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宗偉++趙振宗
摘 要:閩粵桂瓊在歷史上一直存在著密切聯系,在當前的“一帶一路”建設中又處于海上絲綢之路的門戶,構建閩粵桂瓊經濟帶,推動沿海演變地區經濟增長,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該文基于區位理論對這一設想進行了分析,并對相關的經濟理論做了新的定義。
關鍵詞:閩粵桂瓊 區域經濟 區位結構 經濟帶
中圖分類號:K90-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12(a)-0255-02
1 區位理論反思
1.1 關于區位的界定
區位通常被定義為人類活動的場所,指代的是人類活動實際影響的地域。從杜能最早提出城市為核心的杜能農村區位圈以來,在區位理論上集大成,直至克魯格曼的新經濟地理學,中間涉及到很多的關于區位理論的學說,譬如韋伯提出了工業區位、克斯斯泰研究的中心地理論等,在這前后一百多年中,關于區位、區域經濟的研究在學術上可謂汗牛充棟,但是堪稱經典也就寥寥數位。
筆者將區位定義為我們生活所能影響的圈苑,這個圈子可以像杜能一樣設計為不同的生產圈,但是他不是杜能假設的要素一致性圈子,而是一個實在的生活空間。它反映我們與自然力博弈的空間范圍。以致單一學科或者單一研究方法無法涵蓋。技術對區位的影響應當是首當其沖的。
1.2 技術對區位產出的影響
當前,許多經濟學家在反復強調人海戰術的人口紅利。在低層次的生產上(勞動密集型產業)人口紅利確實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人口紅利是不是經濟增長的至關重要的因素,這個問題現在非常需要研究。做一個簡單的人口比較,在改革開放前中國至少有8億人口,美國約2億人口。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中國的人口大概有14億,美國不到3億人口,我們的有效產出仍然低于美國。次貸危機之后,美國的經濟得到了較快的調整,長期困擾美國的實業外移,開始回遷美國,其原因就是美國的技術進步,已經可以替代勞動力成本上升所帶來的壓力,相反柔性制造和敏捷制造概念的提出和落實,使美國實業界獲得了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生產成本。
1.3 技術對區位貿易的影響
傳統關于區位對于經濟的影響最典型的分析就是運輸成本(距離)的分析,區域經濟學通常會使用中心-邊緣的概念,以中心城市為核心,根據距離核心城市的舉例,判斷一個區域在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后工業時代的社會,技術因素已經成為社會進步的最重要的因素,技術意味著能夠更快地降低研發和生產成本。但是因為技術的研發需要大量的投入,專利技術和生產秘密使高科技時代的模仿變得更加困難。技術壟斷在交易雙方之間可以獲取更大優勢,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區位不利劣勢,這也是技術創新對于經濟分工活動的貢獻。
1.4 四省區區位結構
閩粵桂瓊四省區在我國經濟帶的劃分中,都屬于東部地區。四省區都是沿海省份。這里的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有豐富的動植物物種,礦產資源,是我國很早就開展海上對外貿易的地區,沿海及沖積平原地區交通發達,經濟繁榮。但是由于這四省區除個別沖積平原外,山地丘陵面積占主要地位,中心城市外圍環境交通差距明顯,導致區域差異化顯著。
2 四省區經濟發展與資源稟賦
2.1 基于收入和城鎮化的分析
從城鎮化率來看人口結構變化對經濟的影響,城鎮化率這一指標實際上反映的是人口的集聚程度。人口意味著生產要素的主要要素之一。
城鎮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技術聚集密度,這兩大要素直接引導著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活動,能夠更有效地降低信息障礙,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從而促進經濟發展。經濟增長和城鎮化程度在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上呈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四省區經濟發展最好的廣東、福建城鎮化水平明顯高于全國,海南與全國水平基本持平,而廣西遠低于全國發展水平。
2.2 資源稟賦
資源稟賦是個復雜的概念。作為對資源稟賦理論的挑戰最著名的當屬萊昂惕夫悖論,時過境遷對于這一理論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注解。對于當時的美國而言,農業并非是一種勞動密集型產業,萊昂惕夫是站在農耕經濟的視角上審視一個傳統的產業,將美國的農業視為勞動密集型的產物。實際上,當時美國農業已經實現了高度的機械化,依靠的是技術資本,并非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美國出口飛機和糧食,都是依靠其技術和平坦的土地資源從事的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所以,對于資源稟賦的理解在后工業時代可以賦予一些新的內涵,稟賦資源歸根結底是這一地區存量的優勢資源,四省區在動植物、礦產資源等方面具有很強的相似性,只是局部資源分布存在一定的差異,而這部分資源的差異為區域合作提供了比較前提。
3 四省區區域合作與協同創新
3.1 區域合作理論回顧
