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晉峰
山西文化旅游業如何推進市場化
□岳晉峰

山西旅游,因文化而興。
上世紀九十年代前后,云岡石窟是歐美游客入境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團隊行程,始于北京,取道大同、平遙,再駛向西安。
但不知從何時起,線路從北京改道陜西,隔過了近鄰山西。時至今日,遺憾難補。重提之意,只為尋找當下發展癥結。
云岡石窟幾經完善升級,既為世界文化遺產,又成國家5A級景區,形象魅力更加豐滿,是三晉屈指可數的旅游精品。之所以昨日難現,一個重要原因不可忽視:文化旅游產業市場體系建設未到位,市場化程度偏低,致使核心競爭力沒有延伸至全國旅游市場。
這并非個案,暴露了山西旅游產品質量不高的尷尬:身處資源“高地”,卻難見產業“高峰”。
當前,文化旅游業肩負“戰略性支柱產業”的重任,加快發展迫在眉睫。因此,面對新的形勢、新的任務,山西需要圍繞文化旅游業的市場化,按照產業規律的要求推進。
因缺乏文化元素,一些地區絞盡腦汁,營銷上甚至“無中生有”。而山西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處處有深厚歷史和動人的故事,卻沒有講好。
1755年,伏爾泰把趙氏孤兒的故事改編成戲劇《中國孤兒》,在巴黎上演后轟動了法國劇壇,山西藏山作為“趙氏孤兒藏匿地”,知名度遠不及此;京劇《三岔口》,不朽的折子戲,故事的發生地就在晉中榆次區,卻少為人知……
文化與旅游的融合不足,已影響到旅游產品的品位。與山西文化的厚度相比,一些景區明顯缺失文化之“魂”。
旅游產品開發停留在簡單的觀光游覽層面,“快餐式”旅游無法帶給游客深刻的文化感受。究其原因,主要是旅游產品的開發模式簡單,直接利用不可移動文物,對于其內涵的“隱形”文化挖掘不足。非物質文化遺產、著名歷史人物、重大歷史事件、有影響力的文學作品等沒有充分體現到產品上。
旅游屬于精神文化活動,求知求樂、求新求異是共性,目的就是增廣見聞,見所未見、聞所未聞。
在景區開發建設中,長期忽視旅游市場的調節機制。不少景區千景一面、大同小異,使游客興致索然、游興大減。面對產品同質化日趨加重等問題,各地政府僅限于一般性的提醒和呼吁,在解決問題時顯得束手無策。
11個市,11盤棋,各下各的。產業內部主次不明,優先發展哪些、重點發展哪里,沒有清晰的線路。都認為自己的前景廣闊,資源一流,隨意“落筆”,看似在當地是“重頭戲”,放到全省層面看,又都設計不高。既浪費資本,也破壞資源。
山西旅游業長期徘徊在低層次、低水平發展,市場化程度低、創新能力弱。目前,全省的旅游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普遍不健全,旅游項目開發專業化程度低,集團化經營未成氣候,仍然未能擺脫資源依賴型、勞動密集型的舊模式,整體上呈現小、散、弱狀態。
山西文化旅游資源分布廣泛,管理部門眾多,管理系統龐大,而現行的管理體制已不能適應文化旅游業的發展需求。
景區體制機制不活。全省143個A級景區中,政府事業單位管理的景區53家,國有企業管理的21家。一些國家級旅游資源,經營權掌握在政府部門手中。看似成立了公司,實質上缺少公司化的法人治理結構,還是官辦性質。景區經營機制不能與市場經濟運行模式接軌,形成了非公司化、非市場化、非專業化的運營管理模式,使景區發展沒有內生動力,更多地依賴門票收入。
截至目前,全省沒有一家旅游上市公司,也沒有大型旅游集團。全國在A股上市的旅游類企業達到20余家。80%的省區市已組建旅游投資集團公司,多數是在省市政府資金和政策的引導和支持下成立的。
山西不缺景點,缺的是精品,缺的是相適應的市場機制。現象的背后,折射出山西資源型經濟的困局。
由于產業的聚集效應,煤炭產業獲得大量的諸如政策傾斜、社會資本和勞動力等社會經濟資源,“馬太效應”越發明顯。一方面,社會經濟資源過度地向煤炭產業匯聚,以保持其發展速度和規模。另一方面,也導致了煤炭產業對包括文化旅游業在內的其他產業強力擠壓。這是客觀的產業生存環境。
主觀上,一些市、縣特別是一些資源型經濟突出的地方,文化旅游業缺乏創新、突破,尤其表現在市場體系建設方面。
一般來講,市場體系包括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而要素市場則包括資本市場、勞動力市場、技術市場、信息市場等。“這些要素支撐著旅游產品,只有強調產業要素的市場化,才能發揮出有效配置資源的作用。”山西東方國旅董事長常學峰說。
