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瀟
摘要:格雷馬斯是法國語言學家、語義學家,是法國結構敘事學的代表者之一,在語義學、語義學和敘事學領域,格雷馬斯均論述了自己的理論模式。其中其符號學理論被廣泛運用于各種類型文本。格雷馬斯認為文本分析有兩深層結構和表層結構兩個層次:基本語法(深層)和敘事語法(表層)。針對表層結構分析,格雷馬斯提出“行動元理論”,而針對深層結構分析,格雷馬斯提出“符號矩陣”。本文介紹了格雷馬斯的符號學理論。
關鍵詞:格雷馬斯;敘事學;符號學;行動元模式;符號矩陣
Greimas在《結構語義學》( 1966) 和《意義》( 1970) 兩部著作里,運用“結構主義”方法對意義問題做了深入的探討,對語言符號學產生了重大影響。他試圖按照公認的語言范例來描述敘述的結構,這種范例來自索緒爾關于一種基本的語言或生成具體的言語能力的概念,還來自索緒爾和 Jakobson 的二元對立的基本思想。Greimas 對復雜的語義現象進行解剖是根據 Hjelmslev 兩個基本的語言認識論范疇進行的,這就是語言描述的兩個不同層次: 內在性層面和表現性層面,可以簡稱為內在域和表現域。
格雷馬斯闡釋了把分析和表征分為兩個層次的必要性:
一、表象層次。敘述通過語言之物質實體進行表達。敘述的表現是收到了實體和種種特殊要求的影響的。
二、內在層次:敘述在先期進行組織,就是敘述在顯現之前的層次。如果說敘述結構要先于敘述顯現的話,那么實現顯現就必須使用規模大于陳述的語言單位;而在顯現層面上,與敘述結構相應的是敘述的語言結構。而話語分析是敘述分析的必然結果。
本文接下來分別講述行動元模式以及符號矩陣:
(一)行動元模式:
要理解敘事述位結構的構成,需要從行動元(Actant)、行動元作用及行動者三個方面出發。行動元一般分為三類:主體(人物)、客體(動詞對象)和受者。格雷馬斯表示行動元是一種句法單元類型,只具形式性,優于任何語義和意識形態性。行動元可以表明敘事句法表層這一層面上的敘事結構。格雷馬斯還提出了「行為者」概念,「行為者」是一種結構單位。格雷馬斯將「行為者」分為六組,組成三對「二元對立」。這三對「行為者」對應了三種基本模式:一、欲望-追求(主體/客體)。這是行動元模式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組關系,它們構成了情節發展的基本框架。主體是發出欲望或追求的人,客體是被追求的欲望或對象。二、交流(發送者/接受者)。主體的意圖有時不能直接到達客體,于是,發送者給主體一個契機,縮短主體到客體的距離。但有時,發送者又會阻礙主體實現目標。它可以是人形的,也可以是抽象物。接受者是發送者的對象,也可由主體擔任。三、幫助或阻礙(輔助者/反對者)在推動主體實現目標上,輔助者和發送者有相似的作用,但它們畢竟是不同的行動元。輔助者和發送者的區別是:發送者是一種決定性力量,而輔助者往往只給予局部的支持;發送者大多是抽象的,輔助者是具體的;發送者往往處于背景之中,輔助者則往往參與行動;發送者大多只有一個,輔助者可容納多種人物。反對者是主體的對立面,它構成對主體的挑戰和破壞。
(二)敘事語義學符號矩陣:
符號學意味著意義的生成、轉化,關注意義。“符號學矩陣即任何語義范疇聯結的視覺表象。意義初級成分結構當被定義為至少兩項的關系時,它只基于語言聚合軸特有的一種對立區分法。”
格雷馬斯創立符號矩陣,是受到了結構主義的二元對立之影響。格雷馬斯發展了結構主義學家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在二元對立上的理論。其靈感來源于亞里士多德的古典邏輯學。亞里士多德在其古典邏輯學著作中提到了“矛盾”和“對立”。而法國結構主義將二元對立進行擴充,加入了另外一對矛盾,繼而形成了“符號矩陣”,它由兩對二元對立關系組成。(如圖)
S1和S2是對立關系,而在此二元對立的基礎上,加入了分別與S1和S2對立的元素,S2和S1。這樣就構成了一個矩陣,包含著三組關系。S1與S2是對立關系,例如黑與白;而處于對角的S2與S2是矛盾關系,但并非對立,處于對角的S1與S1也是矛盾關系;而S1與S2則是蘊含關系,同理,S2與S1也是蘊含關系。另外,S1與S2組成了S。S2和S1組成了S。而S1、S2以及S2及S1組成了兩個圖示。S、S在這里代表了具有析取和合取雙重關系的復合義素。意義S在初次被人把握的水平上以語義軸形式顯現。而其對立面為S。S與S的矛盾是意義的絕對真空。同義語義軸S(內容層實體)在內容層形式的層面上串聯兩個相反的義素。
格雷馬斯符號學理論在分析各種文本中被廣泛運用。尤其是通過行動元模型,找出文本的表層結構。再通過符號矩陣,提取出文本中的關鍵義素,并以此找到各關鍵義素之間的關系,便于讀者從錯綜復雜的關系中發現本質,從而揭示作品的深層結構。格雷馬斯符號學理論尤其在文學作品分析領域受到廣泛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