競爭戰略之父邁克爾·波特(1990)認為經濟增長可以分為4個階段,最初階段主要靠要素驅動,也就是依靠廉價的資源,這一階段資源的獲取成本很低,而且不受限制;第二階段是投資驅動,以大規模的投資和規模化的生產投入方式發展生產。第三階段是創新驅動階段,主要依靠技術進步,技術創新帶來利潤。第四階段是財富驅動階段,人們對個性的追求和非生產性活動需求增加,實際上這才是真正的后工業化時代。我國目前正處在從第二階段向第三階段過渡時期。由于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許多國家內部經濟分化嚴重,貧富相差懸殊,因此,整體經濟出現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對模糊的發展現象。
3.2 區域合作的需求
3.2.1 關于區域合作和經濟互補的界定
區域經濟合作經常被區域經濟互補的概念混淆使用,區域合作和經濟互補有著完全不同的內涵,研究區域合作必須弄清這兩個概念。區域經濟合作是不同區域間通過協定、協商達成的共同推動區域之間在社會經濟、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互相支持、配合、協調發展等,其合作的主體具有平等性,通常隸屬于不同的行政區劃,分屬不同的行政主體管轄,除法律法規或協定外,雙方處于平等地位,一方的法律法規和行政規章對另一方沒有必然的約束力(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區域經濟互補則不同,在兩模型封閉經濟區域中,由于區域邊界是閉合的,交易雙方只能被動接受對方的要素,形成互補。而在開放體系中,基于交易費用和成本的原因,市場空間理論上得到了充足的擴展,解決短缺問題的空間不再局限于兩區域,區域之間就談不上要素互補的概念,只能尋求政策協調下的合作模式。
3.2.2 關于區域合作的需求與供給
區域經濟合作的需求是指特定區域向域外尋求短缺生產要素的過程。這種合作是多主體多層次的,在開放制度下,這種合作主要受到交易成本和費用的影響,合作過程中的信息流尤為重要。區域供給是供給主體依據各自的比較優勢和成本,針對社會需求對象而從事的供給活動,其供給水平和能力取決于其在全球范圍內分工水平,某些相對封閉的島嶼經濟體,受分工的影響較小,取決于其同質化競爭廠家的數量和分工水平。
3.2.3 后發優勢理論的挑戰
后發優勢是格龍申科、青木昌彥等在解釋戰后日本和德國經濟的過程中首先使用了類似的概念。后發優勢亦被新興經濟體國家經濟活動所證實,后發區域由于模仿而得到了先發國家所不具備的優勢。同樣楊小凱指出,后發優勢只是時間問題,隨著后發國家的發展,其后發優勢將逐步喪失,由于路徑依賴,后發國家缺少創新的動力和意愿,更缺少創新所必須具備的知識積淀,必然導致失敗。
遵循傳統經濟理論四省區的產業升級與轉型應由中心向邊緣外溢的現象,以珠三角和福州、廈門為中心的傳統經濟應該向廣西和海南邊緣地區轉移。實際上這一現象并沒有出現。
3.3 區域經濟合作的制度創新
區域合作的根本目標就是整合各主體的比較優勢,協調各主體之間的利益,形成1+1>1的整體效應這種聯合是多層次交叉的。
3.3.1 發揮自身優勢,定位本區域經濟
借助區域合作實現經濟增長,需要對經濟增長、增長模式科學的定位。理想的經濟增長是以保護環境,適合宜居和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綠色增長。但是綠色增長需要更高的成本,在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之間的合作,從長期合作和可持續發展來看尤為重要。落后地區需要來自發達地區的資金、技術支持,但是不能承接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產業轉移。
區域合作必須能夠使所有參與合作的主體能夠實現雙贏或多贏,能夠激發出參與主體的潛能,發揮出該區域資源優勢(包括人力資源等)。建立起以市場為導向,以合作共贏為目標,尊重所有參與主體的合作才能達到區域合作的目的。
3.3.2 發揮政策優勢,構建區域經濟帶,管理經濟增長
從中外的發展經驗來看,除了傳統經濟發展較好的區域通常是農耕時代就已經出現聚居地區,隨著經濟發展逐步建立起城鎮或者城市,現代大型城市的崛起,通常都是依靠國家政策或者大型產業聚集而發展起來的,區域經濟合作是實現參與主體自身經濟增長的手段,而不是目標。所以利用好國家政策,通過構建區域經濟帶,管理經濟增長是十分必要的。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對于經濟增長而言,政府管理者和企業經營者應該承擔更重要的責任和科學管理的使命。
中國經濟30年發展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只有因地制宜,堅持以我為主,兼收并蓄的發展道路,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有效利用自身的區位優勢,挖掘和發揮各種資源的潛力,實現經濟的發展,改善民生,中國經濟成功的偉大實踐正是堅持了一條管理增長的發展策略。
參考文獻
[1] 安虎森,肖歡.我國區域經濟理論形成與演進[J].南京社會科學,2015(9):116.
[2] 張建清,熊靈.美國南部地區邊緣化和崛起路徑及其對我國“中部崛起”的啟示[C]//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美經貿關系的回顧與展望,2008:318-329.
[3] 王小玉.“核心—邊緣”理論的國內外研究評述[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社版,2007(10):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