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國杰+穆金花+于濤+關國繁
摘 要:隨著市場需求的日益加大,大豆品種不斷更新換代,但無論品種如何更新,倒伏問題卻一直存在,因此也直接影響大豆產量的高低。本文探索大豆倒伏的原因,以及如何規避因大豆倒伏而造成的不良后果。
關鍵詞:糧食作物;飲食文化;更新換代;不良后果
中圖分類號:S332.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003
大豆是我國糧油生產的主要原料,也是基本農作物。它的播種分為春播和夏播,春播的大豆的生長期140d左右,夏播的大豆其生長期為90~100d左右。大豆容易發生倒伏現象雖說與品種有直接關系,但同樣也與雨水、天氣、土壤流失有很大關系。
1 大豆倒伏誘因的形成
造成大豆易倒伏有以下原因:氣候問題,7、8月份正是多雨的季節,而晚熟大豆這個時期莖稈正在發育期,莖稈纖細柔弱,每株株高大概都會長到80cm左右,遇到風雨就會大量倒伏;品種問題,有些大豆品種,不但生長期長,莖稈高且細,這樣的產品就容易發生倒伏。相反,一些早熟產品,由于株莖低,扎根牢固,莖稈相對也粗,就會容易抗倒伏;生態土壤問題,不同的生態環境,要采取不同的播種措施。如果播種量過于密集,光合作用缺乏,就會出現徒長植株,主莖細高,不結莢的嚴重后果。且由于相互碰撞,而引起莖稈折斷,也會造成連片面積的倒伏;習性問題,大豆種植的土壤不適宜太過肥沃,造成莖稈瘋長,控制好土壤的肥力是抗倒伏的關健。還要適時高土培根,讓根莖有足夠的土壤來扎根,根須有了固定的能力來支撐莖稈,就會減少倒伏發生。另外培土高度不夠而產生的不定根數量少,減弱了對植株的固定能力,也會造成倒伏。
2 大豆倒伏應采取的措施
2.1 選擇抗倒伏品種
如今的大豆品種不斷增多,科學的、合理的選擇抗倒伏品種,可以有效地控制大豆的倒伏。但由于土壤,溫度,降雨量及風速等多種外在因素的影響,根據地域的實際狀況,適當的選擇抗倒伏品種,切忌一味的盲從。
在品種培育的過程中,科技人員的主要任務,就是能培養出具有抗倒伏性能與高產性能相結合的優良品種。把大豆抗倒伏性能與高產性能的基因,利用科技手段相融合,選擇早熟的矮狀莖稈品種做研究雜交大豆品種的親本,這樣可以保證雜交大豆品種抗倒伏的能力。由于倒伏期有前有后,前期倒伏,因為生長受到影響,幾乎無法恢復到原來的生長模式,就會給產量造成一定的損失。而后期倒伏的時候,作物已將近成熟期,雖說有些影響,但對產量的影響就微乎其微了。
2.2 采用合理密植模式
科學的控制好播種量和合理密植,是保證大豆苗期就處在優異的生長環境,促使大豆從出苗開始就苗齊苗壯,為以后根系發育及壯莖壯稈創造有利的條件,也為防止抗倒伏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應采用大壟高臺種植方法,就是在傳統種植模式上加以改進,把矮小的壟臺,加寬加高,這樣就會讓大豆的根須深深地扎入土壤中,有效地防止因為根須不牢固而引起的倒伏問題,更有利于大豆的營養生長及光合作用的發揮,為后期的增產增收提供有利條件。同時采用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方式,提高大豆植株均勻分配,擴大光照葉面積,有利于大豆對各種養分的吸收和光合作用,縮短傳統的間距擴大原有株距之間的距離,讓群體植株根系得以加速生長、堅固。有力的增強了對土壤肥力的均衡吸收,從而也改善植株生長的營養環境。
2.3 利用科學技術減少莖稈徒長
如果不采用科學手段控制住大豆植株的徒長,就會為倒伏提供可乘之機。適時觀察大豆的生長環境,如果發現主莖頂 端發生變化,及株高、葉面積、葉脈長度都發生徒長的跡象,就要果斷的采取措施,利用掐尖、除葉,或是三碘苯甲酸等化學藥物來抑制植株的生長過速,以免造成大面積的倒伏。
3 大豆增產增收的渠道
想要大豆達到穩產,就要掌握科學的種植技術。從選擇品種、合理密植、播種,施肥再到有效的田間管理。為大豆后期的收獲做準備。合理的利用了科學種植技術,減少倒伏現象的發生,從而達到高產豐收的效果。
4 結語
倒伏是大豆減產的主要問題,想要解決或是減少這一問題的辦法就是,做好抗倒伏品種及雜交產品的更新,合理的田間管理,科學的補救措施,有效推動大豆產業化發展,從而提升農業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鐘開珍,梁江,韋清源,等.大豆種質倒伏性遺傳及其與主要農藝性狀的相關分析[J].大豆科學,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