小麥的安全存儲期限會延長21 min。
4 參考文獻
[1] 許化琰.變溫狀態對小麥安全水分和微生物活動的影響[D].鄭州:河南工業大學,2013.
[2] 蔡靜平,許化琰,黃淑霞.變溫儲藏對糧食霉菌活動的影響[J].糧食與飼料工業,2013(4):19-22.
[3] 戴劍,馮俊良,龔大龍,等.快速變溫與緩慢變溫對幾種作物種子發芽的影響[J].種子,2004(5):21-23.
[4] 宋洪遠,張恒春,李婕,等.中國糧食產后損失問題研究:以河南省小麥為例[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1-6.
[5] 范延彬,王超.小麥倉儲環境監控研究[J].中國市場,2015(28):40-41.
[6] 路輝麗,尹成華,胡紀鵬,等.2009年河南省倉儲小麥品質狀況分析[J].糧食加工,201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