就旅游資源而言,管理各有所屬,嚴重制約著資源商品化。因此,不從體制機制改革入手,旅游要素供給問題就得不到有效解決。
目前,優質資源多數掌握在建設、文化、文物、農業、水利等部門,責任上各自為政,利益上多頭管理,致使產權不清、職責不明,為資源商品化帶來了重重障礙。
加之市場化的相關制度缺失,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無法充分釋放。如景區管理權、經營權的“兩權分離”制度遲遲不能確立,使得資源要素商品化缺乏制度保障。
要發揮政府統籌作用。山西對文化旅游資源缺乏深度的全面普查,未能形成對全省旅游資源的科學評價和認識,也就無法編制科學的全省性開發規劃。進行旅游資源的開發,就要了解其類型、結構、數量和質量特征、資源等級、地理賦存狀況及保護、利用和發展現狀等,進而編制科學的規劃,確定總體開發方向。
此外,由于缺乏全省性的旅游資源開發統籌規劃,出現了未規劃先開發、有規劃不執行、重復建設等盲目開發現象。旅游規劃缺乏效力,使旅游的特色難以凸顯。
如何展示差異化、個性化、特色化以提升游客的興趣,需要按照專業性的要求,在旅游產品開發上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而非“資源狀況為導向”。這就是好資源未必是好產品的道理。
因此,必須把改革擺在文化旅游工作的重要位置,真正把改革作為推動其健康發展的根本動力。
隨著文化旅游業的發展,深層次矛盾更加突出,逐漸成為制約發展的主要障礙。
這些難啃的骨頭、棘手的問題,僅靠自然發展和自我完善是不夠的,需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和氣魄,通過一系列的突破和創新,著力提升產業素質,從體制機制和發展動力上縮小差距。
如何推進文化旅游業的市場化改革?如何強化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在山西省旅發委規劃財務處副處長師振亞看來,重點在兩個方面加以改革,一個是旅游管理體制,另一個則是產業發展機制。兩條路徑看似不同,落腳點卻是一致的,都是圍繞旅游業的市場化發展。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著力破解體制機制障礙,上半年基本完成全省旅游景區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經營機制和各類利益關系,重點包裝一批項目、引進一批戰略合作者、培育一批經營主體、搭建一批投融資平臺、打造一批旅游景區和精品線路。
改革強,則產業強。對準掣肘協調發展的弊端、影響全面發展的短板,山西要敢于直面、破解。
在管理體制方面,重點應該解決部門協調向職能整合的轉變。文化旅游業是個綜合性產業,建立“綜合性產業綜合抓”的體制,已經成為文化旅游業改革的重要任務。為此,目前各地首先將改革的任務分解到各個部門,強化各相關發展文化旅游業的職能責任,并加強量化考核。
目前,山西成立了山西旅游發展委員會,旅游部門已由配角向主角轉變。但下一步還需要通過職能的重新整合,調動各相關部門推動文化旅游業發展的主動性,才有望促進旅游管理的全覆蓋,使旅游行政管理體制更加符合產業發展的實際需要。
如今,文化旅游業有著更為迫切的需要,就是建立一套保障市場主體利益的體制。因此,在推進產業要素的市場化體制改革領域,要強化以下幾點:
一是將旅游資源管理權和經營權相互分離作為改革的重要內容,明確各類市場主體可以通過直接投資、拍賣、租賃、承包等多種形式投資開發旅游資源。
二是積極推進旅游景區改革,引導事業單位性質的景區向企業化過渡。地質公園、風景名勝、森林公園等資源,已經成為旅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事業單位性質使其失去了市場活力。
三是深化旅游企業的改革。組建省級文化旅游投資平臺,實施大項目建設、大企業運作。
目前,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文化旅游業發展,旗幟鮮明地把文化旅游產業作為戰略性支柱產業發展。把山西建設成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