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戰勝
摘 要:隨著小麥播量的增加,蘭考縣小麥病害在傳統的粗放型管理模式下呈現逐年加重的態勢,通過實踐生產、病害監測對蘭考縣發生的小麥常見病害進行歸納對比,以提高生產者及技術指導者鑒別能力。
關鍵詞:小麥;病害;鑒別技術
中圖分類號:S5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022
蘭考縣地處豫東,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導致多種病蟲草害的發生率較高。近年來,由于受全球氣候變化、耕作制度改變、作物品種更換、輕型農業栽培措施實施和生產水平的提高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小麥病蟲害的發生總體上呈加重趨勢。根據調查,蘭考縣常見的小麥病蟲草害有100多種,對小麥生長危害嚴重的有紋枯病、白粉病、赤霉病、葉銹病、地下害蟲、蚜蟲、紅蜘蛛及雜草等。赤霉病已成為近幾年的常發病害,新發生的小麥孢囊線蟲病、莖基腐病、黃花葉病等發生危害逐漸加重。病蟲草害已經成為蘭考縣小麥高產優質的主要限制因素。
蘭考縣小麥苗期發生的病蟲草害主要有紋枯病、根腐病、全蝕病、莖基腐病、孢囊線蟲病、地下害蟲、苗蚜及雜草等,發生嚴重時,會造成缺苗斷垅,影響小麥的長勢和分蘗質量。
1 土壤傳播的病害
1.1 小麥紋枯病
小麥紋枯病是一種土壤傳播的病害,隨著秸稈還田面積的擴大,紋枯病的發生危害呈加重趨勢,由于病原菌在土壤存活,小麥出苗后就能感病,返青期進入發病高峰期。初期在地表或近地表的葉鞘上產生褐色病斑,重病株莖基1~2節變黑甚至腐爛,常早期死亡。后期易造成小麥倒伏,形成枯白穗,已成為蘭考縣第一大病害。
1.2 小麥根腐病
從幼苗到抽穗結實期均有發生。幼苗期引起芽腐和苗枯,成株期引起葉片早枯和穗腐、根腐、莖基腐、葉斑、黑胚粒、籽粒秕瘦等。根腐病導致根和地下莖基近分蘗節處出現褐色病斑,引起腐爛壞死,嚴重影響生長,后期引起整株枯死、上部形成枯白穗。
蘭考縣局部地塊發生嚴重,該病常與全蝕病、莖基腐病、紋枯病混合發生。
1.3 小麥全蝕病
苗期發病植株矮小,種子根和地中莖變成灰黑色,嚴重時麥苗成片枯死。拔節期病苗返青遲緩、分蘗少,根部大部分變黑。抽穗后成簇或點片狀枯死,病株根變黑,易于拔起。在莖基部表面及葉鞘內布滿黑褐色菌絲層,呈“黑腳”狀,顏色加深后呈黑膏藥狀。
1.4 小麥莖基腐病
小麥莖基腐病是一種由多種病原菌侵染引起的土傳病害,在世界范圍內廣泛發生,國內對其研究較少,以前把該病歸為根腐病,隨著研究的深入,把它單獨上升為小麥莖基腐病。
從幼苗到抽穗結實期均有發生。幼苗期引起苗枯,成株期引起莖基腐,后期引起枯白穗。小麥莖基腐病初期在根和地下莖基部出現褐色病斑,在基部葉鞘上形成不規則形病斑,淺黃至黃褐色,以后病斑逐漸擴大;后期莖基部變軟腐爛,不能向上輸送養分,植株提前枯死,形成枯白穗。病株的根不易拔出,易在莖基部撕斷,潮濕時出現粉紅色或白色層。
1.5 小麥孢囊線蟲病
孢囊線蟲能夠在土壤中長期存活,不斷繁殖積累,危害逐年加重,嚴重地塊小麥苗期就出現葉片發黃、長勢弱,根系出現結節如亂麻狀;后期陸續出現死亡,減產嚴重。
小麥孢囊線蟲病是一種新發生的病害。
2 氣流傳播的病害
2.1 小麥葉銹病
主要危害小麥葉片,很少危害葉鞘和莖稈,夏孢子堆在葉片是散生,橘紅色,孢子堆中等大小,圓形至長橢圓形,嚴重影響葉片的光合作用,夏孢子堆破裂后引起水分大量散失。在蘭考縣小麥生長后期發生普遍,2015年嚴重發生,是近十年最重的一年。
小麥葉銹菌存在明顯的生理專化現象,目前已經發現79個生理小種,河南省發現21個致病類型,以SHJ、SHD、THT、SHN、PHT為優勢小種。病原菌能夠在河南越冬和越夏,秋苗期就可發病。
2.2 小麥白粉病
小麥白粉病在小麥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病,病菌主要危害葉片,嚴重時也可為害葉鞘、莖稈、穎殼和芒。初發病時,葉面出現1~2mm的白色霉點,后逐漸擴大為近圓形至橢圓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層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動立即飛散。這些粉狀物就是該菌的菌絲體和分生孢子。病斑可連片,導致葉片變黃或枯死。
小麥白粉病可以在河南省海拔700m以上山區的自生麥苗上侵染繁殖或以潛育狀態渡過夏季,也可通過病殘體上的閉囊殼在干燥和低溫條件下越夏。越夏后,病菌侵染秋苗,引起秋苗發病。春季進一步侵染危害,田間郁蔽的麥田,灌漿后期仍嚴重危害。
小麥白粉病已經成為蘭考縣乃至河南省小麥常發的重要病害之一,尤其是高產田塊、水澆地,稻茬小麥田、低洼潮濕麥田發生嚴重,預計今年蘭考縣中度發生,局部偏重發生,4月中下旬—5月中旬為發病盛期。
3 小麥赤霉病
自幼苗至抽穗期均可發病,引起苗枯、莖腐和穗腐,后期引起小穗或整個麥穗枯死,田間潮濕時,病部產生粉紅色膠質霉層,病麥籽粒中產生對人畜有害的毒素,嚴重影響品質。
小麥抽穗揚花期間陰雨日數多、凝露霧霾天氣多、田間濕度大,尤其是連遇2~3d或以上陰雨天氣,赤霉病將會偏重至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