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玉涵
摘要:王維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的“詩佛”,他參禪悟理,創造出詩中有禪的藝術境界。王維的詩歌常常與佛禪哲學結合,本文將從禪道詩道皆為妙語、心物關照的詩禪化境、動靜統一的藝術特點三個方面來淺析禪宗哲學與王維詩歌的聯系。
關鍵詞:禪宗;王維;詩歌
一、禪道詩道皆為妙語
古代文人雅士在山水田園中尋找心靈慰藉,在詩歌中抒發自己的人生感慨,宗教也是給予人心靈安慰的,詩人能夠從詩歌中尋求到精神寄托,人們也可以在宗教里找到精神迷宮的出口。所以我們應該相信宗教與詩歌有非常多契合點。嚴羽在《滄浪詩話·詩辨》中指出:“大抵禪道惟在妙語,詩道亦在妙語。”詩中的禪,禪中的詩就是一種明顯的體現。林語堂有一番很具獨特見解的論說,他在《人生的盛宴》中闡述說:“吾覺得中國的詩在中國代替了宗教的任務,蓋宗教的意義為人類性靈的抒發,為宇宙的微妙與美德感受,為對于人類與生物的仁愛與悲憫。宗教無非是一種靈感,或活躍的情愫。中國人在他們的宗教里頭未曾尋獲此靈感或活躍的情愫,宗教對于他們不過為裝飾點物,用以遮蓋人生之里面者,大體上與疾病死亡發生密切關系已。可是中國人卻在詩里頭尋獲了這靈感與活躍的情愫。”這里林語堂認為宗教的任務在實際上有很大一部分被詩取代了,我們暫且先不繼續探討這一觀點,但是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在中國古人那里,詩歌和宗教的職能有所重疊,詩歌和宗教一定有非常密切的關系。下面我們就從禪宗與王維的詩歌談起。
禪是中國人接觸佛教大乘教義后體認到自己心靈并且進行燦爛發揮的哲學境界與藝術境界。禪宗作為佛學在長期變化發展中與儒、道相銜接、融合的環節,其隆盛溯始于唐初弘忍在今湖北黃梅開創的“東山法門”,即北宗。此后以神秀、普寂為代表的北宗與以慧能、神會為代表的南宗使禪宗得以嬗變發展,到中唐開始興盛起來。王維一生接觸過華嚴宗、凈土宗及南北宗等。總體而言,王維前期受北宗禪影響較深,后期則受南宗禪影響較重。
詩佛王維對于禪宗的理解是深刻的,他在進行修行的同時也將自己的感悟融于自然,在體會生命本真的過程中與大自然有著深層的契合。正是以此作為基礎,王維的山水詩才能有心物關照的和諧與動靜統一的魅力。其詩歌中體現的深邃靜謐的意境既是宗教體驗,也是審美境界。王漁洋說王維的輞川詩“字字入禪”、“妙諦微言”,認為王維的審美創造活動“與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等無差別”(《蠶尾續文》)。王維詩歌中的妙諦微言既是對其高潔的精神境界的現實承載,也是另一種闡發禪理禪境的方式。下面我們從心物關照的詩禪化境和動靜統一的藝術特點兩個方面來展開對于王維詩歌和禪宗關系的探討。
二、心物關照的詩禪化境
王維用熟練的藝術描繪手法把抽象理念表現在自然美的感性形象中,在詩情畫意中寄托自己的哲學思辯。在他的詩歌中常常有心物關照的詩禪化境,并且這是王維詩歌的一大特點,同時期的其他詩人并不具有這一明顯特點。我們從王維與裴迪的同題唱和詩中可以看出王維的物我合一境界,詩人把山水景物作為佛理來觀照示現,所以有清空虛瑩的美學化境。下面我們來看王維與裴迪的三組詩。
《文杏館》
王維:文杏裁為梁,香茅結為宇。不知棟里云,去作人間雨。
裴迪:迢迢文杏館,躋攀日已屢。南嶺與北湖,前看復后顧。
《木蘭柴》
王維:秋山斂余照,飛鳥逐前侶。彩翠時分明,夕嵐無處所。
裴迪:蒼蒼落日里,鳥聲亂溪水。緣溪路轉深,幽興何時已。
《辛夷塢》
王維: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裴迪:綠堤春草合,王孫自留玩。況有辛夷花,色與芙蓉亂。
