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霞
摘要:由于中國文化與英語國家文化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中國習語的英譯須 考慮到中英兩國的文化因素,而以中文為源語、英文為目的語的翻譯過程中必然存在著“文化缺省”的現象。本文結合喬治斯坦納四步驟中的“補償”,通過分析一些習語英譯的案例,說明“文化缺省”的補償在中國習語英譯中的重要性及其補償方法,從而為中國文化“走出去”作貢獻。
關鍵詞:中國習語英譯;文化缺省;補償
一、文獻綜述
目前,中國習語英譯研究可歸納為以下幾方面:1)數詞的英譯,認為數詞的恰當翻譯有助于更準確地傳達漢語數字習語的外延及內涵意義[2]; 2)習語英譯時的歸化與異化。闡述了如何結合習語的語言與文化特點,分別采用歸化與異化方法,恰當地將習語譯成英語[5];3)從習語翻譯看中西方文化差異,探討習語的特點及翻譯技巧[4];4)從闡釋學視角探索翻譯補償[1]等。
但以上文獻都未提出如何解決習語英譯中“文化缺省”問題。因此,本文旨在依附于前人的研究基礎上,對一些習語英譯案例作出對比與分析,指出其中“文化缺省”部分,并說明如何利用闡釋學之“補償”方法對其進行“文化補償”。
二、闡釋學
喬治·斯坦納的闡釋學翻譯理論共分為四步:第一步為“信賴”、第二步為“侵入”、第三步為“吸收”、第四步為“補償”[3]。“文化缺省”指對原作讀者而言顯而易見的文化背景知識于譯作讀者而言并不清楚[1]。喬治斯坦納闡釋學翻譯理論的“補償”恰好能平衡中國習語英譯中譯作與原作之間的差異。
“補償”是指對翻譯過程中的走失或走入進行補償,即把原有的東西歸還到原來的地方[3]。在翻譯闡釋活動的第二步“侵入”和第三步“吸收”中,語言、文化差異、翻譯策略等都可能直接或間接造成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信息缺失[3],必須進入到“補償”這一步驟,否則譯作不能完整地傳達原作的內容和思想。因此,闡釋學翻譯理論第四步“補償”對中國習語的英譯而言是必不可少的。
三、習語的英譯
(一)習語的定義及其特點
中國習語是中文在使用過程中所形成的獨特的固定表達方式,包括習語、諺語、俗語和典故等。它們的特點是:簡練、形象、寓意深刻。不同的習語種類使用的翻譯策略有所不同,但在這些習語的翻譯過程中有一定的相同之處,那就是對“文化缺省”進行補償[4]。
(二)習語英譯的“補償”體現
由于,譯者沒有觀察到原文習語中的文化缺省成分,很容易在翻譯過程中將文化背景知識理解成自己本身所熟悉的文化背景知識,導致譯作中出現“文化缺省”現象。
本文將舉實例來分析習語英譯中“補償”該如何體現:
1.原文:力大如牛
譯文:strong as a horse
“牛”自古代起就被中國傳統農民用來拖犁耕地,因此,牛在中國老百姓的心目中是十分健壯的。所以,在中國一般形容一個人力氣大,會使用“力大如牛”這一類習語。而在英國人眼中,馬是最強壯的動物。故在翻譯中國習語“力大如牛”一詞時,可將“牛”替換成“馬”。
因此,對中國習語中某些形象英譯進行“補償”時需從英語中找尋對應形象加以替換。
2.原文: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
譯文: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諸葛亮”是古代三國時期非常有謀略的政治家,因而在中文讀者看來,“諸葛亮”是高智商的代名詞。所以,“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所表達的意思是:將幾個人的意見整合起來,好過只聽一個聰明人的意見。但英文讀者可能并不了解“諸葛亮”其人,如果將“諸葛亮”音譯過來,英文讀者必然會感到詫異。
因此,在翻譯諸如“諸葛亮”等有歷史文化背景的俗語時,應盡量將它們的直接意義表達出來,舍棄原文中的某些形象。
3.原文:完璧歸趙
譯文:return something to its owner in good condition
“完璧歸趙”來源于中國歷史上一個著名的典故,比喻將原物完好無損地歸還原主。在英譯該類型典故時可用注釋法,即先翻譯出“return something to its owner in good condition”,使英文讀者一目了然,再用添加注釋的方法將整個典故英譯過來,以達到“補償”效果。
四、總結
綜上所述,闡釋學翻譯理論的“補償”步驟,對中國習語的英譯具有指導性作用。[1]在今后的翻譯實踐中,譯者可根據中國習語的特點采用替換、意譯、省譯、注釋等相應的策略來對中國習語英譯過程中的“文化缺省”進行補償。在中國習語英譯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文化補償”,通過翻譯這一實踐活動讓英文讀者充分了解中國文化,使得中國文化更容易“走出去”。
參考文獻:
[1]安瀾.從闡釋學視角探索翻譯補償——以羅譯《三國演義》英文譯本為個案研究[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2(02).
[2]李德超.漢語習語中數詞的英譯[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4(01).
[3]盧峰.淺析斯坦納的闡釋學翻譯理論[J].語言文化研究,2011(05).
[4]李建中.從習語翻譯看中西方文化差異[J].科技資訊,2006.
[5]張兢田.習語英譯時的歸化與異化[J].沈陽大學學報,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