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井正博
上期我們簡略地追溯了從青銅器時代開始到清朝為止的中國刀劍漫長的發展歷史,而本文將概括介紹唐代之前的中國刀劍的演變,這對于日本刀的成形有著極大的影響。
另外,本文謹以本人之淺見,以作為當時的東亞國際間交流的證明而存放在正倉院并流傳至今的刀劍為對象,研究日本刀成形前日本的直刀時代。
提到青銅制的劍,就會想到春秋時代越王勾踐那帶有致密雕刻的劍。其實在青銅刀劍全盛時期的春秋時代,在南方的大國例如楚國等,就已經出現了鐵制的短劍,雖然劍身長度僅有不到40cm,比古羅馬帝國軍團士兵使用的短劍(gladius)還要短一些,但是由于其經過了數次的反復鍛煉與滲碳處理,現在的人們可以推測出那時的鐵劍作為武器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切斷能力和強度。
到了戰國時代后期,鐵質長劍在楚、韓、燕等國紛紛出現。在戰國七雄之一的燕國下都,隨著冶金技術的發展,還開始出現了高碳含量的武器,并出現了淬火工序以增加其強度。
秦國以傳統的青銅制武器裝備為主而一統天下,楚、韓、燕諸國掌握著新銳的鐵制武器制造技術卻落敗,這里面的矛盾似乎提示著我們,僅憑幾門尖端技術是無法戰勝綜合國力占優的霸權國家的,這一點直到現代也未曾改變。
當然,楚、韓、燕等鐵制武器制造的先進國家還有其他的問題。例如,燕國下都的制鐵工坊雖然技術高超,但材料的供給等能力卻很低下,導致燕國軍隊中鐵制武器的裝備率相當低,因此絕大多數普通士兵在對抗秦國時仍然使用的是傳統的青銅制武器。
同樣的,到了戰國末期,南方的強國楚國在將要面對與秦國的決戰時,開始制造長度在70cm以上的直刀,然而與燕國同樣,直到楚國滅亡也未能給軍隊提供足夠的鐵制武器。
一、中國鐵制刀劍的普及時代
短命的秦帝國之后,劉邦建立的西漢政權登上了歷史舞臺,這個時期可以看作是中國青銅制武器和鐵制武器的交替時期。劉邦時期的漢帝國仍以青銅制武器為主流,而到了漢武帝時期,在西域與匈奴對峙的漢軍中鐵制武器的比率大大提高,到了西漢末期已經基本完成交替,戈、矛、劍、刀等主要武器均已更替為鐵制。
鐵制的刀劍,從短刀到超過1m的環首長刀,各種長度應有盡有,刀劍的鞘和柄的材料則以木或竹為主,并且出現了以布和纖維強化的刀柄和紅漆裝飾的刀鞘等。
經過西漢的鐵制武器大發展期,到了東漢時期制鐵的周邊技術也得到了大幅進步。其中之一就是鐵礦石熔爐的改良,發明了利用水車的小型熔礦爐。穩定地供給以鐵礦石為原料的素材,再加上反復鍛冶技術的日益熟練,為量產銳利而不乏彈性的長刀提供了可能。
漢代的環首長刀的形狀,舉例來講,部分長劍元幅約3cm、棟區厚度約1cm,斷面為平造,長度超過1m,刀柄與刀身為一體構造,因此作為軍用品來講強度較高,也具備抵抗損耗的耐性。
到這個時期,大陸和朝鮮半島制造的劍和直刀經由船運到達日本,在統治者之中從上而下依次普及。另外,日本也開始購入朝鮮半島南部的加羅生產的鐵原料,日本國加工的刀劍也逐漸出現。
二、古代刀劍的完成期——唐代
中國古代樣式的刀劍,經過三國時代和南北朝的逐步進化,到了唐代時達到了頂峰。
用于戰陣的環首長刀從漢朝以來被不斷改良,從漢代斷面接近等腰三角形的平造劍身,開始轉變為刀刃鋒利度與刀身強度并存的切刃造,更是出現了切刃部分更寬、鋒利度更高的刀身。刀柄與刀身也從漢代的一體加工變為分別加工,刀莖形成,區和目釘穴出現。另外,環首部分也被單獨加工,裝飾性大大增加。在文化極盛的盛唐時期,刀劍的外裝也十分華麗,這一點從正倉院保存的舶來品之中亦可見一斑。
作為當時東亞最大的帝國,唐的刀劍之精美對周邊的朝鮮半島和日本都有著極大的影響?!短拼蟮洹分械摹拔鋷炝睢币还?,就記載了用于儀仗、護身以及橫刀、斬馬刀這四種不同種類的刀劍,只是名稱不同而已。
橫刀的名稱源自隋朝。到了唐代,八成以上的軍人都使用筆直的橫刀作戰。這正是環首直刀被大量制造并運用于實戰中的時代。另外,新型刀劍的萌芽也始于這個時代。中唐到末唐時期,西部各民族使用的彎刀開始與直刀混用。唐朝的繁盛和到達巔峰的環首直刀,不可避免地對周邊諸國形成了極大的影響。唐代的環首直刀既可以滿足貴族們對豪華的裝飾性的需要,也可以滿足普通士兵對實戰強度的要求。
三、正倉院的刀劍
古代刀劍的世界中,在亞洲東南確立了堅定地位的唐代環首直刀究竟是怎樣傳到日本的呢?
