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延斌 李繼保
焊條成就“梁山制造”
——揭秘山東梁山專用汽車產業崛起之路
文/王延斌 李繼保
▲梁山縣專用汽車產業蓬勃發展(圖/經濟導報)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山東省梁山縣專用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異軍突起,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里,擁有“專用汽車許可證”的企業有60家,形成了年產專用汽車15萬輛的生產能力,產品涵蓋運輸、市政及各種特種用途,共計650多個品種,在全國公路上奔馳的半掛貨車中,每三輛中就有一輛是“梁山制造”。
是什么成就了“梁山制造”?
中集東岳的大院里,整整齊齊地排列著近百輛車。這些掛著“中國重汽”“中國一汽”“陜汽重卡”等車標的大車經過中集東岳的“一條龍”改裝,變成了常見的平車、骨架車、鋁罐車等。接下來,它們即將被運往碼頭,駛向全球市場。
“這輛車采用了鋁合金材料,不僅降低了車重,還防靜電,同時降低了運輸介質污染。”中集東岳總經理岳增才指著一輛剛剛下線的油罐車強調,“這是與國際水平同步的技術。”
中集東岳是梁山最早的專用汽車制造商,前些年它被國企中集集團收購,一躍成為當地的產業龍頭。這是30年前拿著打工賺來的500元錢辦起小電焊鋪的梁山農民岳增才怎么也沒想到的。
當年,岳增才手持焊槍,終日圍著一個破舊的拖拉機車斗,這里點點、那里焊焊,尋求發財機會。而就在岳增才“下海”前后,村辦工廠工人楊尊溫和生物老師劉憲福也相繼辭去公職,拿起了電焊條。
作為梁山專用汽車行業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岳增才、楊尊溫、劉憲福成了當地有名的“三根焊條”。他們在無資金、無技術、無人才、無資質的基礎上創業,卻無意間在一個不靠大城市,沒有鋼鐵資源也沒有大型物流中心的農業縣闖出了一個全新的市場。
如果說這三人敢闖、敢干的“梁山好漢”性格是內因,那么他們闖入的行業恰好跟時代“合了拍”——“十五”初期,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蓬勃發展,煤炭、物資運輸市場需求旺盛,為專用汽車帶來了機遇。
“創富神話”總會引來跟風效仿者。
由于技術門檻并不高,買來零件組裝便可賺大錢的普通半掛車生產行業吸引了一大批以制造拖拉機拖斗起家的農民紛紛涌入,以致于在短短四五年里這個市場幾乎被“擠爆”。2005年,市場開始表現出無情的一面。受國家宏觀調控、治超、油價攀升等因素影響,半掛車市場銷量大幅下滑,這讓“游擊隊”企業一下子陷入困境。
但再混亂的市場也有清醒者。最先進入這一行業的中集東岳、通亞、華宇三家企業由于及早認識到產品結構單一、技術含量低的風險,在發展半掛車的基礎上,開拓了水泥攪拌車、油罐車等新產品,拓寬了產品線,彌補了損失。與此同時,面對魚目混珠、惡性競爭的市場,梁山當地政府也開始放出大招。
一手關停粗制濫造、非法改裝企業,一手扶持龍頭企業,參與調控,讓大家分頭發展,選擇適合自己的細分產品。
自2000年起,梁山先后十次召開發展民營經濟萬人動員大會,一連出臺十幾個文件,舉措層出:沒有生產資質,可“借雞生蛋”,與有資質的大企業聯合;沒人才,可“借梯上樓”,重金招攬人才;沒有技術,可“借船航行”,與科研單位“聯姻”;沒有資金,可“借銀生金”,多渠道籌資。
事實證明,這是富有遠見的一招。以制造輕量化專業車著名的華宇汽車董事長胡桂花說:“那時,非法企業為迎合市場大造超載車,價格還便宜。政府出手規范市場秩序,很大程度上減輕了非法車對我們的沖擊。”
奮發進取的企業家加上勵精圖治的政府,有了“二人轉”的出色配合,梁山的幾十家專用汽車生產企業在差異化競爭中各司其職,漸漸形成了一條長長的產業鏈。
在水泊焊割,工作人員將一串程序輸入計算機,一臺智能焊割機將鋼板精密地焊接起來,焊縫只有0.8毫米。“正是這項技術通過了歐洲的一項冷藏車頂板焊割項目驗收,而同時競標失敗的英國麥特公司技術水平僅為4毫米。”水泊焊割設備公司董事長劉憲福自豪地表示。
劉憲福介紹,水泊焊割囊中的112項專利使其成為有能力為改裝車企業提供成套解決方案的智能裝備制造商,也正是依靠這些創新成果,水泊焊割在行業新常態下實現逆勢增長,2016年前8個月就完成了2015年全年的銷售額。
圍繞專用汽車輕量化,華宇汽車研制的鋁罐車不僅能保證產品質量和安全,還能比同型號的傳統罐車重量減輕2噸至3噸,一年下來節省車輛燃料費2萬多元。
在創新驅動下,各企業的國際競爭力越來越強。就在最近,華宇、盛潤、飛馳三家企業拿到了擁有百年歷史的國際漢諾威商用車展的入場券,其研制的新型鋁合金粉粒物料車、新型鋁合金油罐車以及自動化鏈式新型自卸車亮相德國,這也是梁山專用汽車產品首次登上國際展臺。
這讓胡桂花信心滿滿:“這是全新的開始!”
中集東岳生產車間(圖/濟寧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