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歆云
摘 要:水是一種自然存在,是生命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水一方面會給人類帶來洪澇災害,一方面又為人類生存和生活提供必要的物質資源。人類應以同是“生命”的觀念去看待它,尊重它的特性和規律。人們只有認識水,敬畏水,愛護水,才能與自然和諧相處,人水共存。城市水文化研究屬于全人類的新興課題,也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筆者試圖從厘清物質“三態”關系的角度,呼吁全社會面對水資源緊缺和水環境惡化嚴峻現實,重視城市水文化知識形態的傳承與深化,重視城市水文化活動形態的豐富與鮮活,重視城市水文化成品形態的保護與創新,并重視城市水文化建設的整體規劃,“三態”交互,融通管理,從而促進城市水文化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三態” 城市水文化 和諧發展
中圖分類號:X826;TU98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12(a)-0086-03
1 對城市水文化三種形態的認知
世界上的事物基本都有三種形態。這三種狀態在特定的條件之下呈現特定的形態。比如我們常見的水、冰、水蒸氣,其實就是一種物質(H2O)的三種形態而已。很顯然,不能由于它有三種形態,而將它們看成各自獨立的三種事物,也不能用其中一種或兩種形態否定其他兩種或一種形態。城市水文化,也是如此。
1.1 城市水文化的三種形態
城市水文化也有三種形態,即“城市水文化知識形態”、“城市水文化活動形態”和“城市水文化成品形態”。
(1)城市水文化知識形態。此形態通常情況下呈靜態,放在那里不運用乃至不傳承,則不能算是一種真正的“存在”,只有人們運用它進行活動,它才能運動起來,鮮活起來。
(2)城市水文化活動形態。此形態通常情況下呈動態,即人們運用其知識進行交流、運動的過程。水文化活動受制于城市水文化知識,又產生著城市水文化成品。它實際上是某城市內外,人們共同進行的社會行為。
(3)城市水文化成品形態。與一般的文化成品一樣,城市水文化成品有顯性和隱性之別?;顒优c創造的結果是具體的物品,此為顯性;活動與創造過程所形成的活動者的感受與體驗,主要表現為隱性。在這種過程中,其活動成品既是每一次活動行為的結束,又是下一次活動行為的開始,所以它既是靜態的,又是動態的。
1.2 城市水文化“三態”的流動規律
城市水文化知識來自于城市水文化成品,又規范著城市水文化活動;城市水文化活動受制于城市水文化知識,又創造了城市水文化成品;城市水文化成品來自于城市水文化活動,又產生了城市水文化知識。所以,城市水文化如同“水”一樣,是一個不斷流動的循環形態。
它從知識態到活動態,從活動態到成品態,又從成品態到知識態。三種形態就在這種循環往復和不斷變化之中,形成了一個靈動的城市水文化體系,構成了一個流動的物質與非物質的結合體。
2 城市水文化“三態”關系給我們的啟示
城市水文化“三態”關系是循環的、生態的,螺旋式上升的,不斷豐富與發展的。包括古代的物質與非物質的水文化遺產,也一起存在與發展。只不過,過去是原始的,無序的,自在的。我們現在厘清水文化“三態”關系,目的是變原始為現代,變無序為有序,變自在為自覺,傳承傳統水文化的精華,推進城市水文化高品質發展。
當前,主管部門更多的是重視水文化中“物質”的部分,而忽視“非物質”的部分。“三態”中“城市水文化知識形態”的研究不夠系統、全面,“城市水文化成品形態”的建設開發過度,“城市水文化活動形態”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如何才能實現城市水文化的高品質發展呢?筆者認為應該著力于以下幾點。
2.1 城市水文化知識形態的研究要做細、做深、做透
中國有著古老而豐富的傳統水利文化,甚至可以說中華文明的搖籃就是黃河、長江的河流文化。但是,我國真正意義上的水文化的研究起始于20世紀80年代,對水文化的系統性研究才剛剛起步。因此,可以說水文化的研究還處在初級階段,甚至對于水文化內涵與外延的界定都還處于爭論階段。面對21世紀互聯網不斷創新發展的時代,中國水文化研究已經相對滯后于中國現代化的發展。先人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水文化研究資源,遺憾的是我們的整理工作還很不細致,更談不上研究的深透了。水文獻的出版層次也達不到應有的高度,權威的水文化研究專業學術刊物幾乎為零。水文化研究的領域、范圍、深度都遠遠跟不上時代的需要,已有的研究中還大量存在與應用脫節的現象。