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BOT作為國際在80年代在發展起來的新興投融資模式,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已經不能滿足現今經濟發展的需求,由以前單一由政府供給基礎設施建設轉而借鑒BOT投融資模式引進國外資本建設我國基礎設施,其在我國具有很大的發展遠景,但政治、法律上依然不成熟、不規范,為此筆者就面臨潛在的法律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性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BOT投融資模式;法律問題;解決方式
一、BOT投融資模式
(一)概念及法律問題。所謂BOT(Build-Operate-Transfer)是指包括建設-經營-移交這三個過程的一種投融資方式。[1] 依據以往慣例,私人資本與公共資本間還是有著很明顯的區別,在兩者的使用目標、程序、意義上有著天壤之別,私人資本根本目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公共資本根本目的是發展本國經濟,以良好的經濟基礎設施建設帶動所在區域經濟快速發展,但就BOT投融資模式的實質成效而言,使雙發都達到了共贏的局面。
(二) BOT投融資模式的法律關系。1、法律關系。BOT法律模式下的法律主體主要包括政府、企業、擔保人、經營管理者等,政府和企業處于優勢主導地位,政府會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并匹配本國的國家政策和發展方向,對本國的基礎設施建設進行規劃和部署,發展中國家更加青睞BOT投融資模式,更好的發揮資源優化配置的作用。我國屬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處級階段的發展中國家,所以我國積極借鑒和吸收了BOT投融資模式。2、法律關系的特征。(1)特許協議主體的雙重性。BOT方式中“特許協議”是重中之重,其復雜性、綜合性、特殊性是和特許協議主體息息相關的,特許協議可以讓政府直接授權私營企業進行基礎設施的設計、投資等,BOT的特許協議其本身有特殊之處,東道國政府作為合同的一方,不僅承擔著項目的發包者,又作為此項目的使用者、管理者,另一方是外國籍的私人企業、承擔著投資者、受益者的角色,BOT模式最初目的是引進外資,有其是亟需改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且資金匱乏的國家,不限制對外國的私人企業的性質、功能、規模。(2)BOT融資方式的特殊性 。BOT融資方式與一般的融資方式是有很大區別的,在償還資金方面有很大差異,BOT方式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雄厚的資本作支撐,BOT項目基本上包括的是一些涉及國計民生的基礎設施建設,私人主體是不能承受如此巨大資金的支出和風險,因此BOT方式中的項目融資就是指利用項目的未來收益作為償還建設該項目所用的資金。(3)BOT方式風險特殊性。BOT模式標的額大,BOT項目涉及多方當事人、投資規模大、周期長、因此政府在參與BOT項目中必須提高工作透明度,以健全的制度防止“暗箱”操作以及損害國家利益行為的發生。[2]
二、BOT模式在我國的法律障礙
目前困擾我國BOT投資建設實踐的問題是,我國長期以來出于對BOT特許協議法律性質的顧慮,并且我國現行的有關外資、擔保、行政等方面的法規相互沖突,形成了BOT投資方式進入中國市場的主要法律障礙,BOT投資方式的法律適用問題,已成為一個相當急迫的問題。[3]
三、我國BOT立法的改進與完善
缺乏完整操作性明確的法律法規無疑也是BOT項目運行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筆者認為,適應我國西部大開發政策和我國的入世現實,重視我國BOT立法工作,采取措施去除立法障礙,為BOT提供一套明確、完善的法律制度,增加項目運作的透明性和法律確定性,已是一項亟待解決的任務。
(一)擴大并明確BOT適用范圍。BOT投資方式盡管有諸多優點,但是它也存在局限性,并不是所有的投資領域和建設項目都是用這種投資方式。按照西方微觀經濟學的觀點,由于公共物品和服務無法從外部進行量化不能適用市場供求規律,私人投資者一般不愿進入 因此,只能由公共部門或者政府來完成。
(二)放松對BOT項目資本方面的限制。BOT投資方式的資債比例高的特點是由BOT項目本身投資額巨大、經營周期長的特點決定的,我們今后的BOT立法應對BOT方式的特殊資債比例要求予以考慮,制定符合 BOT投資方式特點的注冊資本與投資比例,促進私人資本參與BOT投資的積極性。
(三)建立多樣化的BOT融資方式及政府做出相應的保證。BOT項目公司與一般企業的資本有著明顯的差異。項目的發起人一般以有限的資金作為股本出資,由項目公司通過其他種種方式籌資。因此,項目公司的股本與貸款呈現出非比例性的特點。國外BOT項目往往采取多種籌資方式,如向國際銀團融資貸款、發行股票、債券等。我國在這方面尚存在諸多限制。
(四)完善適合我國的BOT制度的法規。鑒于BOT方式在利用外資和發展我國經濟方面的重要性以及我國的現實情況,立法剛剛起步經驗不足,只有對BOT方式以及BOT方式在我國的實踐情況進行全面考察,才能制定出與我國實際情況相吻合的較為全面的BOT法律文件。
綜合以上觀點可知,BOT方式也是在很多的投資模式中以其優勢勝于其他的模式,尤其是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將其與實踐進行有效的結合的基礎上,產生創新的理論極其投資模式,以其更好適用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禇曉勇.BOT的法律關系分析及在我國的立法完善[D].北京:對外經貿大學.2008年.
[2]董嬌嬌.BOT投資方式的法律分析[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3年.
[3]曹文.BOT方式中合同法律適用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06年.
作者簡介:白慧,女,1988.03,新疆石河子市人,中國人民銀行烏魯木齊中心支行,碩士研究生,新疆烏魯木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