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市旅順口區關工委
一個旅順口 一所大學校
大連市旅順口區關工委

旅順口區關工委開展送展進校園活動
“一個旅順口,半部中國近代史。”遼寧省大連市旅順口區關工委,充分發揮境內愛國主義教育資源豐富的優勢,對青少年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引導青少年銘記歷史,勿忘國恥。
用好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大課堂。旅順口區十分重視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在中日甲午戰爭100周年之際,發動社會各界募捐集資,區財政撥款重修擴建萬忠墓,興建了在當時大連地區獨一無二的半景畫展廳和功德碑。用聲、光、電控的現代科技手段再現了甲午戰爭旅順大屠殺的慘痛歷史。參觀者如身臨其境,增強了愛國主義教育效果。1997年6月,萬忠墓紀念館被中宣部列為首批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日俄監獄舊址博物館和萬忠墓紀念館先后被遼寧省關工委命名為關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區委、區政府還將旅順博物館、甲午戰爭紀念館、金伯陽紀念館等場所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形成了覆蓋全區的愛國主義教育網絡。區關工委不斷加強對基層關工委工作的指導,充分發揮教育館所作用,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學好歷史素材。區關工委主動作為,因時而進,與各學校、館所、街道共同探索青少年樂于接受的教育形式。一是抓住重要節日組織青少年走進館所,開展“勿忘國恥,振興中華”“弘揚革命英雄主義”等主題教育活動。每年清明節,區關工委組織新少先隊員、新團員、新黨員、入伍新兵宣誓和演講,不忘侵略者在甲午戰爭期間對旅順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牢記落后就要挨打,奮發自強才能振興,培養青少年強烈的愛國意識。二是組織青少年進行近代歷史知識競賽和征文活動,回答專業人員提出的歷史問題。學生們將了解的“一個旅順口,半部中國近代史”用觀后感、詩歌、散文等形式表達出來,以此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讓愛國主義思想永駐心靈。學校、社區、企業等關工委還組織青少年志愿者為游客們義務導游講解,讓外地游客更多地了解旅順這座歷史名城的滄桑和變化。三是基地送展進校園進社區。區關工委協調教育基地,整合資源,把近代歷史等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做成活動展板進行流動展覽,擴大愛國主義教育覆蓋面,深受青少年歡迎。四是編撰科普讀物,向青少年傳播歷史知識。日俄監獄舊址博物館利用館藏制作了《旅順口的歷史》《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等歷史紀實片和相關課題多媒體課件,編撰出版了《甲午、甲辰戰爭史料選編》《甲午戰爭全史》《永矢不忘——旅順大屠殺慘案》等書籍捐贈給學校,為學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提供素材。萬忠墓紀念館創建“紀念館小記者團”,利用寒暑假,開展小記者夏令營、冬令營活動,通過參觀、采訪游客,小記者撰寫的優秀心得體會被推薦到新聞媒體上刊發,既增長了歷史知識,更增強了愛國情愫。五是學習抗日民族英雄金伯陽,激發青少年努力實現中國夢的正能量。旅順口是金伯陽的故鄉。為了紀念他,旅順口區修建了伯陽紀念館、伯陽公園,在八一烈士陵園為他立碑。區關工委組織開展“向鐵山赤子金伯陽學習致敬”活動,同學們紛紛表示,民族英雄金伯陽,他的生命時光雖然只有短暫的26年,卻投身革命9年,烈士的事跡如流星璀璨,我們將永遠銘記烈士的英雄壯舉,繼承烈士遺志,努力學習,立志報國。
講好英勇悲壯的故事。為講好愛國主義故事,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區關工委建立了一支學者型的“五老”宣講隊伍。他們善于學習,政治覺悟高,對旅順的歷史都有深入的研究。日俄監獄舊址博物館原副館長、大連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王珍仁編寫的上萬字的《走進旅順口》一書對旅順近代史的講解既翔實又透徹。他宣講的《不忘歷史,緬懷先烈,讓理想和信念在生命中閃光》,增強了青少年的愛國情感。56中學原黨支部書記、旅順博物館首批專家志愿者、旅順攝影家協會主席李華家,潛心研究旅順近代歷史事件,制作了40多個多媒體教育課件。他先后為青少年作《千年鴻臚井,百年中國夢》《懂史明志,讀書報國》等講座,場場受到好評。學生們說:“李老師的課使我們在感受家鄉美好的同時更加痛恨列強的侵略行為。我們要以史為鑒,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努力讀書。”各基層關工委加強“五老”宣講隊伍建設,在社區、樓院、文化廣場搭建平臺,不斷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進一步打牢了青少年思想道德基礎。
【延伸閱讀】
旅順口,位于遼東半島最南端,東臨黃海、西瀕渤海,南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形成環渤海的掎角之勢,自古就是軍事重地和兵家必爭之地。
旅順的本意是旅途平順,但從中國近代史來看,偏偏吉祥的名字和它坎坷的遭遇形成了鮮明的反差,世人有“一個旅順口,半部中國近代史”的說法。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中國戰敗。隨后,1895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把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后因三國干涉未能得逞)。1897年,沙俄軍艦強占旅順港。1898年,清政府與沙俄簽訂“旅大租借條約”。1904年2月8日,日軍艦突襲旅順口,日俄戰爭爆發。經過兩次激戰,日軍攻下望臺山炮臺,俄軍投降,日俄戰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