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課題是,如何吸取古人的智慧,傳承我國傳統水文化的精髓;如何拓展現代水文化研究的視野,不斷豐富未來水文化的內涵;如何促進可持續水利和現代水利的發展,贏得我國水文化的高品質發展;如何構建科學的水文化戰略發展體系,與國家現代化發展的相關戰略相適應。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加強水文化知識研究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城市水文化知識形態的研究工作做細、做深、做透。
2.2 城市水文化活動形態的研究要做實、做活、做優
目前,水文化研究更多的是關注水利工程和城市建設。水文化建設還主要局限于治水管水層面,相關的水文化活動很少,老百姓對水文化的認知更是少之又少。長期以來,人們把水文化看成是水利部門的事情,未能整合全社會的力量凝心聚力,把水文化當作與人民生存質量提高、生態環境改善、社會文明進步直接相關的大事來對待。水文化教育宣傳工作未能正常有效開展,更談不上普及。我們應把水文化建設看成是全體社會成員必須共同關心的事業,引導社會全體成員充分認識傳統水文化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引導全社會建立人水和諧的生產生活方式,養成愛水、護水的自覺行為,整合文物、旅游、環保、規劃、城建、學校等多部門力量共商共建共管,確保水文化建設順利推進,并與其他文化協調發展。由市政府出臺相關文件,有計劃地組織相關部門采取水工程參觀、水生態考察、水文化展覽、水文藝演出、水法制宣傳、水學術研究、水科普講座、水知識競賽等方式系統普及水文化知識,弘揚水文化精神。如果我們能把活動做到實處,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并將教育類、學術類、藝術類、宣傳類和健身休閑類活動靈活打通,相互融合,提高活動與居民的互動性,提高活動的科技含量,就一定能夠吸引更多的人們關注水文化,進而參與水文化研究,促進水文化發展。
2.3 城市水文化成品形態的研究要做穩、做精、做新
改革開放以來,水文化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客觀上也存在著各種不顧后果、過度開發、急功近利、好大喜功、鋪張浪費、破壞水生態環境的現象。我們應樹立人水和諧、天人合一的科學理念,實現人水和諧共處的現代文明,為城市水文化發展營造良好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新投入的重大水利工程,必須經多方論證,確保工程的設計與建設能實現綜合防治而又具有前沿科技品位和人水和諧共生的理念。要實現水文化研究與水文化建設的緊密聯系,提升水工程建設的品位。因為水工程不只是水利設施,同時也是文化設施。水工程建設要與水文化內涵相結合,并努力使水工程合理彰顯地域文化的特色。水工程要與周邊環境相協調,集實用性、人文性、觀賞性、休閑性于一體,使之成為周邊市民體驗水文化的有效載體。目前各地水工程建設要關注的重點,一是全面實施清水活水工程和護坡工程;二是雨污分流杜絕河道排污口;三是涵閘提水泄水功能的長遠規劃。我們應長遠考慮,通盤規劃,努力把城市水文化成品形態做穩、做精、做新。所謂“做穩”,就是要符合科學發展觀,不急不躁,不操之過急;所謂“做精”,就是反復論證,可做可不做的堅決不做,要做就做必須做的,要做就精益求精做出最好的;所謂“做新”,就是要有前沿高科技理念,從使用功能到外形設計都應有創新突破??傊?,要在科學發展觀的引領下,確保水工程建設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前瞻性。
在城市水文化知識形態、城市水文化活動形態、城市水文化成品形態的研究都真正做到位的同時,我們關注其“三態”之間的交互關系,才能有效地促進城市水文化的發展。
3 促進城市水文化“三態”交互、和諧發展的具體路徑
3.1 更新傳統觀念,提升三個意識
(1)提升不斷豐富水文化內涵,拓展水文化外延,促進其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水文化并不等同于水利文化,而是涵蓋了水利文化。水文化實際上包括了一切與水有關的文化,是人們以水為載體創造的文化,它派生和影響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滲透到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民生、軍事的各個方面。水文化包括具有成品形態的物質與非物質的水文化;具有傳承性的知識形態的水文化;具有社會性的活動形態的水文化。水文化建設不僅僅是水利行業的事情,而應該是需要全社會共同關注的事情。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不斷豐富水文化的內涵,拓展水文化的外延,整合全體社會成員的力量凝心聚力,把水文化當作與人民生存質量提高、生態環境改善、社會文明進步直接相關的大事來對待,水文化建設才能可持續發展。