文杏和香茅為梁為宇做成的房屋本身就是超凡脫俗的,“棟里云”再化為“人間雨”更是充滿禪意。山館屋宇精致,美輪美奐,讓人不由得產生縹緲的遐想。而在《木蘭柴》中,夕陽映照下的秋山和飛鳥,斑斕的山影給人一種空靈之感,讓人生出世間大抵也如此空寂的感覺。而《辛夷塢》中描繪的是辛夷花的美麗,又寫出凋零的凄涼。花開時燦爛滿山崖,熱烈而絢麗,花落是則在空山中灑落在深澗里。辛夷花自己順應生命的輪回規律,這也是作者禪心觀照世界的體現,但是作者沒有讓整個環境變得過于凄涼,在這樣的空寂中仍有生命的絢爛盛開和充滿活力的歷程。
王維的詩主要寫自然中的事物帶來的感悟和思考。相比而言,裴迪的詩中一般會有自己的影子,至少是有主人公的出現,如同一幅山水畫中總是有一個人身處其中,或躋攀,或尋路,或玩耍,這是一種和諧的境界,但是從審美效果上來看似乎過于飽滿。中國古典旨趣強調無論是山水畫抑或田園山水詩,留白可能更加體現詩人意趣,也更能達到與欣賞者的共情。欣賞者會置身于山林感受自己也在山中行走,也在明朗月色下聽幽幽林語。王維的詩歌中一般沒有自己的影子,但是卻讓人知道他的確在那里,他并不點明自己的行為舉止,卻把自己眼中看到,耳邊所聞,心里所感都抒發出來。物化于我、我化于物、物我雙泯就是心物關照的詩禪化境,物我渾然一體,自然在靜默中為我們傳達的也許比我們自己表達出的更加能夠引發我們的思考。“靜穆的觀照與飛躍的生命構成藝術的二元,也是構成禪的心靈狀態。” 王維在山水詩中描繪的自然界空靈的意境,正是用藝術形象來表現禪宗教義在理論上所論證的世界之空寂。即使沒有把自己得到形象放在詩中,也不妨礙對于禪宗義理的表達,相反,用自然物的變化或者特點來表達對于欣賞者而言更有魅力和共鳴。
三、動靜統一的藝術特點
王維的詩歌非常注重自然界中的物事給予的觸動,用自然物的動態來烘托心境,表明環境的整體和諧性。詩人在寧心靜性地觀照物象的過程中了知諸法性空的般若實相,實現自己與自然界的溝通。在王維的詩歌中,靜與動的對立統一是非常普遍的,下面我們從《山居秋暝》、《終南別業》來看這一特點。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首詩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也是同樣的結構方式。明月松間照是靜謐的月色和茂密的松林。清泉石上流則是寫到動態的泉水流過。整幅畫面呈現一種閑適和恬淡,這是作者心境的寫照。此外,作者善于在詩中用“空”字。這里起筆是“空山”,展現的是詩人看見的開闊山野,也是作者自己心中的曠達。
《終南別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美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這是作者對于生命的理解,在修行路上自然不可避免會遇見許多困難,無論是身體上,還是心靈上的。似乎以為走到盡頭了,無路可走了,但是停下腳步,坐下來的時候發現并不是身處絕境,云起就意味著自然的循環生生不息,即使走到水源盡頭也是有希望的,生命也是此般。而后一聯又將整首詩的環境做了一次變化,前面三聯一直在講作者自己孤身一人,但是后面寫到值林叟,詩人與林叟談笑。這就是王維一再表明自己雖然好道,但是不是與世界分開,與眾人隔絕,他沒有限于“空”,而是看清“空”,按照對于“有”和“空”的價值辯證來尋求心靈慰藉。
王維作為一個全才,對于自然有超乎尋常的感受力,而這些都完全地展示在了他對于自然物的聲、光、色、影的描寫中,自然物作為一種載體,既承載了他的審美體驗,也飽含了詩人的宗教體悟。禪宗哲學在王維山水詩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其詩歌的價值不僅僅是帶給我們美的享受,同時也讓我們思考作者在禪宗哲學中獲得的心靈自由。
參考文獻:
[1]嚴羽.滄浪詩話校釋[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12.
[2]林語堂.人生的盛宴[M].湖南文藝出版社,1988:222.
[3]宗白華.藝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