當然,這其中包括了由遣唐使等直接帶回的刀,以及從朝鮮半島間接舶來的刀,同時有可能伴隨著刀劍的進口,身懷高超技藝的大陸刀匠也向日本移民。另外,當時的日本亦可能制造了部分仿造品。
對唐代刀劍進行研究時,若能見到中國國內流傳下來的唐刀,并將其與日本奈良時代的刀劍進行比較研究,從而比較唐代技術與當時日本技術的差距的話,那是再好不過了。然而可惜的是,除了日本的正倉院和四天王寺,無論是在亞洲還是歐洲,保留著當年風采的唐刀都已所剩無幾。反過來看,與奈良時代的正倉院保存的其他文化財產一樣,這里保存的刀劍類的藏品在世界上也是極為珍貴的。這也就是說,通過對正倉院刀劍的研究,可以明確地推測出唐朝、朝鮮半島的高麗國以及日本當時的刀劍制造技術水平。
萬幸的是,正倉院的刀劍保存得非常好,在二戰后的研磨中確認了這些刀劍都保持著優良的狀態。筆者想根據始于明治年間(譯者注:1867-1912年)的整備記錄與本間熏山(譯者注:二戰后的日本刀劍鑒定師,著有《刀劍銘字大鑒》)博士的調查研究,以及親自研磨的小野光敬(譯者注:日本“人間國寶”級刀劍研磨師)先生的體驗記錄,并以這些文獻為中心,探討大陸與日本刀劍的聯系。
隋唐傳來的高級品,除了正倉院的“水龍劍”、“金銀平脫橫刀”以外,還有四天王寺的“丙子椒林劍”。這幾件藏品完成度極高,除了筆直的刀刃以外,與完成期的日本刀相比毫不遜色,深受贊賞。包括上文提到的兩把刀在內,正倉院現存共有55口刀劍,分為唐大刀、唐式大刀、高麗式大刀幾類,簡單來說就是中國唐朝制造的大刀、模仿唐朝的日本國產大刀、以及模仿高麗的日本國產大刀。這里也有可能是指外裝上的差別。
從形狀上來看,這些刀劍分為平造、切刃造和切先兩刃造三種,部分切刃的寬度向棟的方向延伸,制作過程中經過了反復鍛煉,且原料優良,刃紋為直刃或者略有起伏的直刃,作為燒刃來說已經達到了最完美的狀態。
在這里要說一句,筆者雖然很想讓大家確切知道正倉院的刀劍里哪把是唐制、哪把是日本產,但是很遺憾的是完全無法區分。然而當時唐朝的刀劍制造技術極高,而日本國能夠制造出模仿唐刀的刀劍,說明其技術水平應當也不低。正倉院除了刀劍以外也保存了許多長矛、小刀等藏品,但奈良時代的鐵制武器整體來講,制作技術的差距還是很大的。正如日本戰國時期(譯者注:1467-1615年)時,武器鍛冶中技術含量最高的是刀鍛冶,其次為槍,再次為箭頭。筆者個人認為,日本奈良時代的鍛冶技術已經達到了能夠模仿大陸刀劍,獨立制造出與唐制武器性能相近的刀劍的水平。
這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直刀的原始材料。在上期文中提到漢代時已經有初期的熔礦爐,可以將大量鐵礦石進行炒鋼加工。利用熔礦爐、經過炒鋼加工的鋼鐵作為原料,制造出的武器和農具在古代可謂十分優秀,性能也比較有保證。在日本還被稱作倭國的時代,有記錄表明倭國曾從朝鮮半島南端的加羅國進口鐵資源。從當年的古墳中出土了大量的鐵鋌,也證明了朝鮮半島的進口品在當時的日本國內十分廣泛地流通著。之后經過時代變遷,日本國內的制鐵技術也得到發展,但到了奈良時代刀劍的原料究竟是以國產為主還是以海外進口商品為主這還是一個疑問,或許兩者都有使用。
刀劍作為武器,對于原料的要求更高,也許當時用于制刀的鐵礦石都是國內能獲取的比較優良的礦石?即使日本的國產刀并非全部如此,但官營工坊很可能使用的是大陸產的鐵礦石,并且刀劍制造技術也并非日本獨創,而是模仿了大陸的技術。因此,當時日本制刀的原材料并非像后來那樣使用的是砂鐵煉出的玉鋼,而是以鐵礦石為原始材料來進行制作的可能性很高。
這次對正倉院藏刀劍的參觀,使我驚異于其出乎意料的完成度。除了日本刀的彎刀形狀以外,與制刀有關的一切基礎技術似乎都是在這個時代定型的。除非今后能夠在中國發現盛唐時期保存完好的唐刀,僅以正倉院所藏的刀劍為標準來看的話,當時東亞世界的刀劍水平仍舊謎團重重。但無論如何,流傳至正倉院的刀劍類藏品向我們展示了以古代中國為中心、在唐代達到頂峰的刀劍制造技術,為日本國的日本刀的誕生打下了堅實基礎,這是不爭的事實。
(編輯/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