(2)提升非物質水文化遺產與物質水文化遺產同等重要,兩者都應高度重視的意識。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人們更多重視水文化中“物質”的部分,而忽視“非物質”的部分。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治水實踐中,不僅創造了偉大的物質財富,也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從古代大禹治水所體現的改堵為疏、因勢利導的智慧和不畏困難,艱苦奮斗的意志,到現代水利人科學治水、求實創新的精神,不斷推動著水文化的發展與成熟。在從與干旱洪水作斗爭,到與自然河流和平共處的過程中,形成了水文學以及在治水實踐中形成的“河流辯證法”思想、“水災害雙重屬性”理論、“河流倫理”等觀念。這些非物質的水文化遺產都應該加以整理和保護,包括系統整理水文化的文獻資料,整理與水相關的民間傳說和風俗習慣等。
(3)提升以城市水文化活動形態促進城市水文化知識形態與城市水文化成品形態更好發展的意識。
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很重要的一環就是人與水的和諧相處,而人與水之間的關系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們對于水的認識。水文化實際上就是人類水觀念的外化,反映了人類對水的認識程度。水文化意識有助于人類平衡人與自然的關系,同時,水文化又是一種關于水的社會規范。水文化的可持續發展不僅僅是科學問題,更是社會問題,是人的觀念問題。主管部門可以通過有效的活動,比如組織水工程參觀、水生態考察、水文化展覽、水文藝演出、水法制宣傳、水學術研究、水科普講座、水知識競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普及水文化知識,弘揚水文化精神,使水文化深入人心。特別要重視水文化宣傳進校園活動,通過生動活潑、富有人情味的水文化宣傳活動,在我們的孩子心中種下水文化的種子,讓我們的孩子從小養成愛護水、親近水、欣賞水的文明行為習慣,樹立人水共生的理念。水文化活動形態的有效組織,可以營造良好的水文化環境,促進城市水文化知識形態與城市水文化成品形態更快、更好地發展。
3.2 緊跟時代腳步,實現十大轉變
(1)實現從人與水斗爭到人與水共存的轉變。
(2)實現從水資源開發利用為主到開發與保護并重的轉變。
(3)實現從把水當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然之物到視水為寶貴的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經濟資源的轉變。
(4)實現從灌溉、防洪為主要目標的水資源開發到多目標、多功能水資源開發、配置、節約和保護的轉變。
(5)實現從單一的工程管理到對流域內人類生產生活行為和方式的管理的轉變。
(6)實現從大規模水利建設開發為主到依法管理和現代管理為主的綜合治理為主的轉變。
(7)實現從局部水生態治理到全面水生態文明建設的轉變。
(8)實現從防治水對人的危害為主到關注人對水的傷害為主的轉變。
(9)實現從不重視水環境、水生態到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確立人水合一理念的轉變。
(10)實現從以水利人為主關注水文化到全體社會成員共同關注水文化的轉變。
參考文獻
[1] 王文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實踐思考[J].中國水利,2012(23):33-36.
[2] 詹衛華,邵志忠,汪升華.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實踐思考[J].中國水利,2013(4):4-6.
[3] 左其亭.水生態文明建設幾個關鍵問題[J].中國水利,2013(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