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進行土壤資源綜合評價,依據2次土壤普查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應用,通過野外布點加密調查采集大量土壤樣品并化驗,通過對數據分析研究得到不同分區耕地土壤肥力水平,確定耕地適宜利用方式,劃出不同分區土壤改良利用方向。為今后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優化種植結構、科學有效地利用有限土地資源提供依據,為實現糧食穩產增收、高效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土壤;評價;改良;利用;方向
中圖分類號:S27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057
1 土壤資源利用現狀
通過對興安盟科右中旗的耕地調查,全旗耕地總面積199986.7 hm2,占總土地面積的12.8%,水澆地5.1hm2,雖然耕地面積較大,但仍以旱地為主。據統計,全旗7個土類中,按宜農、宜農宜牧、還林還草分區,3項用地合計比例在1.6%~32.7%之間,平均為14.3%。占地比例最高的為暗棕壤土類,3項用地合計面積為65328.6hm2,占該土類的32.7%;占地比例最低的為沼澤土土類,3項用地合計面積3121.3hm2,占該土類的1.6%。
分區用地中:宜農區耕地,利用率最高的為草甸土土類,面積為51760.8hm2,占該土類的95.9%。宜農宜牧區耕地,利用率最高的為暗棕壤土類,現有宜農宜牧耕地25963.2hm2,占該土類的39.7%。其中占地比例最大為暗棕壤土類,占全旗宜農宜牧區耕地總面積的50.6%(見表1)。
2 分區土壤耕地地力評價與利用
2.1 耕地地力等級劃分
為耕地培肥與改良利用研究奠定基礎,便于比較和了解耕地地力狀況,體現生產上應用的直觀性,依據《耕地地力評價技術規程》耕地地力影響較大、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的有關因素,將科右中旗耕地劃分為5個等級(見表2)。
2.2 分區耕地土壤資源質量科學評價
以耕地地力等級、耕地自然條件包括地貌、氣候、水文、生態及植被類型為基礎,主導性、綜合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相結合,按因地制宜、因土適用、合理利用和配置耕地資源,充分發揮分區耕地生產潛力。
3 不同分區土壤資源存在問題及改良利用方向措施
3.1 宜農耕作區
本區耕地均分布于基本農田范圍。障礙因素少,土層深厚,土壤肥沃,理化性狀好,養分含量豐富,肥力水平和生產力水平很高,是科右中旗糧油主產區,種植作物為玉米、高粱、水稻、向日葵等。
3.1.1 存在問題
輪作不合理,用養失調。由于農產品受市場經濟影響,年度變化較大,部分作物重茬現象嚴重,導致土壤養分消耗單一,各種養分失衡,土壤結構受到破壞,生產性能不斷下降。科學施肥意識淡薄,盲目過量施肥現象嚴重。農田基礎設施較差。
3.1.2 改良利用方向及措施
本區耕地具有較多發展農業的優勢條件,應立足農業發展,以保護耕地質量為中心,培肥地力。改造旱作基本農田,加大投入力度。加大水利設施投入,建立健全農田基礎設施,在有條件的地方充分挖掘水資源,完善灌溉設施,提高灌溉保證率,因地制宜地推廣地膜覆蓋、膜下滴灌、免耕栽培等節水措施。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增施有機肥。如在科右中旗南部牧業為主地區,大力倡導農民施用有機肥,中部地區推廣秸稈還田技術,北部地區建立小麥(油菜)休閑輪作制,保持耕地土壤肥力。改變傳統耕作方式,采取深耕、深松、深淺交替,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提高旱作區的綜合生產能力。
3.2 宜農宜牧耕作區
本區耕地大多為基本農田保護耕地區,既適合種植業,又適合發展畜牧業,應以農為主,農牧業結合利用。
3.2.1 存在問題
無農田基礎設施。本區農田全部為旱作田,雨養農業。存在耕地障礙因素。多為沙丘和坡耕地,土層淺,部分耕地存在風蝕、水蝕障礙。科技投入少,科學種田水平低。先進的農業技術在農業生產中得不到良好應用,科技成果轉化率低。
3.2.2 改良利用方向及措施
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根據實際情況確定適宜種植作物及目標產量,合理施用化肥比例及用量,對微量元素采用缺多少補多少的方式進行科學施肥,平衡土壤養分。推廣秸稈還田。大力推廣秸稈還田,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促進耕層土壤團粒結構形成,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推廣免耕播種技術。對于南部風蝕地區耕地,前茬作物秋收后將秸稈地表覆蓋,采用免耕播種,減少耕作次數,可減輕對土壤結構的破壞,減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墑情。溝種防風蝕。由于壟溝、壟臺分明,地表形成凸凹狀,自然形成了擋風障礙,有削弱風速減輕風蝕的作用。
3.3 宜還林還草區
本區耕地面積22847.8hm2,占全旗總耕地面積的11.4%,障礙因素較多,適于退耕還林種草,發展畜牧業。
3.3.1 存在問題
土壤障礙因素多,農田建設差。多以北部坡度較大的山地和南部流動的風沙土為主,風蝕、水蝕嚴重,耕層薄,山地地表多為礫石和粗沙,保土保肥保水性能差,多年來不重視農田基本建設。合理施肥觀念淡薄,廣種薄收,施肥量基本以當年播種前降雨量、墑情以及自家的經濟條件而定,部分耕地存在不施肥現象。
3.3.2 改良利用方向及措施
退耕還林還草。土壤障礙因素多,山地坡度大,耕地礫石含量較多,積溫低,適宜發展林牧業。加強生態環境治理。風沙土流動性大,水土流失嚴重,應退耕,種植防風固沙植物。
作者簡介:王秀榮(1966-),女,蒙古族,內蒙古烏蘭浩特市人,內蒙古興安盟土肥站,高級農藝師,研究方向: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